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7月16日,天空中乌云压得很低,雨下得淅淅沥沥。走在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黄乃亥乡日秀玛村四周纵横的阡陌上,坚实饱满的青稞麦穗和燕麦穗已压弯了枝干,一眼望去,沉甸甸、绿油油的,昭示着又一个丰收季的来临。
“今年雨水比较丰富,长势不错,再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我们就可以收割入仓了。”站在田埂上,日秀玛村党支部书记先卡加介绍,经过股份经济合作社理事和“村民股东”商量,今年村里种了约67公顷白青稞,200公顷燕麦和66.7公顷的油菜。
日秀玛村地处脑山区,平均海拔2970米,耕地面积近380公顷,曾有“同仁粮仓”之称。但是,当新一代农民接过父辈手中的接力棒,面对传统耕作经营投入和产出间日益凸显的矛盾,日秀玛村许多年轻人选择放弃耕作,转而外出务工。2015年前后,村里的撂荒地变得越来越多,到2017年时,撂荒地面积已超过全村耕地的20%。
“作为农民,放弃耕地就是丢掉了最牢靠的一份保障。但是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种地上,全家老小一年四季被拴在土地里,也很难富起来。”回忆起股份经济合作社成立之初那段令人迷茫的日子,先卡加感慨颇深。
2021年,同仁市提出实施饲草产业振兴行动,在黄乃亥乡、曲库乎乡等半农半牧乡村开展耕地、劳动力入股的饲草产业股份制试点,着力打造饲草种植基地。这让日秀玛村村民兴奋不已,也让村“两委”找到了努力的方向。
自2021年后的3年间,通过政策扶持和村党支部引领,曾经在农业产业发展中名不见经传的日秀玛村以资源股份化、农民股民化、经营规模化、耕作机械化、链条一体化、利益共享化的“日秀玛模式”,迅速成为黄南州同仁市乡村振兴的典型和样板。
经过几年的发展,如今,日秀玛村已经建起饲草料储备库、设备储备库,成立特色农产品加工合作社,开设专卖店,购置机械,实现播种、收割、加工、储备、销售一体化经营模式。
通过这一全新的生产模式,村里近380公顷耕地,由合作社近20名理事和职员悉数包揽。从耕种到收割,再从加工到销售,他们利用各类机械轻松地完成了庄稼地里的耕、种、护、收、藏所有任务。2023年,通过合作社十余名理事辛勤劳作,日秀玛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194万余元,除去生产发展资金,预留了近95万元分红金额。
“这种经营模式不仅解决了投入和产出之间的矛盾,还解放了青壮年劳力的手脚。”先卡加说,合作社成立后,村民将自家耕地折价入股,外出寻找其他营生,随之,人均收入也有了明显提升。
走进日秀玛村特色农产品加工合作社,隆隆机声从生产车间不断传来,合作社理事多吉项加和职员正忙着生产黑青稞炒面。股份经济合作社成立后,多吉项加经村民选举成为合作社职员,在2021年特色农产品加工合作社成立后又成为厂房负责人之一。
股份经济合作社组建之初,多吉项加将自家3.87公顷耕地作为股份悉数折价入社,3年来,作为合作社理事的他,积极参与村党支部和合作社理事会围绕乡村建设和产业发展的每一件大事小情,对村子进一步发展充满信心:“这几年的发展,说明党支部引领产业发展这条路是正确的,相信我们村会越来越好,作为村委委员和合作社理事,我将为村子发展付出最大的努力。”
今天的日秀玛村,从党支部书记到村委委员,乃至每一名村民党员,都已成为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不论去往哪里,不管什么时候,他们为集体产业发展而努力的身影成为一道令人感动的风景线。6月23日,“大美青海·高原足球”超级联赛第五轮黄南主场比赛当天,在赛场外的特色产品展销区,日秀玛村村委会副主任华公才让用夸张的肢体动作和幽默的语言向围观的人们介绍产品:“吃了我们的糌粑和豆面,你的整个夏天都是凉爽的……”而今年4月中旬,同仁市在湖南省长沙市举办的一次推介会现场,他用一口充满家乡腔调的普通话向长沙市民推介产品的短视频不胫而走,成为推介会期间最火爆的宣传短视频。
为日秀玛村发展添力、为日秀玛村发展代言,已经成为每一名党员、每一名村民的自觉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