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时评 党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创 视频 省委文件 新闻 政务 旅游 生态 体育 专题 图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藏文网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图说青海
【一宣三促·万名干部下乡】走村入户连民情 宣讲政策暖民心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程宦宁
发布时间:2025-03-13 11:19:07
编辑:赵生欣
QQ图片20250313055232杨玉文和村党支部书记巴尼玛来到马天亮家中宣讲。程宦宁 摄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三月的玉树藏族自治州,气温渐渐回暖,中央一号文件如同一股温暖而强劲的春风,吹进了玉树市结古街道忠德村的每一个角落。

  3月12日一早,忠德村第一书记杨玉文和村党支部书记巴尼玛,开始走村入户,为牧民群众送去党的好政策。

  “巴书记,我们今年要针对每家不同的情况进行宣讲,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实现增收。”

  “书记我和你想到一起了,我还想着把咱们的老党员、社长都发动起来,让他们也和我们一起宣讲,这样不仅能提高效率,而且在一次次的宣讲过程中他们也能更深层次地理解中央一号文件,把政策红利转化为发展实效。”杨玉文和巴尼玛一边商量着今年的宣讲计划,一边朝着一社社长马天亮家走去。

  走进马天亮家,窗明几净,电视机、电冰箱等家用电器一应俱全,桌子上摆满了各种水果、肉干、饮料……

  “老马你家换新家具了啊,这套新沙发看着挺不错的。”

  “是啊杨书记,这两年家里宽裕了不少,上个月我和儿子一起,把之前的旧家具都换了。”“挺好的,今年好好干,争取再换个大电视。”进门后,杨玉文和马天亮就唠起了家常。

QQ图片20250313055240杨玉文对马天亮进行产业指导。程宦宁 摄

  今年57岁的马天亮一家6口人,三个儿子一个女儿,一家人的收入主要靠老两口在市区打工和家里的30头牦牛。前几年,四个孩子陆续考上大学,家里的支出一下多了,老两口负担也是越来越重。这两年,随着两个儿子和女儿陆续毕业,开始参加工作,一家人的生活也开始好了起来。

  针对马天亮家里的情况,杨玉文和巴尼玛开始进入主题,两人用藏汉双语,围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保护、民族团结、社会维稳等方面的内容深入浅出地进行了宣讲。

  “一号文件里提到,要深入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这说的不就是咱们村上的新产业。你也知道,过去咱们忠德村集体经济增收渠道比较单一,尤其在产业发展上,相比其他村还有差距。但咱们从去年开始,利用村里日沃庆山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通过上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协调帮助,投入乡村振兴到户产业资金150万元建成了咱们的日沃庆露营地。截至去年年底就有40万元收入,全村人都多了一份分红。今年村里还会扩建营地,进一步提升营地的基础设施建设……”

  杨玉文结合忠德村的实际情况,用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案例,将中央一号文件中的政策解读得淋漓尽致。

  马天亮一家人听得聚精会神,不时点头表示认同。“杨书记,您这样一讲,我就明白多了。去年分红,我们家分到了六千多元,我家老二儿子也在营地上班,一个月三千元的工资,今年我准备继续让他去营地。”马天亮高兴地说着。

  “没问题啊,村里要想发展好,就需要他们这些返乡大学生的支持。今天来还有一个好消息和你商量。”杨玉文继续趁热打铁说:“今年,村上的畜牧业合作社牛棚、储草棚、宿舍都建起来了,政府还给村里分了150头牦牛,目前合作社运转非常好。我和巴书记商量了,根据村里的实际情况,想让大家可以把自己家的牲畜入股到合作社,把大家拧成一股绳,这样你们就不用每天围着牦牛转了,你也可以去市区里打打工,到了年底合作社还可以多一份分红。”

  “真的吗?杨书记,我家愿意入股,现在岁数大了,每天上山下山放牧身体也越来越吃不消了,但是家里的这30头牦牛一年能有2万元的收入,一直舍不得放弃,现在好了,入股到合作社,我们也放心,还能腾出手来干点别的。”听了杨玉文的话,马天亮兴奋不已。

  一上午的宣讲,杨玉文和巴尼玛道出了“明白话”,理出了“发展路”,让马天亮一家人对今年的产业发展充满了信心。

  顾不上休息,从马天亮家出来,杨玉文和巴尼玛又朝着另一户人家走去,第一时间把一号文件精神传递到村里的每一户人家。

  记者手记:“一户一策”宣讲更接“地气”

  行走在三月的玉树,春风依然裹挟着寒意,但忠德村牧民家中的炉火却烧得正旺。跟随杨玉文和巴尼玛两位书记的脚步,见证了一场关于乡村振兴的“春风行动”——中央一号文件的宣讲不再是纸面上的文字,而是化作牧民碗里的酥油茶、合作社里的分红账单、露营地里的欢声笑语……

  不同于往年开会式的集体宣讲,今年忠德村的政策传达展现出精准的绣花功夫。在马天亮家,我注意到驻村第一书记和村党支部书记两位书记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各户牦牛数量、子女就业、技能特长等信息。针对这个脱贫的家庭,两位书记重点讲解“到户产业资金”和“返乡大学生就业”。这种“一户一策”的宣讲方式,让马天亮一家对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理解得更透。

  在马天亮家,两位书记用藏语与汉语的自然切换,把“乡村振兴”“产业融合”这些专业术语变成了“帐篷营地分红”“牦牛入股”的实在话。采访中,巴尼玛书记用藏语讲述“要把牦牛交给合作社养,就像把青稞交给磨坊主”的比喻时,马天亮眼角的皱纹里绽开笑意。这种“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将政策精神转化为牧民生活逻辑的智慧。

  这一趟采访,我深刻体会到,好政策要真正发挥作用,离不开基层干部的努力。他们把文件里的内容转化为村民能听懂的“明白话”,因地制宜理出“发展路”。在与村民交流中,能感受到村民对干部的信任,这种信任源于干部实实在在为村民谋福利。

  两位书记顾不上休息,又赶往下一户人家。他们忙碌的身影,是政策落地的推动者,更是乡村发展的引路人。

推荐阅读
青海代表团继续审议各项决议草案
青海代表团召开工作总结会
`2025“第一缕阳光”全球同拍中国年在青海启动
青海省30名药品安全社会监督员受聘上岗
青海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推荐人选名单公示
2024年青海省出版系列高级职称任职资格人员公示
2024年西宁市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781.6万元
青海海西:举办DeepSeek政务应用培训
24H热点
“2025把爱带回家·贴心关爱她”主题关爱活动在...
【一宣三促·万名干部下乡】走村入户连民情 宣讲政...
青海省高级人民法院设立警务室
春日笑脸 传递温暖
【两会特别报道】同沐春风启新程——青海省全国人...
【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尹博士“解锁”藏乡致富新密...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青海果洛州组团式就业人员抵...
【一宣三促·万名干部下乡】围炉话变迁 党恩润心田
【两会特刊·青报观察】石榴花开在青海 心手相连话...
【两会特刊·今日关注】带着“生命之花”走向世界舞台
热点图片
“2025把爱带回家·贴心关爱她”主题关爱活动在青海西宁举行
“2025把爱带回家·贴...
【一宣三促·万名干部下乡】走村入户连民情 宣讲政策暖民心
【一宣三促·万名干部...
青海省高级人民法院设立警务室
青海省高级人民法院...
春日笑脸 传递温暖
春日笑脸 传递温暖
【两会特别报道】同沐春风启新程——青海省全国人大代表出席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会侧记
【两会特别报道】同...
【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尹博士“解锁”藏乡致富新密码——记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市场监督管理局2023年选调生尹卫
【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青海果洛州组团式就业人员抵沪入职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
【一宣三促·万名干部下乡】围炉话变迁 党恩润心田
【一宣三促·万名干部...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
 
img

【一宣三促·万名干部下乡】走村入户连民情 宣讲政策暖民心

青海日报
2025-03-13 11:19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全文
img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img

【一宣三促·万名干部下乡】走村入户连民情 宣讲政策暖民心

青海日报
2025-03-13 11:19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或发送给朋友、保存图片

【一宣三促·万名干部下乡】走村入户连民情 宣讲政策暖民心

  • 2025-03-13 11:19:07
  • 来源:青海日报
QQ图片20250313055232杨玉文和村党支部书记巴尼玛来到马天亮家中宣讲。程宦宁 摄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三月的玉树藏族自治州,气温渐渐回暖,中央一号文件如同一股温暖而强劲的春风,吹进了玉树市结古街道忠德村的每一个角落。

  3月12日一早,忠德村第一书记杨玉文和村党支部书记巴尼玛,开始走村入户,为牧民群众送去党的好政策。

  “巴书记,我们今年要针对每家不同的情况进行宣讲,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实现增收。”

  “书记我和你想到一起了,我还想着把咱们的老党员、社长都发动起来,让他们也和我们一起宣讲,这样不仅能提高效率,而且在一次次的宣讲过程中他们也能更深层次地理解中央一号文件,把政策红利转化为发展实效。”杨玉文和巴尼玛一边商量着今年的宣讲计划,一边朝着一社社长马天亮家走去。

  走进马天亮家,窗明几净,电视机、电冰箱等家用电器一应俱全,桌子上摆满了各种水果、肉干、饮料……

  “老马你家换新家具了啊,这套新沙发看着挺不错的。”

  “是啊杨书记,这两年家里宽裕了不少,上个月我和儿子一起,把之前的旧家具都换了。”“挺好的,今年好好干,争取再换个大电视。”进门后,杨玉文和马天亮就唠起了家常。

QQ图片20250313055240杨玉文对马天亮进行产业指导。程宦宁 摄

  今年57岁的马天亮一家6口人,三个儿子一个女儿,一家人的收入主要靠老两口在市区打工和家里的30头牦牛。前几年,四个孩子陆续考上大学,家里的支出一下多了,老两口负担也是越来越重。这两年,随着两个儿子和女儿陆续毕业,开始参加工作,一家人的生活也开始好了起来。

  针对马天亮家里的情况,杨玉文和巴尼玛开始进入主题,两人用藏汉双语,围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保护、民族团结、社会维稳等方面的内容深入浅出地进行了宣讲。

  “一号文件里提到,要深入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这说的不就是咱们村上的新产业。你也知道,过去咱们忠德村集体经济增收渠道比较单一,尤其在产业发展上,相比其他村还有差距。但咱们从去年开始,利用村里日沃庆山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通过上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协调帮助,投入乡村振兴到户产业资金150万元建成了咱们的日沃庆露营地。截至去年年底就有40万元收入,全村人都多了一份分红。今年村里还会扩建营地,进一步提升营地的基础设施建设……”

  杨玉文结合忠德村的实际情况,用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案例,将中央一号文件中的政策解读得淋漓尽致。

  马天亮一家人听得聚精会神,不时点头表示认同。“杨书记,您这样一讲,我就明白多了。去年分红,我们家分到了六千多元,我家老二儿子也在营地上班,一个月三千元的工资,今年我准备继续让他去营地。”马天亮高兴地说着。

  “没问题啊,村里要想发展好,就需要他们这些返乡大学生的支持。今天来还有一个好消息和你商量。”杨玉文继续趁热打铁说:“今年,村上的畜牧业合作社牛棚、储草棚、宿舍都建起来了,政府还给村里分了150头牦牛,目前合作社运转非常好。我和巴书记商量了,根据村里的实际情况,想让大家可以把自己家的牲畜入股到合作社,把大家拧成一股绳,这样你们就不用每天围着牦牛转了,你也可以去市区里打打工,到了年底合作社还可以多一份分红。”

  “真的吗?杨书记,我家愿意入股,现在岁数大了,每天上山下山放牧身体也越来越吃不消了,但是家里的这30头牦牛一年能有2万元的收入,一直舍不得放弃,现在好了,入股到合作社,我们也放心,还能腾出手来干点别的。”听了杨玉文的话,马天亮兴奋不已。

  一上午的宣讲,杨玉文和巴尼玛道出了“明白话”,理出了“发展路”,让马天亮一家人对今年的产业发展充满了信心。

  顾不上休息,从马天亮家出来,杨玉文和巴尼玛又朝着另一户人家走去,第一时间把一号文件精神传递到村里的每一户人家。

  记者手记:“一户一策”宣讲更接“地气”

  行走在三月的玉树,春风依然裹挟着寒意,但忠德村牧民家中的炉火却烧得正旺。跟随杨玉文和巴尼玛两位书记的脚步,见证了一场关于乡村振兴的“春风行动”——中央一号文件的宣讲不再是纸面上的文字,而是化作牧民碗里的酥油茶、合作社里的分红账单、露营地里的欢声笑语……

  不同于往年开会式的集体宣讲,今年忠德村的政策传达展现出精准的绣花功夫。在马天亮家,我注意到驻村第一书记和村党支部书记两位书记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各户牦牛数量、子女就业、技能特长等信息。针对这个脱贫的家庭,两位书记重点讲解“到户产业资金”和“返乡大学生就业”。这种“一户一策”的宣讲方式,让马天亮一家对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理解得更透。

  在马天亮家,两位书记用藏语与汉语的自然切换,把“乡村振兴”“产业融合”这些专业术语变成了“帐篷营地分红”“牦牛入股”的实在话。采访中,巴尼玛书记用藏语讲述“要把牦牛交给合作社养,就像把青稞交给磨坊主”的比喻时,马天亮眼角的皱纹里绽开笑意。这种“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将政策精神转化为牧民生活逻辑的智慧。

  这一趟采访,我深刻体会到,好政策要真正发挥作用,离不开基层干部的努力。他们把文件里的内容转化为村民能听懂的“明白话”,因地制宜理出“发展路”。在与村民交流中,能感受到村民对干部的信任,这种信任源于干部实实在在为村民谋福利。

  两位书记顾不上休息,又赶往下一户人家。他们忙碌的身影,是政策落地的推动者,更是乡村发展的引路人。

作者 程宦宁
编辑:赵生欣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