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时评 党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创 视频 省委文件 新闻 政务 旅游 生态 体育 专题 图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藏文网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图说青海
【两会特刊·青报观察】牢记“国之大者” 打造生态文明高地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张多钧
发布时间:2025-01-19 10:58:00
编辑:李娜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新年传来喜讯,青海完成最大尺度雪豹种群调查。此次调查不仅是我国首次大规模雪豹种群评估,也是目前全球正式发表的最大尺度雪豹数量调查成果。对三江源地区雪豹种群保护意义重大,是青海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显著成果。

  青海地处青藏高原核心区域,作为黄河、长江、澜沧江的发源地,是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生态地位举足轻重,生态责任艰巨重大。在新时代新征程,党中央赋予青海加快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的重大政治责任与历史使命。

  青海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胸怀“国之大者”,守护“中华水塔”,积极保护生物多样性,持续提升水源涵养能力,让生态成为青海最值得骄傲的名片。

  如今,青海的天空愈发湛蓝,水域更加清澈,山峦愈发葱郁,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三江水系水质不断优化,森林覆盖率稳步提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正徐徐展开。进入新时代,青海正以更加坚定的决心和步伐,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青海篇章。

黑颈鹤一家。

  自然保护地 夯实国家公园示范省基础

  青海地处青藏高原,作为众多珍稀物种的家园与重要生态屏障,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生态资源,使其在自然保护领域肩负着不可替代的使命。

  近年来,青海持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以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为引领,勇担“中华水塔”守护重任,扎实推动国家公园示范省高质量发展。

  玉树藏族自治州作为三江发源地,是维系国家乃至全球生态平衡的关键节点。省人大代表、玉树州林业和草原综合服务中心高级工程师李国梅表示:“在青海全力推进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加快打造国家公园示范省的进程中,玉树州成绩斐然。玉树隆宝滩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成为长江源头首处获此殊荣之地;可可西里成功入选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成为我国面积最大的世界自然遗产地。”

  李国梅认为,未来玉树州将继续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推进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完善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与运行机制,强化生态保护修复,提高森林覆盖率,创新生态修复技术与模式,推动国家公园立法工作,为国家公园保护、建设与管理提供坚实法律保障。

  可可西里世界遗产地位于治多县、曲麻莱县境内,总面积超过6万平方公里,涵盖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部、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索加—曲麻河保护分区一部分。近年来,自然遗产地所辖的治多县、曲麻莱县胸怀“国之大者”,强化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管理,深入开展“清风”“绿盾”等专项执法行动,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实施了荒漠化治理、草原有害生物防控等生态修复项目,草原综合植被盖度明显提高,水土流失、草原退化等现象得到有力遏制。

  如今,俯瞰青海生态版图,绿意盎然。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园,成为全国首批、面积最大的国家公园;祁连山国家公园设园准备工作全面完成;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完成阶段性目标任务。坎布拉世界地质公园有望成为青海第二个世界地质公园。

  同时,青海在全国率先完成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拟建7类83处自然保护地,国家公园占全省自然保护地总面积的75%。至此,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新体系已然形成。

冰面上休憩的斑头雁。

  绿色转型 构建绿色发展新高地

  作为生态大省、生态强省,近年来,青海立足“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坚定不移走绿色转型之路,全力打造绿色发展新高地。生态旅游、绿色有机畜牧业以及风能、水能、太阳能等产业蓬勃兴起,众多生态管护员端上“绿色饭碗”,为生态文明高地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青海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持续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推动生态保护、旅游发展、民生保障有机融合。当下,生态旅游发展势头迅猛,青海湖示范区创建工作稳步推进。

  杂多县地处“两江之源”,是澜沧江与长江南源当曲河的发源地,也是三江源国家公园澜沧江源园区所在地,境内高山巍峨、河流纵横、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

  省人大代表,杂多县委副书记、县长久文表示:“杂多县将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大要求,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抓住三江源生态文旅特色小镇建设契机,探索核心保育区外社区发展新模式,紧握‘雪豹之乡’品牌,研发雪豹主题高端文创产品,统筹推进产业建设,率先打造以生态为基底、雪豹为赋能、特许经营为驱动的发展模式,将‘绿水青山’转化为百姓的‘金山银山’。”

  美好愿景正逐步成为现实。杂多县昂赛乡年都村牧民格英,过去以放牧为生,收入微薄。如今成为生态管护员,拥有稳定收入。“村里还有很多特许经营户,既是生态管护员,也是生态旅游向导,收入可观。巡护时还可以拍摄珍贵影像素材出售,增加了收入。”格英说。

  三江源国家公园作为我国首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创新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模式,推动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有机结合。17200多名牧民变身生态管护员,不少还成为雪豹自然观察旅行、澜沧江漂流等特许经营导游,既增加了收入,又支持了生态保护事业。

  青海生态资源丰富,水丰、光富、风好、地广,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全国第五,太阳能年总辐射量全国第二,是我国第四大风场。在青海,清洁能源发展态势良好,正从地理高地向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迈进。

  青海绿色转型,既有效保护和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又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活力。未来,青海将继续坚定不移走绿色转型之路,不断探索创新,全力打造绿色发展新高地,让这片高原焕发出更加璀璨的绿色光芒。

荒原上漫步的藏野驴。

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内救助的荒漠猫。

  自然教育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自然教育作为连接人与自然的重要纽带,其重要性日益凸显。青海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为自然教育提供了肥沃土壤。

  近年来,随着青海国家公园示范省创建,一系列依托独特生态资源的自然教育课程体系逐步构建,从祁连山壮美冰川到可可西里广袤荒原,从青海湖澄澈水域到三江源丰饶湿地,都成为生动自然课堂。

  省政协委员、青海省自然教育协会会长尤鲁青表示:“近年来,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在省内以及北京市和江苏省等地陆续挂牌成立生态学校,成效显著,但仍面临人才短缺问题。建议依托生态学校建设,将学校教师转化为自然教育师资力量,建立任务落实、成果共享机制,将其与教师职称评价挂钩。”

  走进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第二小学自然教室,仿佛置身茂密森林。教室四周绘满花鸟鱼虫、草木森林、雪山野兽。教室角落设有VR体验区和手工艺品摆放区,戴上VR眼镜,能体验河流奔腾、飞鸟掠过;手工艺品摆放区的石头彩绘动物和折纸雪豹面具栩栩如生。

  依托自然教育课堂,学校每位班主任都是自然教育教师,学生成为环保小卫士。

  位于门源县仙米乡桥滩村的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科普馆,是青海首个以国家公园为主题的自然类科普馆,也是学生课外研学的主要基地。学生在这里通过生态场景布置、标本陈列、墙面艺术图文、多媒体演播、观众互动展项等多种方式,全面了解祁连山国家公园的生态系统、生态价值与生物多样性。

  尤鲁青表示,未来将持续引导公众尤其是青少年走进国家公园等地,秉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生命共同体理念,通过实地考察、文化体验与交流,以“自然教育+生态旅游”融合发展模式进行探索,向公众传播生态要素相互依存的保护理念。

  去年底,我国首套国家公园自然教育系列丛书——《三江源国家公园自然教育系列丛书》发布,该丛书包含全系统解说手册、自然科普大全、珍稀物种专辑等7个子项27册图书。丛书的出版,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际行动,是提升国家公园全民共建共享水平的创新举措,为公众感受国家公园独特魅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案、新路径。

  如今,依托自然教育,生态环保理念深入人心,野生动物种群显著增加,藏羚羊恢复到7万多只,从濒危物种降为近危物种,雪豹、金钱豹、欧亚水獭频繁现身,猎隼、黑颈鹤、金雕翱翔蓝天,兔狲、藏狐等“网红”动物在草原繁衍,三江源头清澈如镜,青海湖碧波荡漾,“中华水塔”愈发坚固丰沛。

推荐阅读
青海代表团举行全体会议 吴晓军发言
青海代表团举行开放团组会议
`2025“第一缕阳光”全球同拍中国年在青海启动
青海省30名药品安全社会监督员受聘上岗
青海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推荐人选名单公示
2024年青海省出版系列高级职称任职资格人员公示
欢庆"三八"节 西宁市开展"夏都宣姐"宣讲大赛
青海大通全力打造“大通护工”劳务品牌
24H热点
暴雪后,青海交警上了热搜
【两会特刊】让更多青海学子实现人生梦想
【两会特刊】在构建“源网荷储一体化”中不断逐绿前行
【两会特刊】构建新型能源体系 赋能高质量发展
【两会特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奏响高质量发展最强...
【京青一家人】京玉医线牵 帮扶惠民生
爱老幸福食堂为幸福加码
年轻力激发消费新活力
【两会特别报道·京青一家人】她改名才阳,为了纪念...
【两会特别报道·两会速递】能源电网与羽族生灵共舞...
热点图片
暴雪后,青海交警上了热搜
暴雪后,青海交警上...
【两会特刊】让更多青海学子实现人生梦想
【两会特刊】让更多...
【两会特刊】在构建“源网荷储一体化”中不断逐绿前行
【两会特刊】在构建...
【两会特刊】构建新型能源体系 赋能高质量发展
【两会特刊】构建新...
【两会特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奏响高质量发展最强音——“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系列述评之四
【两会特刊】深化改...
【京青一家人】京玉医线牵 帮扶惠民生
【京青一家人】京玉...
爱老幸福食堂为幸福加码
爱老幸福食堂为幸福加码
年轻力激发消费新活力
年轻力激发消费新活力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
 
img

【两会特刊·青报观察】牢记“国之大者” 打造生态文明高地

青海日报
2025-01-19 10:58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全文
img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img

【两会特刊·青报观察】牢记“国之大者” 打造生态文明高地

青海日报
2025-01-19 10:58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或发送给朋友、保存图片

【两会特刊·青报观察】牢记“国之大者” 打造生态文明高地

  • 2025-01-19 10:58:00
  • 来源:青海日报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新年传来喜讯,青海完成最大尺度雪豹种群调查。此次调查不仅是我国首次大规模雪豹种群评估,也是目前全球正式发表的最大尺度雪豹数量调查成果。对三江源地区雪豹种群保护意义重大,是青海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显著成果。

  青海地处青藏高原核心区域,作为黄河、长江、澜沧江的发源地,是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生态地位举足轻重,生态责任艰巨重大。在新时代新征程,党中央赋予青海加快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的重大政治责任与历史使命。

  青海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胸怀“国之大者”,守护“中华水塔”,积极保护生物多样性,持续提升水源涵养能力,让生态成为青海最值得骄傲的名片。

  如今,青海的天空愈发湛蓝,水域更加清澈,山峦愈发葱郁,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三江水系水质不断优化,森林覆盖率稳步提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正徐徐展开。进入新时代,青海正以更加坚定的决心和步伐,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青海篇章。

黑颈鹤一家。

  自然保护地 夯实国家公园示范省基础

  青海地处青藏高原,作为众多珍稀物种的家园与重要生态屏障,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生态资源,使其在自然保护领域肩负着不可替代的使命。

  近年来,青海持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以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为引领,勇担“中华水塔”守护重任,扎实推动国家公园示范省高质量发展。

  玉树藏族自治州作为三江发源地,是维系国家乃至全球生态平衡的关键节点。省人大代表、玉树州林业和草原综合服务中心高级工程师李国梅表示:“在青海全力推进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加快打造国家公园示范省的进程中,玉树州成绩斐然。玉树隆宝滩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成为长江源头首处获此殊荣之地;可可西里成功入选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成为我国面积最大的世界自然遗产地。”

  李国梅认为,未来玉树州将继续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推进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完善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与运行机制,强化生态保护修复,提高森林覆盖率,创新生态修复技术与模式,推动国家公园立法工作,为国家公园保护、建设与管理提供坚实法律保障。

  可可西里世界遗产地位于治多县、曲麻莱县境内,总面积超过6万平方公里,涵盖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部、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索加—曲麻河保护分区一部分。近年来,自然遗产地所辖的治多县、曲麻莱县胸怀“国之大者”,强化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管理,深入开展“清风”“绿盾”等专项执法行动,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实施了荒漠化治理、草原有害生物防控等生态修复项目,草原综合植被盖度明显提高,水土流失、草原退化等现象得到有力遏制。

  如今,俯瞰青海生态版图,绿意盎然。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园,成为全国首批、面积最大的国家公园;祁连山国家公园设园准备工作全面完成;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完成阶段性目标任务。坎布拉世界地质公园有望成为青海第二个世界地质公园。

  同时,青海在全国率先完成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拟建7类83处自然保护地,国家公园占全省自然保护地总面积的75%。至此,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新体系已然形成。

冰面上休憩的斑头雁。

  绿色转型 构建绿色发展新高地

  作为生态大省、生态强省,近年来,青海立足“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坚定不移走绿色转型之路,全力打造绿色发展新高地。生态旅游、绿色有机畜牧业以及风能、水能、太阳能等产业蓬勃兴起,众多生态管护员端上“绿色饭碗”,为生态文明高地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青海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持续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推动生态保护、旅游发展、民生保障有机融合。当下,生态旅游发展势头迅猛,青海湖示范区创建工作稳步推进。

  杂多县地处“两江之源”,是澜沧江与长江南源当曲河的发源地,也是三江源国家公园澜沧江源园区所在地,境内高山巍峨、河流纵横、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

  省人大代表,杂多县委副书记、县长久文表示:“杂多县将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大要求,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抓住三江源生态文旅特色小镇建设契机,探索核心保育区外社区发展新模式,紧握‘雪豹之乡’品牌,研发雪豹主题高端文创产品,统筹推进产业建设,率先打造以生态为基底、雪豹为赋能、特许经营为驱动的发展模式,将‘绿水青山’转化为百姓的‘金山银山’。”

  美好愿景正逐步成为现实。杂多县昂赛乡年都村牧民格英,过去以放牧为生,收入微薄。如今成为生态管护员,拥有稳定收入。“村里还有很多特许经营户,既是生态管护员,也是生态旅游向导,收入可观。巡护时还可以拍摄珍贵影像素材出售,增加了收入。”格英说。

  三江源国家公园作为我国首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创新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模式,推动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有机结合。17200多名牧民变身生态管护员,不少还成为雪豹自然观察旅行、澜沧江漂流等特许经营导游,既增加了收入,又支持了生态保护事业。

  青海生态资源丰富,水丰、光富、风好、地广,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全国第五,太阳能年总辐射量全国第二,是我国第四大风场。在青海,清洁能源发展态势良好,正从地理高地向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迈进。

  青海绿色转型,既有效保护和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又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活力。未来,青海将继续坚定不移走绿色转型之路,不断探索创新,全力打造绿色发展新高地,让这片高原焕发出更加璀璨的绿色光芒。

荒原上漫步的藏野驴。

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内救助的荒漠猫。

  自然教育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自然教育作为连接人与自然的重要纽带,其重要性日益凸显。青海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为自然教育提供了肥沃土壤。

  近年来,随着青海国家公园示范省创建,一系列依托独特生态资源的自然教育课程体系逐步构建,从祁连山壮美冰川到可可西里广袤荒原,从青海湖澄澈水域到三江源丰饶湿地,都成为生动自然课堂。

  省政协委员、青海省自然教育协会会长尤鲁青表示:“近年来,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在省内以及北京市和江苏省等地陆续挂牌成立生态学校,成效显著,但仍面临人才短缺问题。建议依托生态学校建设,将学校教师转化为自然教育师资力量,建立任务落实、成果共享机制,将其与教师职称评价挂钩。”

  走进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第二小学自然教室,仿佛置身茂密森林。教室四周绘满花鸟鱼虫、草木森林、雪山野兽。教室角落设有VR体验区和手工艺品摆放区,戴上VR眼镜,能体验河流奔腾、飞鸟掠过;手工艺品摆放区的石头彩绘动物和折纸雪豹面具栩栩如生。

  依托自然教育课堂,学校每位班主任都是自然教育教师,学生成为环保小卫士。

  位于门源县仙米乡桥滩村的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科普馆,是青海首个以国家公园为主题的自然类科普馆,也是学生课外研学的主要基地。学生在这里通过生态场景布置、标本陈列、墙面艺术图文、多媒体演播、观众互动展项等多种方式,全面了解祁连山国家公园的生态系统、生态价值与生物多样性。

  尤鲁青表示,未来将持续引导公众尤其是青少年走进国家公园等地,秉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生命共同体理念,通过实地考察、文化体验与交流,以“自然教育+生态旅游”融合发展模式进行探索,向公众传播生态要素相互依存的保护理念。

  去年底,我国首套国家公园自然教育系列丛书——《三江源国家公园自然教育系列丛书》发布,该丛书包含全系统解说手册、自然科普大全、珍稀物种专辑等7个子项27册图书。丛书的出版,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际行动,是提升国家公园全民共建共享水平的创新举措,为公众感受国家公园独特魅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案、新路径。

  如今,依托自然教育,生态环保理念深入人心,野生动物种群显著增加,藏羚羊恢复到7万多只,从濒危物种降为近危物种,雪豹、金钱豹、欧亚水獭频繁现身,猎隼、黑颈鹤、金雕翱翔蓝天,兔狲、藏狐等“网红”动物在草原繁衍,三江源头清澈如镜,青海湖碧波荡漾,“中华水塔”愈发坚固丰沛。

作者 张多钧
编辑:李娜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