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争取爱心捐助资金、开设老年食堂、帮扶困难群众;
垫付资金、四处奔走推销产品,尽自己所能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
创新发展思路,结合实际在村内办企业,用村级小产业撬动全村大发展。
……
9月14日,记者见到了“大忙人”李冬,听他讲述了上泉尔村的故事。
2023年6月,李冬由青海省纪委监委选派到湟源县波航乡上泉尔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帮扶以来,李冬从一件件、一桩桩实事着手,为上泉尔村办了不少幸福事儿。
小小编织袋,“缝”出致富路
上泉尔村地处偏僻的脑山地区,村里常住人口有86户330人,大多是留守的老人、妇女和儿童,村集体经济发展制约因素多,内生动力弱。如何带领乡亲们破解发展困境,过上好日子?成了李冬心头的一件大事。
“有一天我听到村里的妇女说要是家门口能挣钱就好了!我突然想到以前在省自然资源厅工作期间,地勘经营单位每年需要大量的采矿样品袋,样品袋制作工艺不复杂,村里妇女有缝纫基础,可以试试。”李冬有了想法,马上跟驻村工作队队员、村“两委”、村民们一起商量,大家一拍即合,决定在村里办一家劳保用品加工公司。
车间建在哪?资金怎么来?种种问题又摆在了他们面前。
为了尽快让劳保公司办起来,李冬和队员们立即行动起来,选用3间闲置的党员活动室作为车间,自行垫付了资金,整天开着私家车东奔西跑,四处比价购买设备材料,对接洽谈争取订单,组织村民参加缝纫技术培训。2024年1月12日,湟源泉胜劳保用品加工有限公司开业了。
“随着车间慢慢运营,我们迎来了村集体经济的第一笔收入,除去工资性支出,村集体净收入5000余元。现在我们开发了公路压袋,帆布宣传袋、购物袋、公文袋等多种产品。截至8月底,公司的营业额达50万元,累计发放工资10.2万元,带动了村内17名留守妇女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李冬兴奋地介绍道。
如今,一个个精致的编织袋、帆布包走出乡村,走向市场,不仅让留守妇女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更激发了她们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未来的憧憬。这些小小的包袋,不仅“缝”出了村民们的幸福生活,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群众的“小事”就是帮扶的“大事”
温馨干净的环境、色香味美的饭菜、电视桌椅等设施一应俱全……说起上泉尔村的老年幸福食堂,李冬脸上满是骄傲,“我们的食堂设施齐全,食材充足,建设得可好了!自从开了食堂,上泉尔村老人们的脸上常常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驻村以来,李冬坚持定期入户走访,了解到村中留守、空巢、独居老人自己做饭成问题,吃饭得不到保障,李冬和队员们看在眼里,难受在心里。于是,李冬和队员们立即谋划、四处奔走,确保上泉尔村的老人“吃饭”问题有着落。
“我们积极对接了湟源县教育局,租用了波航中心学校上泉尔村走教点校址及房屋,申请了改造项目和爱心捐助共计20万元,联系爱心企业捐赠了米面等物资,开办了上泉尔‘老年之家幸福食堂’。”李冬说,“老年食堂的建立,让上泉尔村的爷爷奶奶吃上了热乎饭、可口饭,他们脸上的笑容是对我们工作最大的肯定。”
实打实干事,心贴心帮扶
村民有了烦心事、难办事,也时时牵扯着李冬的心。驻村帮扶的日子里,李冬的身影总是忙碌在田间地头、村头巷尾。他时常深入村民家中,了解村民所困所忧所虑,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从为村民讨要被拖欠的工资,到协调爱心企业资助困难学子;从推动成立专项基金帮助农村困难学生,到为村民争取缝纫机培训机会……李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一名驻村第一书记的责任与担当。
“脚下有多少泥,心中就有多少沉淀的真情。驻村以来,我们已经为村里和村民办各类实事53件。驻村工作就是要从群众的角度去思考和处理问题,不断为群众办好一桩桩一件件‘小事’。相信我们上泉尔村会越来越好!”李冬说。
走访过村里的家家户户、熬过数不清的夜、拨打过无数通电话、跑过无数个地方,也看到了无数个笑脸……一年的驻村体验,让李冬的内心变得更加踏实,驻村帮扶的步伐也迈得越来越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