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在祁连山腹地,有一个野生动物救护繁育站——祁连山国家公园野生动物救护繁育站。这是我国唯一建在国家公园里的野生动物救护繁育站。别小看这个藏在大山深处的救护繁育站,它在动物救护繁育、自然教育、科研监测等方面发挥了不小的作用,是我省建设国家公园示范省的一大亮点。
失散的幼崽获新生
记者还未踏进祁连山国家公园野生动物救护繁育站的大门,两只小岩羊便热情地迎上来,可能没闻到饲养员身上的味道,又跑走了。
“这两只小岩羊是从天峻和门源救助来的,出生不久就跟母亲失散了,送到站里的时候还不会走路吃奶。”祁连山国家公园野生动物救护繁育站工作人员徐丰奕说。
看到迎面而来的徐丰奕,那两只小岩羊又跑回来了。它们将头塞进徐丰奕的怀里,好似妈妈怀里撒娇的孩子。徐丰奕轻轻地边抚摸边对着它们说:“你们俩要听话哦,不要乱跑了。”
听到徐丰奕的声音,在远处草丛里玩耍的一只狍也跑过来。这只狍崽一会儿低头亲吻着徐丰奕的鞋子,一会儿又咬着笔记本。从它的举止里可以看出对徐丰奕的依赖和信任。
徐丰奕说,这只狍崽也是出生不久跟母亲失散的,门源浩门的森林公安今年6月送过来的。送到站里的时候只有两个月大,饲养员给它喂新鲜牦牛奶,这只狍也渐渐长大了。
每年的夏秋季,是许多野生动物的繁育季节,也是徐丰奕和同事最忙碌的时候,他们经常接到救助电话。每个救助电话,他们都认真接听,每只需要救助的野生动物,他们都温柔以待,让落单失散的野生动物有个好的归宿。在祁连山国家公园野生动物救护繁育站工作人员的精心抚育下,被救助的野生动物获得新生。
受伤野生动物的乐园
放眼望去,偌大的救护繁育站成了被救助的野生动物生活的乐园。在散养的野生动物之中,去年被救助的4只岩羊算是这里的“老住户”了。它们虽没有血缘关系,却能融洽地生活在一起。
岩羊在墙根懒洋洋地晒着太阳,看到陌生人走到眼前时也一动不动,就像雕塑一样。徐丰奕说,这4只岩羊在站上生活了一年多,由于自小跟饲养员在一起,它们已经把人类当成朋友了。
这4只岩羊一岁多了,已经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而考虑到它们没有野外生存经验,以及与人类走得很近,站里决定暂不将它们放归野外。
一旁的一间玻璃暖房里,一只体型秀美的黑颈鹤悠闲地散步。这是一只落单的黑颈鹤成鸟,今年6月从德令哈救助的。徐丰奕说,这只黑颈鹤送到站里经仔细检查发现,它的翅膀和脚趾有不同程度的伤。经专业人员评估,它已经失去野外生存能力,可能终老在这里。看到这只孤单的黑颈鹤不能展翅翱翔,徐丰奕和同事心里不是滋味,他们能做的就是保证黑颈鹤的健康,让它安心度过余生。
被救助的野生动物重归自然
救助的野生动物多了,站上的工作人员也对每个物种的习性渐渐有所了解。
去年,祁连山野生动物救护繁育站工作人员发现,一只成年猎隼在附近盘旋,久久不愿离去。奇怪,它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难道又是到站里找食物的?
祁连山野生动物救护繁育站的动物绝大多数是森林公安民警和生态管护员在日常巡护中救助的。可主动来救护繁育站的,除了那只爱翻垃圾桶的狐,还有这只猎隼。
大伙几经商议,决定不给这只猎隼投喂食物,锻炼它在野外自主捕食的能力,否则它再也无法回归野外。随后几天,野生动物救护繁育站上空,经常能看到这只猎隼。到了第5天,工作人员发现,猎隼飞走了。
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让救助的野生动物尽快回归自然,提高放归后的野外存活率,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在附近流转了一片草场,对放归前的动物进行野化训练。
2023年9月,祁连山国家公园野生动物救护繁育站首次放归救助的5只野生动物,分别为2只大鵟、3只红隼。工作人员在放飞前为5只猛禽佩戴了卫星追踪器,便于持续监测放归后猛禽的野外适应性、健康状况和活动规律,判断其生存是否正常。
这是祁连山国家公园野生动物救护繁育站首次对救助放归动物进行卫星跟踪,将有效填补两类猛禽活动规律、居留类型等方面的数据,加强对该物种的生态学研究。
祁连山国家公园野生动物救护繁育站自2022年7月运行以来,共救助了33种158只野生动物,包括兽类53只、鸟类105只,不乏有黑颈鹤、荒漠猫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