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江源新闻客户端讯 制作湟中暖锅、品湟中暖锅宴、买湟中暖锅……6月初,位于西宁市湟中区鲁沙尔镇阳坡村的民族手工艺品加工产业基地热闹非凡,十里八乡的群众和游客做客基地,感受了一场以“暖锅文化”为主题的文化旅游活动,不仅满足了味蕾,也体验了一次制作湟中暖锅的特别经历。

游客畅游“暖锅”露营基地
5月29日,走进鲁沙尔镇民族手工艺品加工产业基地广场,远远便能闻到美食的香味。香气四溢的手抓羊排、色泽诱人的卤肉、清爽可口的凉菜……各式各样的美食让人垂涎欲滴。
众多美食中,还有湟中特色美食湟中暖锅。铜火锅里,摆满了各种蔬菜和肉类,加上熬制的鲜汤,美食在炭火的煨煮下发出“咕噜咕噜”的响声,香气诱人。
在美食的诱惑下,阳坡村周边的村民、游客纷纷走进基地广场游玩。当天,还是基地以“暖锅文化”为核心打造的特色露营基地正式亮相的日子。喜庆的日子里,广场上很快围满了观众。
“土火锅吃过不少,但湟中暖锅很少吃,虽然两者相差不大,但来到湟中区就得品尝一下湟中暖锅,暖锅里的食材是现场装的,色香味俱全,我们几个姐妹吃得很开心。”在露营基地游玩的王风琴说,在基地不仅可以吃到暖锅美食,还能体验暖锅的制作过程,她要把这个露营基地推荐给更多朋友。
西宁市民祁先生说,多年前他来过基地,除了此起彼伏的敲击声,几乎看不到游客的身影。如今,再次走进基地,暖锅宴的烟火气、银铜器的叮当声、游客的欢笑声交织在一起,让人忍不住放慢脚步。尤其在青海“浪山”季,特色露营基地不仅带来全新游玩体验,更让湟中暖锅凭借游客的口口相传走向更远的地方。

传统民族产业玩出新花样
6月2日下午,鲁沙尔镇民族手工艺品加工产业基地传来“叮叮当当”的敲击声。与平常有节奏的敲击声相比,当天的敲击声中夹杂着些许生涩的感觉,走近一看,原来是游客林生栋正在作坊体验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
“以前只知道湟中暖锅很好吃,也知道湟中的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很出名,但从来没见过精美的银铜器到底是咋做出来的,听说阳坡村可以体验制作过程,我专程来试试,没想到,制作过程挺难的。”林生栋说,虽然只是敲敲打打的活儿,但器具上的每一条纹路、每一个纹样都需要一锤一锤敲出来,是个很细致的活儿。
工坊内,匠人们也全神贯注地制作着精美的暖锅,每一次敲打、每一道工序都很细致。一旁,游客纷纷围拢观看,兴致盎然者更是上手体验,感受着传统工艺的魅力。
与此同时,基地的露营区域内,极具民族风情的帐篷与时尚感十足的天幕相互映衬,别具韵味。后厨里,大大小小的暖锅正“咕噜咕噜”冒着热气,等待食客品尝。
“我们做暖锅美食好多年了,如今有了鲁沙尔镇民族手工艺品加工产业基地这个平台,我们都把自家的拿手暖锅端到了这里,让来这里游玩的朋友们可以品尝到不同口味的湟中暖锅,也是对我们湟中暖锅特色美食的推广。”湟中暖锅摊位经营户靳玉婷说。
把美味和文化记忆一起带回家
从铜火锅到藏饰,从摆件到生活器皿,匠人们以“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出”的巧思,将作品远销海内外,让阳坡村赢得“青海铜银器看湟中,湟中银铜器看阳坡”的美誉。2011年,湟中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阳坡村距塔尔寺景区仅10余分钟车程,凭借地缘优势,村里银铜器手工艺品曾在塔尔寺销售,后来因塔尔寺附近的老街升级改造,加上银铜器加工制作的都是散户,为找到一条更好的村集体经济发展道路,阳坡村党支部决定筹建银铜器加工基地,既能解决村民需要,还能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面对启动资金短缺难题,村两委创新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吸纳务工、入股分红等模式,让村民以多重身份参与产业发展。
2021年7月,建有34套前店后院式手工艺品加工作坊,以及一栋培训展示中心的鲁沙尔镇民族手工艺品加工产业基地开园,成为青海省最大的集银铜器加工、展览、销售为一体的特色示范基地。后来,基地又扩建了二期。
如今,鲁沙尔镇依托湟中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通过联农带农之路,带动全镇17个村,320户2600多名农民成功转型为技艺工匠,实现加工销售产值近1.5亿元,人均实现年收入5万元,为实现乡村振兴探索出了成功路径和发展样板。
以前的鲁沙尔镇民族手工艺品加工产业基地,偌大的基地游客寥寥无几,如今基地将暖锅制作技艺、暖锅美食融合在一起,吸引了络绎不绝的游客。为了让游客把这份独特的美味带回家,基地精心设立了暖锅展示区,400多个由当地银铜器匠人打造的精美湟中暖锅陈列其中,兼具实用价值与艺术观赏性。
“打造以‘暖锅文化’为主题的特色露营基地,就是想让各地游客了解湟中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大家了解湟中暖锅、品尝湟中暖锅、购买湟中暖锅,把这份美味和文化记忆一同带回家。”鲁沙尔镇民族手工艺品加工产业基地理事长韩发啟说。
(来源:西海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