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时评 党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创 视频 省委文件 新闻 政务 旅游 生态 体育 专题 图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藏文网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图说青海
【两会特别报道】守护“中华水塔” 书写绿色答卷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张多钧
发布时间:2025-03-05 08:44:00
编辑:曹茂山
QQ图片20250305054249今日三江源绿意正浓。省生态办供图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铺展中国地图,青海的关键意义一目了然:这里坐拥中国最大咸水湖青海湖,其浩瀚水域调节区域气候、滋养周边生灵;“中华水塔”三江源,作为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每年输出巨量优质水源,是名副其实的“生命之源”;巍峨的祁连山脉横亘其中,不仅是阻挡风沙、涵养水源的生态长城,还为众多珍稀动植物提供了栖息之所。

  青海凭借丰富的生态资源,成为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占据无可替代的战略地位。

  青海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心怀“国之大者”,始终坚持生态优先,坚定不移做“中华水塔”守护人,用心用情用力守护好高原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青海的优势和骄傲!

  国家公园筑屏障

  青海生态资源类型丰富,山水林田湖草冰沙俱全,既是“中华水塔”更是“生命之源”。

  近年来,青海牢记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的殷切嘱托,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生态环境在担当作为中提质增优,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基本成型,国家公园建设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尤其是三江源国家公园,作为全国首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生态文明改革成效显著,生态环境持续向好,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增加,探索出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三江源样本”,是打造具有国家代表性和世界影响力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典范的具体实践。

  如今,青海稳步推进三江源、祁连山、青海湖三个国家公园建设,国家批准《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2023—2030年)》,三江源国家公园步入规范化建设新时期,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任务全面完成,祁连山国家公园设园准备全面就绪。

  此外,青海在全国率先完成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拟建各类自然保护地共7类83处,国家公园占全省自然保护地总面积的75%。西宁国家植物园纳入《国家植物园体系布局方案》,玉树隆宝滩成功入选国际重要湿地,曲麻莱德曲源、泽库泽曲和乌兰都兰湖首批入选国家重要湿地名录,新认定13处小微湿地。

  今年,青海将持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编制“中华水塔”保护行动纲要,健全三江源“中华水塔”保护支持体系。全面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实施好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加力推动祁连山国家公园设园和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构建权责清晰、协同联动的工作制度体系,规范开展经营性服务,打造具有国家代表性和世界影响力的自然保护地典范。

  如今的青海,正以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为引领,让每片草场都有守护者,每条江河都有责任人,用制度创新守护“地球第三极”的生态原真性,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青海的优势和骄傲,生动诠释着“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的青海实践。

  绿水青山生金玉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青海,这句话更加具象化了。

  祁连山,皑皑白雪覆于峰巅,山间葱郁林木绵延,游客慕景而来,带动周边民宿、餐饮等产业繁荣发展,让绿水青山实实在在地转化为当地百姓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

  青海湖,澄澈湛蓝的湖水波光粼粼,周边广袤的草原水草丰美,大量候鸟栖息,围绕青海湖展开的观鸟活动、骑行环湖游等,让这片绿水青山孕育出无尽的经济价值。

  三江源国家公园,“一户一岗”政策将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紧密相连,牧民成为生态管护员,守护江河湖泊,从传统放牧者转变为生态守护者,实现了从“靠山水吃山水”到“为山水护山水”的华丽转身。

  金山银山不易,绿水青山又何尝不是。绿水青山的背后是青海各族干部群众牢记“国之大者”,一代接一代接续奋斗的结果。

  西宁南北山绿化建设持续36年,成为百姓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态福祉。

  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22年,才有了如今“一江清水向东流”的盛景。

  青海湖裸鲤经历6次禁捕,保护20多年,“草—河—湖—鱼—鸟”共生生态链趋于平衡。

  ……

  无疑,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一直是青海一以贯之的基调,青海生态保护的力度只会不断加强。

  回顾过去一年,青海深入实施重大生态工程,新增国土绿化41.6万公顷、防沙治沙9.93万公顷、草地修复治理31.33万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8平方公里,林草综合植被盖度达60%以上,水土保持率提升至77.4%,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持续“双缩减”。

  节能降碳持续推进,建成首座高速公路“零碳服务区”,发布全国首个金融领域企业电碳账户管理规范,建立全国首个生态环境常态化监管和问责机制,首次与甘肃签署黄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协议。

  今年,青海将构建生态保护治理大格局,健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机制,推动“三北”工程标志性战役取得重要成果,高质量推进湟水“山水”工程,让“两山”理念更加深入人心,生态文明之路在高原大地越走越宽广。

  万物生灵共家园

  2024年是值得骄傲的一年。“‘生命鸟巢’守护三江源头生态和谐”项目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典型案例。青海完成了雪豹种群数量系统评估,这是我国首次完成大规模雪豹种群评估,也是目前全球正式发表的最大尺度雪豹数量调查结果。

  2025年初,首次监测到黑颈鹤、灰鹤等鸟类在我省越冬,一只蒙古国环志的大天鹅连续14年在我省黄河流域越冬。

  如今的青海,已成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典范。可可西里藏羚羊种群数量从保护初期不足2万只恢复至现在的7万多只,藏羚羊由濒危降级为近危,普氏原羚数量从300余只恢复至3400只。

  青海,这片荒原净土正成为全球高海拔地区最重要的野生动物基因库。

  生态奇迹的背后,是青海以“国之大者”的担当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在自然生态维度,青海持之以恒实施系统性修复工程,荒山变绿,湿地增加,湖泊扩大,草原宁静,这些量变到质变的生态红利,为高原生灵打造出了完整的“生命庇护所”。

  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阿柔乡草大坂村,藏着一处野生动物的“生命庇护所”——祁连山国家公园野生动物救护繁育站。该站自2022年8月正式投运,陆续接收管护员、周边村民送来受伤的野生动物,算起来已经达到30多种110余只。

  救助受伤野生动物和脱离群体的幼崽,最终目的是尽可能让它们回归野外,融入野生种群,对于救护繁育站的工作人员而言,这是所有付出最终的期待。

  “我们希望救助更多的野生动物,最后能让它们健康地回归野外,自由自在地生活在高原大地。”这是救护繁育站所有工作人员的共同心声,也是他们将这份工作坚持下来的动力源泉。

  青海创新构建全民守护体系,从孩童到老人,每个人都是野生动物的守护者,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落实青海省统一的陆生野生动物造成人身财产损失补偿试点工作,西宁举全市之力打造“雪豹之都”,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增殖放流……

  如今,生态文明的理念已融入高原儿女的血脉。正如生态学家乔治·夏勒所言:“青藏高原正在书写人与自然和解的东方样本。”

推荐阅读
青海代表团举行全体会议 吴晓军发言
青海代表团举行开放团组会议
`2025“第一缕阳光”全球同拍中国年在青海启动
青海省30名药品安全社会监督员受聘上岗
青海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推荐人选名单公示
2024年青海省出版系列高级职称任职资格人员公示
欢庆"三八"节 西宁市开展"夏都宣姐"宣讲大赛
青海大通全力打造“大通护工”劳务品牌
24H热点
暴雪后,青海交警上了热搜
【两会特刊】让更多青海学子实现人生梦想
【两会特刊】在构建“源网荷储一体化”中不断逐绿前行
【两会特刊】构建新型能源体系 赋能高质量发展
【两会特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奏响高质量发展最强...
【京青一家人】京玉医线牵 帮扶惠民生
爱老幸福食堂为幸福加码
年轻力激发消费新活力
【两会特别报道·京青一家人】她改名才阳,为了纪念...
【两会特别报道·两会速递】能源电网与羽族生灵共舞...
热点图片
暴雪后,青海交警上了热搜
暴雪后,青海交警上...
【两会特刊】让更多青海学子实现人生梦想
【两会特刊】让更多...
【两会特刊】在构建“源网荷储一体化”中不断逐绿前行
【两会特刊】在构建...
【两会特刊】构建新型能源体系 赋能高质量发展
【两会特刊】构建新...
【两会特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奏响高质量发展最强音——“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系列述评之四
【两会特刊】深化改...
【京青一家人】京玉医线牵 帮扶惠民生
【京青一家人】京玉...
爱老幸福食堂为幸福加码
爱老幸福食堂为幸福加码
年轻力激发消费新活力
年轻力激发消费新活力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
 
img

【两会特别报道】守护“中华水塔” 书写绿色答卷

青海日报
2025-03-05 08:44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全文
img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img

【两会特别报道】守护“中华水塔” 书写绿色答卷

青海日报
2025-03-05 08:44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或发送给朋友、保存图片

【两会特别报道】守护“中华水塔” 书写绿色答卷

  • 2025-03-05 08:44:00
  • 来源:青海日报
QQ图片20250305054249今日三江源绿意正浓。省生态办供图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铺展中国地图,青海的关键意义一目了然:这里坐拥中国最大咸水湖青海湖,其浩瀚水域调节区域气候、滋养周边生灵;“中华水塔”三江源,作为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每年输出巨量优质水源,是名副其实的“生命之源”;巍峨的祁连山脉横亘其中,不仅是阻挡风沙、涵养水源的生态长城,还为众多珍稀动植物提供了栖息之所。

  青海凭借丰富的生态资源,成为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占据无可替代的战略地位。

  青海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心怀“国之大者”,始终坚持生态优先,坚定不移做“中华水塔”守护人,用心用情用力守护好高原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青海的优势和骄傲!

  国家公园筑屏障

  青海生态资源类型丰富,山水林田湖草冰沙俱全,既是“中华水塔”更是“生命之源”。

  近年来,青海牢记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的殷切嘱托,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生态环境在担当作为中提质增优,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基本成型,国家公园建设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尤其是三江源国家公园,作为全国首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生态文明改革成效显著,生态环境持续向好,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增加,探索出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三江源样本”,是打造具有国家代表性和世界影响力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典范的具体实践。

  如今,青海稳步推进三江源、祁连山、青海湖三个国家公园建设,国家批准《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2023—2030年)》,三江源国家公园步入规范化建设新时期,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任务全面完成,祁连山国家公园设园准备全面就绪。

  此外,青海在全国率先完成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拟建各类自然保护地共7类83处,国家公园占全省自然保护地总面积的75%。西宁国家植物园纳入《国家植物园体系布局方案》,玉树隆宝滩成功入选国际重要湿地,曲麻莱德曲源、泽库泽曲和乌兰都兰湖首批入选国家重要湿地名录,新认定13处小微湿地。

  今年,青海将持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编制“中华水塔”保护行动纲要,健全三江源“中华水塔”保护支持体系。全面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实施好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加力推动祁连山国家公园设园和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构建权责清晰、协同联动的工作制度体系,规范开展经营性服务,打造具有国家代表性和世界影响力的自然保护地典范。

  如今的青海,正以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为引领,让每片草场都有守护者,每条江河都有责任人,用制度创新守护“地球第三极”的生态原真性,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青海的优势和骄傲,生动诠释着“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的青海实践。

  绿水青山生金玉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青海,这句话更加具象化了。

  祁连山,皑皑白雪覆于峰巅,山间葱郁林木绵延,游客慕景而来,带动周边民宿、餐饮等产业繁荣发展,让绿水青山实实在在地转化为当地百姓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

  青海湖,澄澈湛蓝的湖水波光粼粼,周边广袤的草原水草丰美,大量候鸟栖息,围绕青海湖展开的观鸟活动、骑行环湖游等,让这片绿水青山孕育出无尽的经济价值。

  三江源国家公园,“一户一岗”政策将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紧密相连,牧民成为生态管护员,守护江河湖泊,从传统放牧者转变为生态守护者,实现了从“靠山水吃山水”到“为山水护山水”的华丽转身。

  金山银山不易,绿水青山又何尝不是。绿水青山的背后是青海各族干部群众牢记“国之大者”,一代接一代接续奋斗的结果。

  西宁南北山绿化建设持续36年,成为百姓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态福祉。

  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22年,才有了如今“一江清水向东流”的盛景。

  青海湖裸鲤经历6次禁捕,保护20多年,“草—河—湖—鱼—鸟”共生生态链趋于平衡。

  ……

  无疑,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一直是青海一以贯之的基调,青海生态保护的力度只会不断加强。

  回顾过去一年,青海深入实施重大生态工程,新增国土绿化41.6万公顷、防沙治沙9.93万公顷、草地修复治理31.33万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8平方公里,林草综合植被盖度达60%以上,水土保持率提升至77.4%,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持续“双缩减”。

  节能降碳持续推进,建成首座高速公路“零碳服务区”,发布全国首个金融领域企业电碳账户管理规范,建立全国首个生态环境常态化监管和问责机制,首次与甘肃签署黄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协议。

  今年,青海将构建生态保护治理大格局,健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机制,推动“三北”工程标志性战役取得重要成果,高质量推进湟水“山水”工程,让“两山”理念更加深入人心,生态文明之路在高原大地越走越宽广。

  万物生灵共家园

  2024年是值得骄傲的一年。“‘生命鸟巢’守护三江源头生态和谐”项目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典型案例。青海完成了雪豹种群数量系统评估,这是我国首次完成大规模雪豹种群评估,也是目前全球正式发表的最大尺度雪豹数量调查结果。

  2025年初,首次监测到黑颈鹤、灰鹤等鸟类在我省越冬,一只蒙古国环志的大天鹅连续14年在我省黄河流域越冬。

  如今的青海,已成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典范。可可西里藏羚羊种群数量从保护初期不足2万只恢复至现在的7万多只,藏羚羊由濒危降级为近危,普氏原羚数量从300余只恢复至3400只。

  青海,这片荒原净土正成为全球高海拔地区最重要的野生动物基因库。

  生态奇迹的背后,是青海以“国之大者”的担当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在自然生态维度,青海持之以恒实施系统性修复工程,荒山变绿,湿地增加,湖泊扩大,草原宁静,这些量变到质变的生态红利,为高原生灵打造出了完整的“生命庇护所”。

  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阿柔乡草大坂村,藏着一处野生动物的“生命庇护所”——祁连山国家公园野生动物救护繁育站。该站自2022年8月正式投运,陆续接收管护员、周边村民送来受伤的野生动物,算起来已经达到30多种110余只。

  救助受伤野生动物和脱离群体的幼崽,最终目的是尽可能让它们回归野外,融入野生种群,对于救护繁育站的工作人员而言,这是所有付出最终的期待。

  “我们希望救助更多的野生动物,最后能让它们健康地回归野外,自由自在地生活在高原大地。”这是救护繁育站所有工作人员的共同心声,也是他们将这份工作坚持下来的动力源泉。

  青海创新构建全民守护体系,从孩童到老人,每个人都是野生动物的守护者,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落实青海省统一的陆生野生动物造成人身财产损失补偿试点工作,西宁举全市之力打造“雪豹之都”,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增殖放流……

  如今,生态文明的理念已融入高原儿女的血脉。正如生态学家乔治·夏勒所言:“青藏高原正在书写人与自然和解的东方样本。”

作者 张多钧
编辑:曹茂山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