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时评 党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创 视频 省委文件 新闻 政务 旅游 生态 体育 专题 图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藏文网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图说青海
青海湟中鲁沙尔镇非遗小院里故事多
来源:西宁晚报
作者:王琼 俞惠珍
发布时间:2024-11-04 08:32:39
编辑:易 娜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传承非物质文化,展现非遗文化魅力——在湟中区鲁沙尔镇迎宾路,有这样一座院落,走进这方天地,处处能感受到非遗文化的魅力。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非遗小院,听听非遗小院里的故事。

  非遗小院是传承者的聚集地

  推开门,一座幽雅的二层小楼映入眼帘,长桌圆凳、文创摆设……古朴和现代,民俗与时尚在此交融。

  “我们和武汉大学建立了横向合作,他们给我们出设计图、设计稿,现在我们纺织品的底层要改成布层,这样可以实现洗涤……”循着声音见到非遗小院负责人柳晴雯时,她正在给绣娘们分享她的武汉之行。

  前几日,柳晴雯带着小院绣娘们的作品参加了在武汉举行的“锦绣长江”非遗展后,给大家带来了好消息。

  “非遗小院”是青海非遗生活馆设立在西宁市湟中区的非遗研学、体验基地,这是一个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湟中堆绣非遗传承人工作室、堆绣制作间、展览馆、文创展示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文化场所。

  来到非遗小院,一定要去见一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湟中堆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乔应菊。记者一行走进她的工作室时,她正在认真地创作新的文创产品。

  “现在我做的是布艺,一个花瓶放一束花,这里有三四种花,这个是格桑花、这个是月季、这个是马蹄莲,这些都是一种堆绣的创新产品——立体堆绣。堆绣一般是装框,或者放在盘子里,我试着让传统的堆绣‘站’起来,做成立体的。”乔应菊边制作花瓣边和记者聊了起来。

  在乔应菊看来,湟中堆绣不仅是手艺,更是传承千百年的文化。虽然产品在不断创新,但是手艺一直在守正。她告诉记者:“现在我们做的文创产品,内容是现代的,不过做工还是传统做法,传统技艺一定不能丢。”

  非遗小院把“指尖技艺”变成“指尖经济”

  非遗小院的负责人柳晴雯就是乔应菊的女儿,从小受母亲熏陶,她对湟中堆绣很感兴趣。2017年,她和母亲创办湟中锦绣轩艺术传播有限公司,专注于湟中堆绣的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

  2019年,母女俩以“公司+工坊+农户”的运行方式在湟中区成立扶贫工坊,通过专业技能培训,灵活派发工作任务,订单式管理的方式,实现工坊绣娘就业增收。

  “刚开始不知道为乡村振兴能做些什么,后来经过乡村调研,我觉得可以用我们的堆绣把‘指尖技艺’变成‘指尖经济’,让这种‘炕头经济’和百姓的生活相结合,这在村里有很好的正向影响力。”柳晴雯说。

  在带动农村妇女发展的进程中,柳晴雯同时高度重视堆绣文化的传承保护以及技能人才的培养。2021年,她精心组建了“湟中堆绣创意研发团队”,团队齐心协力研发出多达120件以“堆绣”为核心元素的文创产品。柳晴雯带着这些凝聚心血的作品,不辞辛劳地奔波于大江南北,积极参加各类活动,使得湟中堆绣的名声逐渐走出湟中,为更多人所知。

  不仅如此,柳晴雯还建立了绣娘人才梯队培养模式。在这个模式的运作下,目前已经培养出19名固定的精工绣娘。

  绣娘宋生艳就是其中的一员,她跟随乔应菊学习堆绣已有3年,来到这个小院也有1年了。如今的她,已经能够独立完成一些堆绣作品,并且通过自己的手艺增加了收入。她满含憧憬地告诉记者:“我的努力目标就是要做出像乔应菊老师那样精美的作品,让堆绣这门技艺能够一直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非遗小院让更多非遗有了“烟火气”

  有了思路,就有了目标。非遗技艺若要实现有效的转化,创新是关键所在,这不仅包括技艺层面的革新,更涵盖观念上的突破。

  “我刚开始把传承堆绣当作自己事业的时候,发现很多游客虽然知道这是堆绣,但他们参观的时候往往只是走马观花,游客与堆绣之间仿佛隔着一层看不见的屏障,无法产生更深层次的联系。我参加过许多展会,深切感受到大家对堆绣的了解实在太少。于是我就开始思考,怎样才能让更多的人真正认识堆绣呢?我们绞尽脑汁想了很多办法,最终我和我的团队决定开发堆绣研学课程,也正因如此,我们的非遗小院应运而生。”多年的创业磨砺,让柳晴雯对于如何更好地传承保护非遗技艺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独特的想法。

  非遗小院最大的亮点是将非遗融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通过推出改良款手工制作,使大众能够近距离感受非遗传统的迷人魅力。

  据了解,自非遗小院开放以来,已经接待了5700多名游客前来体验、研学。

  “体验和研学实际上是我们非遗活态传承的重要方式,我们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变得可亲近,让大家都能体验到、感受到,从中获得参与感和满足感,从而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非遗、了解非遗,领略非遗独特的魅力。”柳晴雯望着小院,眼神中满是自信。

  非遗小院里的故事还在继续

  在湟中区,更多故事都与非遗紧密相连。

  近年来,湟中区不断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力度,始终秉持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传承理念,积极推动非遗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助力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活下去”且“火起来”。截至目前,湟中区已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多达139项,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有6项,省级非遗项目20项,市级非遗项目16项,区级非遗项目97项,并且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46人。

推荐阅读
陈刚吴晓军拜会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
吴晓军:让脱贫成果成色更足 乡村振兴底色更亮
青海果洛:拟将1万名生态管护员纳入工会会员序列
青海能源领域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26.8亿元
青海新闻网有限公司招聘总成绩及体检等事项通知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许可信息
主动救助 情暖人间
青海湟源:健全完善机制 规范河湖管护
24H热点
2024-2025赛季中国冰壶联赛预选赛火热开赛
西宁市原创舞蹈诗剧《河湟》走进陕西富平
西宁市“生态北山·乐在骑中”自行车爬坡挑战赛激情...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一根光...
以旧换新惠民生 “换”出消费新活力
青海省经济“秋季报”出炉 全力冲刺,以“向稳”实...
【大道向前 天路放歌——纪念“两路”通车70周年】...
青海省多地推行“积分超市”助力基层治理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德令哈...
税惠助力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
热点图片
2024-2025赛季中国冰壶联赛预选赛火热开赛
2024-2025赛季中国冰...
西宁市原创舞蹈诗剧《河湟》走进陕西富平
西宁市原创舞蹈诗剧...
西宁市“生态北山·乐在骑中”自行车爬坡挑战赛激情开赛
西宁市“生态北山·乐...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一根光纤的“自述” ——走进西宁看发展·一线故事⑤
【新时代 新征程 新...
以旧换新惠民生 “换”出消费新活力
以旧换新惠民生 “换...
青海省经济“秋季报”出炉 全力冲刺,以“向稳”实现“求进”与“向好”
青海省经济“秋季报...
【大道向前 天路放歌——纪念“两路”通车70周年】纳木措:点“绿”成金 村民乐开怀
【大道向前 天路放歌...
青海省多地推行“积分超市”助力基层治理
青海省多地推行“积...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
 
img

青海湟中鲁沙尔镇非遗小院里故事多

西宁晚报
2024-11-04 08:32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全文
img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img

青海湟中鲁沙尔镇非遗小院里故事多

西宁晚报
2024-11-04 08:32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或发送给朋友、保存图片

青海湟中鲁沙尔镇非遗小院里故事多

  • 2024-11-04 08:32:39
  • 来源:西宁晚报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传承非物质文化,展现非遗文化魅力——在湟中区鲁沙尔镇迎宾路,有这样一座院落,走进这方天地,处处能感受到非遗文化的魅力。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非遗小院,听听非遗小院里的故事。

  非遗小院是传承者的聚集地

  推开门,一座幽雅的二层小楼映入眼帘,长桌圆凳、文创摆设……古朴和现代,民俗与时尚在此交融。

  “我们和武汉大学建立了横向合作,他们给我们出设计图、设计稿,现在我们纺织品的底层要改成布层,这样可以实现洗涤……”循着声音见到非遗小院负责人柳晴雯时,她正在给绣娘们分享她的武汉之行。

  前几日,柳晴雯带着小院绣娘们的作品参加了在武汉举行的“锦绣长江”非遗展后,给大家带来了好消息。

  “非遗小院”是青海非遗生活馆设立在西宁市湟中区的非遗研学、体验基地,这是一个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湟中堆绣非遗传承人工作室、堆绣制作间、展览馆、文创展示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文化场所。

  来到非遗小院,一定要去见一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湟中堆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乔应菊。记者一行走进她的工作室时,她正在认真地创作新的文创产品。

  “现在我做的是布艺,一个花瓶放一束花,这里有三四种花,这个是格桑花、这个是月季、这个是马蹄莲,这些都是一种堆绣的创新产品——立体堆绣。堆绣一般是装框,或者放在盘子里,我试着让传统的堆绣‘站’起来,做成立体的。”乔应菊边制作花瓣边和记者聊了起来。

  在乔应菊看来,湟中堆绣不仅是手艺,更是传承千百年的文化。虽然产品在不断创新,但是手艺一直在守正。她告诉记者:“现在我们做的文创产品,内容是现代的,不过做工还是传统做法,传统技艺一定不能丢。”

  非遗小院把“指尖技艺”变成“指尖经济”

  非遗小院的负责人柳晴雯就是乔应菊的女儿,从小受母亲熏陶,她对湟中堆绣很感兴趣。2017年,她和母亲创办湟中锦绣轩艺术传播有限公司,专注于湟中堆绣的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

  2019年,母女俩以“公司+工坊+农户”的运行方式在湟中区成立扶贫工坊,通过专业技能培训,灵活派发工作任务,订单式管理的方式,实现工坊绣娘就业增收。

  “刚开始不知道为乡村振兴能做些什么,后来经过乡村调研,我觉得可以用我们的堆绣把‘指尖技艺’变成‘指尖经济’,让这种‘炕头经济’和百姓的生活相结合,这在村里有很好的正向影响力。”柳晴雯说。

  在带动农村妇女发展的进程中,柳晴雯同时高度重视堆绣文化的传承保护以及技能人才的培养。2021年,她精心组建了“湟中堆绣创意研发团队”,团队齐心协力研发出多达120件以“堆绣”为核心元素的文创产品。柳晴雯带着这些凝聚心血的作品,不辞辛劳地奔波于大江南北,积极参加各类活动,使得湟中堆绣的名声逐渐走出湟中,为更多人所知。

  不仅如此,柳晴雯还建立了绣娘人才梯队培养模式。在这个模式的运作下,目前已经培养出19名固定的精工绣娘。

  绣娘宋生艳就是其中的一员,她跟随乔应菊学习堆绣已有3年,来到这个小院也有1年了。如今的她,已经能够独立完成一些堆绣作品,并且通过自己的手艺增加了收入。她满含憧憬地告诉记者:“我的努力目标就是要做出像乔应菊老师那样精美的作品,让堆绣这门技艺能够一直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非遗小院让更多非遗有了“烟火气”

  有了思路,就有了目标。非遗技艺若要实现有效的转化,创新是关键所在,这不仅包括技艺层面的革新,更涵盖观念上的突破。

  “我刚开始把传承堆绣当作自己事业的时候,发现很多游客虽然知道这是堆绣,但他们参观的时候往往只是走马观花,游客与堆绣之间仿佛隔着一层看不见的屏障,无法产生更深层次的联系。我参加过许多展会,深切感受到大家对堆绣的了解实在太少。于是我就开始思考,怎样才能让更多的人真正认识堆绣呢?我们绞尽脑汁想了很多办法,最终我和我的团队决定开发堆绣研学课程,也正因如此,我们的非遗小院应运而生。”多年的创业磨砺,让柳晴雯对于如何更好地传承保护非遗技艺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独特的想法。

  非遗小院最大的亮点是将非遗融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通过推出改良款手工制作,使大众能够近距离感受非遗传统的迷人魅力。

  据了解,自非遗小院开放以来,已经接待了5700多名游客前来体验、研学。

  “体验和研学实际上是我们非遗活态传承的重要方式,我们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变得可亲近,让大家都能体验到、感受到,从中获得参与感和满足感,从而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非遗、了解非遗,领略非遗独特的魅力。”柳晴雯望着小院,眼神中满是自信。

  非遗小院里的故事还在继续

  在湟中区,更多故事都与非遗紧密相连。

  近年来,湟中区不断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力度,始终秉持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传承理念,积极推动非遗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助力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活下去”且“火起来”。截至目前,湟中区已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多达139项,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有6项,省级非遗项目20项,市级非遗项目16项,区级非遗项目97项,并且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46人。

作者 王琼 俞惠珍
编辑:易 娜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