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记者 崔永焘 报道)4岁的敏敏(化名)在青海省西宁市城北区残联组织的一次健康体检中,被诊断为精神发育迟缓,需要进行长期康复。在场的残联工作人员随即向敏敏的家长宣传了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政策,动员家长及时开展康复治疗并长期跟踪其康复进度。如今,敏敏已在青海省妇女儿童医院康复治疗一年,语言、认知能力都有了明显进步。
为进一步保障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需求,努力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工作目标,西宁市城北区残联不断强化工作保障,优化服务效能,持续推进残疾预防、残疾儿童康复、社区康复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

城北区残联开展助残日活动。

现场为残疾儿童开展测试。
长期以来,残疾儿童的筛查受种种因素制约,一直存在筛查人数不足、筛查效率不高的问题,无形中让一部分残疾儿童错过了黄金康复期。城北区残联分析问题成因后,发现家长更乐于让孩子接受健康体检,对“残疾筛查”等字眼存在抵触心理。同时,通过卫健部门和村(社区)儿保工作人员宣传相关信息更有针对性,家长的接受度更高。因此,城北区残联积极与大堡子镇、二十里铺镇卫生院对接,邀请青海省妇女儿童医院康复科、骨科医护人员两次为大堡子、马坊、二十里铺各村466名6岁以下的婴幼儿开展健康体检,共筛查出38名需进一步检查或康复治疗的儿童,其中已有4人申请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服务,残联和医院均建立了患儿台账,及时跟踪其复诊、康复进度。
今年5月的全国助残日,来自西宁市锦康康复托养中心的残疾儿童们上台表演了舞蹈《暖暖》,向社会大众展示了他们积极向上、阳光可爱的精神面貌,这是残疾儿童康复的成果展现,也是城北区持续推进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政策落实落地的一个缩影。
为推动残疾人康复训练体系建设规范化、科学化开展,不断缩小城区康复服务水平与发达地区的差距,2023年底,投资2400万元建设的城北区残疾人康复托养中心顺利完工,在省市残联和区政府的关心支持下,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引进了锦康康复托养中心作为运营方,该中心在孤独症、唐氏综合征儿童语言训练、康复服务方面经验丰富,成果显著。服务团队在省、市残疾儿童康复技能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获得评审专家的一致好评,为残疾儿童康复事业注入了新鲜血液、增添了新的动力。
在城北区大堡子镇,有一支由卫生院康复师组成的队伍。他们带着各式康复设备,穿梭在乡间小路和残疾人家中,为他们上门提供康复服务。整合医疗资源,发挥最大合力,城北区残联和卫健部门协同发力打通康复服务“最后一公里”。
为不断加强肢体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城北区残联与城北区卫健局联合印发了《2024年肢体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实施方案》。方案的出台,充分整合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医疗资源,为残疾人提供规范化、个性化的康复服务,重度肢体残疾人每月可享受260元康复补贴,由康复师上门服务。轻度肢体残疾人每年可享受600元康复补贴,就近选择卫生院或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