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时评 党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创 视频 省委文件 新闻 政务 旅游 生态 体育 专题 图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藏文网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
【一宣三促·万名干部下乡】“土话乡音”讲政策 真情真意暖民心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何敏
发布时间:2025-03-19 07:18:45
编辑:童洋
QQ图片20250319055615黄二村驻村干部在脱贫户丁启云家里宣讲。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3月12日,西宁市湟中区甘河滩镇黄二村村民陈占林家里,来了几个人。

  说这几个人不是客人吧,个个又都很客气。陈占林说你们喝一口茶吧,他们说不喝不喝。陈占林又问那你们吃一口馍馍吧,他们连连说不吃不吃。

  说这几个人是客人吧,他们又都很熟稔,一进门就凑到大烤箱边,一边烤火一边夸陈占林家收拾得“干散”,还很暖和。随后几个人自由落座到沙发上,把手里拿的文件铺展开来后,便招呼陈占林别忙活了,赶紧过来坐下聊一聊。

  其实,这几个人还真不是来做客的。他们是黄二村第一书记王生全和驻村干部王晓辉、窦全雄,今天带着村干部一起来陈占林家宣讲中央一号文件。

  今年59岁的陈占林是村里的保洁员,老伴在西宁一家物业公司当保洁,儿子在甘河滩工业园区企业里务工,家里的经济条件说得过去,唯一让陈占林发愁的,就是31岁的儿子到现在还没说下个媳妇。

  了解情况的王生全一开口就把话说到了陈占林心坎上:

  “老陈你也别愁了,你看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里写着,推进农村高额彩礼问题综合治理,加强对农村适婚群体的公益性婚恋服务和关心关爱。啥意思?就是现在农村里结婚再不让多要彩礼了,政府把农村娃娃们的婚事哈也要想办法操心俩!”

  “哦哦,那再好呗,赶上党的好政策了呗!”

  闻听宣讲队员的言语,陈占林连连称好,黑瘦的脸上绽开了笑容,眼中也多了几许希望。

  “今年的种子买下了没?”“种子早早就买下着。”“化肥来?”“化肥还没买,要是有捐的,能不能考虑一下我们家?”

  ……

  时间在暖心的寒暄中悄悄流逝。在四十多分钟的宣讲中,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等政策术语,被转化为用青海方言表达的“耕地就是咱的传家宝”“村里的环境卫生和个人家里的卫生都要越搞越好俩”等鲜活“土话乡音”,引得陈占林频频点头。

QQ图片20250319055622黄二村驻村干部在产业户李增福家里宣讲。何敏 摄

  65岁的脱贫户丁启云靠党的好政策搞起了家庭养殖业,如今,他家养了一百五十多头猪,每天在畜棚里干活时,丁启云就会打开快手直播,给七百多个粉丝传授养殖经验和技术,顺带推销小猪崽,卖卖猪肉。

  看到宣讲队员走进家门,丁启云热情地打起招呼:“书记们好啊,今天是来给我家传经送宝来了吗?”

  “哈哈哈,你猜得对对的,我们就是送宝来了呀!”

  略微寒暄后,宣讲队员直奔主题,宣传起了给丁启云“量身打造”的“大道理”。

  “中央一号文件里讲了,要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就是以后买农机啥的能领补贴;要壮大特色产业,就是种菜种水果都能享受优惠政策。”

  “是不是像我这样的养殖户,也能享受政策?”

  “从目前我们了解的情况来看,你这种情况能享受到奖补政策,奖补下来大概有三千多块钱。”

  “好好好!”

  就这样,从乡村产业发展,到促进农牧民增收,从粮食补贴到农村养老,宣讲队员像唠家常一样,将文件中的政策内容转化为一个个生动的案例。

  为了让老百姓充分理解党的好政策,宣讲队员还搞起了“自由创作”。“医保政策实话好,防病治病有保障”“土地承包延期了,老百姓吃上定心丸了”等朗朗上口的话语,将文件中的政策内容转化为村民听得懂、能理解的信息,让宣讲带着露珠、带着泥土气息,浸入了群众的心里。

  “好好干,今年争取快手账号粉丝涨到一两千,养殖收入在十多万元基础上,再上个台阶。”王生全对丁启云打趣地说。

  “好好好,争取生活一天比一天过得好。”丁启云脸上挂着幸福的笑容。

  记者手记:“文件语”变“百姓话” 说到群众心坎里

  静卧在山里的黄二村不大,而且由于紧邻大石门水库,气候也比山外冷一些,导致上个星期下的雪,到现在还没完全融化,似乎这里的时光要比别处慢一些。

  3月12日,当我带着这样的第一印象,跟着宣讲干部走进黄二村村民家时,却切实地感觉到,这个只有120户人家的小村庄的村民对于党的惠民政策的渴望,对于发展和富裕的热望,跟外面的世界,毫无差别。

  202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继续聚焦乡村全面振兴,强调了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壮大县域富民产业、推进乡村建设、健全乡村治理体系以及优化配置体制机制等重点任务。

  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这样简洁精炼的政策术语,理解起来是很有难度的,就需要党员干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宣讲。只有用带着露珠、沾着泥土的普通群众能够听懂的“土话乡音”把“大道理”讲明白了,加深群众对党的各项“三农”新政策的理解,党的各项惠民政策才会真正转化为广大群众建设美丽家乡的实际行动。

  我们欣喜地看到,黄二村宣讲队员以“小切口”反映“ 大主题”,利用“普通话+方言+实例”的乡音乡语传递党的声音,将中央一号文件精神“重点”讲、惠民利民政策“具体”讲、乡村振兴“特别”讲,把“文件语”变成“百姓话”,将“大政策”转化为了群众听得懂的“小道理”,为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黄二村只是我省万名干部下乡“一宣三促”的一个缩影。

推荐阅读
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全体会议召开
罗东川在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调研
`2025“第一缕阳光”全球同拍中国年在青海启动
青海省30名药品安全社会监督员受聘上岗
青海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推荐人选名单公示
2024年青海省出版系列高级职称任职资格人员公示
青海湟中加快推进检验结果互认工作
青海大通为劳动者追讨工资1019.83万元
24H热点
青海首家高速公路服务区“节水驿站”投运
青海格尔木市与海军昆仑山舰开展城舰共建活动
青海海北:矛盾纠纷“码上报”小程序全省首发
青海海西:携手“四省十二城”共推区域文旅发展
青海西宁:全面提升就业服务质效
【感党恩 听党话 跟党走·和谐青海行】海北州刚察县...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青海省水利厅:多措并举全力...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青海平安区:招商引资实现首...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西宁城西区:2025年第一批招...
省消协 省质检院联合开展食品安全宣传及实验室开放...
热点图片
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成功实施首例神经内镜肿瘤微创手术
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
【乡村振兴在青海】“我家门口那座桥”架起乡村好前景——“巩固拓展交通运输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系列报道之二
【乡村振兴在青海】...
【感党恩 听党话 跟党走·和谐青海行】“现在就像住在福窝窝里啊!”
【感党恩 听党话 跟...
【一宣三促·万名干部下乡】入户宣讲听民意 精准发力暖人心
【一宣三促·万名干部...
【乡村振兴在青海】电力赋能,特色产业增收致富
【乡村振兴在青海】...
【党旗领航】搭建平台 拓宽路径 助力区域人才队伍协调发展——青海省“一心两区”人才示范区建设综述
【党旗领航】搭建平...
青海互助县:秸尽所能 变废为宝
青海互助县:秸尽所...
中国山地自行车联赛第一站 我省运动员李公加夺冠
中国山地自行车联赛...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
 
img

【一宣三促·万名干部下乡】“土话乡音”讲政策 真情真意暖民心

青海日报
2025-03-19 07:18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全文
img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img

【一宣三促·万名干部下乡】“土话乡音”讲政策 真情真意暖民心

青海日报
2025-03-19 07:18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或发送给朋友、保存图片

【一宣三促·万名干部下乡】“土话乡音”讲政策 真情真意暖民心

  • 2025-03-19 07:18:45
  • 来源:青海日报
QQ图片20250319055615黄二村驻村干部在脱贫户丁启云家里宣讲。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3月12日,西宁市湟中区甘河滩镇黄二村村民陈占林家里,来了几个人。

  说这几个人不是客人吧,个个又都很客气。陈占林说你们喝一口茶吧,他们说不喝不喝。陈占林又问那你们吃一口馍馍吧,他们连连说不吃不吃。

  说这几个人是客人吧,他们又都很熟稔,一进门就凑到大烤箱边,一边烤火一边夸陈占林家收拾得“干散”,还很暖和。随后几个人自由落座到沙发上,把手里拿的文件铺展开来后,便招呼陈占林别忙活了,赶紧过来坐下聊一聊。

  其实,这几个人还真不是来做客的。他们是黄二村第一书记王生全和驻村干部王晓辉、窦全雄,今天带着村干部一起来陈占林家宣讲中央一号文件。

  今年59岁的陈占林是村里的保洁员,老伴在西宁一家物业公司当保洁,儿子在甘河滩工业园区企业里务工,家里的经济条件说得过去,唯一让陈占林发愁的,就是31岁的儿子到现在还没说下个媳妇。

  了解情况的王生全一开口就把话说到了陈占林心坎上:

  “老陈你也别愁了,你看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里写着,推进农村高额彩礼问题综合治理,加强对农村适婚群体的公益性婚恋服务和关心关爱。啥意思?就是现在农村里结婚再不让多要彩礼了,政府把农村娃娃们的婚事哈也要想办法操心俩!”

  “哦哦,那再好呗,赶上党的好政策了呗!”

  闻听宣讲队员的言语,陈占林连连称好,黑瘦的脸上绽开了笑容,眼中也多了几许希望。

  “今年的种子买下了没?”“种子早早就买下着。”“化肥来?”“化肥还没买,要是有捐的,能不能考虑一下我们家?”

  ……

  时间在暖心的寒暄中悄悄流逝。在四十多分钟的宣讲中,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等政策术语,被转化为用青海方言表达的“耕地就是咱的传家宝”“村里的环境卫生和个人家里的卫生都要越搞越好俩”等鲜活“土话乡音”,引得陈占林频频点头。

QQ图片20250319055622黄二村驻村干部在产业户李增福家里宣讲。何敏 摄

  65岁的脱贫户丁启云靠党的好政策搞起了家庭养殖业,如今,他家养了一百五十多头猪,每天在畜棚里干活时,丁启云就会打开快手直播,给七百多个粉丝传授养殖经验和技术,顺带推销小猪崽,卖卖猪肉。

  看到宣讲队员走进家门,丁启云热情地打起招呼:“书记们好啊,今天是来给我家传经送宝来了吗?”

  “哈哈哈,你猜得对对的,我们就是送宝来了呀!”

  略微寒暄后,宣讲队员直奔主题,宣传起了给丁启云“量身打造”的“大道理”。

  “中央一号文件里讲了,要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就是以后买农机啥的能领补贴;要壮大特色产业,就是种菜种水果都能享受优惠政策。”

  “是不是像我这样的养殖户,也能享受政策?”

  “从目前我们了解的情况来看,你这种情况能享受到奖补政策,奖补下来大概有三千多块钱。”

  “好好好!”

  就这样,从乡村产业发展,到促进农牧民增收,从粮食补贴到农村养老,宣讲队员像唠家常一样,将文件中的政策内容转化为一个个生动的案例。

  为了让老百姓充分理解党的好政策,宣讲队员还搞起了“自由创作”。“医保政策实话好,防病治病有保障”“土地承包延期了,老百姓吃上定心丸了”等朗朗上口的话语,将文件中的政策内容转化为村民听得懂、能理解的信息,让宣讲带着露珠、带着泥土气息,浸入了群众的心里。

  “好好干,今年争取快手账号粉丝涨到一两千,养殖收入在十多万元基础上,再上个台阶。”王生全对丁启云打趣地说。

  “好好好,争取生活一天比一天过得好。”丁启云脸上挂着幸福的笑容。

  记者手记:“文件语”变“百姓话” 说到群众心坎里

  静卧在山里的黄二村不大,而且由于紧邻大石门水库,气候也比山外冷一些,导致上个星期下的雪,到现在还没完全融化,似乎这里的时光要比别处慢一些。

  3月12日,当我带着这样的第一印象,跟着宣讲干部走进黄二村村民家时,却切实地感觉到,这个只有120户人家的小村庄的村民对于党的惠民政策的渴望,对于发展和富裕的热望,跟外面的世界,毫无差别。

  202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继续聚焦乡村全面振兴,强调了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壮大县域富民产业、推进乡村建设、健全乡村治理体系以及优化配置体制机制等重点任务。

  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这样简洁精炼的政策术语,理解起来是很有难度的,就需要党员干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宣讲。只有用带着露珠、沾着泥土的普通群众能够听懂的“土话乡音”把“大道理”讲明白了,加深群众对党的各项“三农”新政策的理解,党的各项惠民政策才会真正转化为广大群众建设美丽家乡的实际行动。

  我们欣喜地看到,黄二村宣讲队员以“小切口”反映“ 大主题”,利用“普通话+方言+实例”的乡音乡语传递党的声音,将中央一号文件精神“重点”讲、惠民利民政策“具体”讲、乡村振兴“特别”讲,把“文件语”变成“百姓话”,将“大政策”转化为了群众听得懂的“小道理”,为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黄二村只是我省万名干部下乡“一宣三促”的一个缩影。

作者 何敏
编辑:童洋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