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时评 党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创 视频 省委文件 新闻 政务 旅游 生态 体育 专题 图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藏文网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图说青海
【乡村振兴在青海】路网织就致富图 管网疏通民生脉
——玉树称多城乡面貌焕新记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程宦宁
发布时间:2025-06-06 09:57:58
编辑:赵婕
路灯为市民照亮回家的路。程宦宁 摄

  青海新闻网·江源新闻客户端讯 6月3日,记者走访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时发现,全域基础设施的焕新景象正深刻改变着城乡面貌。

  曾经困扰当地发展的两大痛点已实现根本性转变:在城镇区域,年久失修的主干道通过整体硬化工程,让“晴天扬尘、雨季泥泞”成为历史;在广袤牧区,农村公路网建成投用,彻底打通了畜产品外运的“最后一公里”。

  这一巨变得益于称多县实施的“双网联动”系统工程。如今,细曲河生态廊道成为居民休闲新地标,智慧化改造的市政管网实时监测着水流数据。基础设施的迭代不仅带来城乡面貌的蝶变,更催生连锁效应,这种以基建撬动发展的实践,正在雪域高原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生动范本。

  畅通城乡“血脉”:从泥泞土路到产业致富路

  “要想富,先修路”,这句朴实的话语在称多近年的发展中得到了生动诠释。

  时间的指针回拨,2023年,称多县委、县政府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列为“头号工程”,总投资1.3亿元的称文镇查拉西路、行政路等8个道路提升建设工程全面竣工。项目涵盖32条道路,总里程达19.2公里,彻底改变了以往“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窘境。

  无论是晨曦初露的清早或是华灯初上的傍晚,如今的称多街头,宽阔平整的柏油路面延伸向远方,清晰醒目的交通标线指引着方向,道路两侧绿树成荫、繁花点缀,人们或跳着锅庄,或慢跑健身,享受着市政建设发展带来的惬意,一条条“致富路”的建成,让农牧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乡村振兴的活力在高原上涌动。

  背街小巷的改造更是让农牧民群众惊喜连连。“以前家门口的路坑坑洼洼,孩子上学总摔跤。现在路修好了,连路灯都装上了,晚上出门再也不用摸黑了!”家住称文镇的牧民才让多杰感慨道。

  道路的升级不仅便利了群众出行,更打通了城乡资源流动的“最后一公里”。下庄片区的商户扎西对此深有体会:“过去路不好,货车进不来,我们的牛羊肉运不出去。现在路通了,商贩直接上门收购,收入翻了一番!”

  称多县始终把群众出行难题放在首位,大力优化城乡公路路网。总投资1.3亿元的称文镇查拉西路、行政路等8个道路提升建设工程已圆满完工。这8个工程涉及32条道路,总里程19.2公里。

  曾经坑洼不平、尘土飞扬的道路,如今摇身一变,成为宽阔平坦的康庄大道。

  重塑地下“经络”:雨污分流破解陈年水困

  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各类要素双向流动,形成城乡之间良性互动的新格局。这是称多县提升城市形象、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民生工程,也是新时代美丽称多县高质量转型发展课题中的应有之义。

  在道路升级的同时,同步推进污水和雨水管网改造工程,总投资5875万元的称文镇污水管网改造项目覆盖17条道路、总里程25.7公里;下庄片区道路排水工程投资2176万元,新建雨水管网8.64公里。这些工程彻底终结了“污水横流、臭气熏天”的历史。

  “以前夏天根本不敢开窗,污水顺着路面流,味道刺鼻。现在管网修好了,街道干净了,孩子们也能放心玩耍了!”称文镇居民卓玛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改造后的管网系统实现了雨污分流,雨季来临时,雨水迅速排入专用管道,街道再无积水困扰。

  值得一提的是,面对高原气候寒冷、工期紧张等挑战,所有市政改造的施工团队创新采用抗冻材料、优化工序衔接,确保所有项目实现“当年开工、当年竣工”的目标。

  县政府常务副县长刘安青说:“市政建设为了什么?答案很简单,就是执政为民、创建惠民,我们不仅要速度,更要质量。每一项工程都经过严格监督,确保群众长期受益。”

  在追求建设速度的同时,称多县始终将生态保护放在首位。道路绿化采用本地耐寒植物,管网工程减少地面开挖,最大限度保护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要知道,在称多县财政紧缺的情况下,毅然决然拿出“真金白银”充分保障市政建设,仅2024年,完成总投资7092万元的称文镇污水管网改造工程管网铺设和县域垃圾中转建设项目,使得称多县域管理更规范、秩序更井然。

  生态筑基:绿色动能激活振兴新引擎

  畅行称多,路之变与城之变正互为映照,从泥泞土路到康庄大道,从污水横流到清爽街巷,称多县用实干与担当书写了高原民生改善的精彩答卷。

  一条条道路、一根根管网,不仅是基础设施的升级,更是党和政府与群众心连心的纽带,乡村振兴的幸福路正越走越宽,越走越亮。

  “江源玉树·人文称多”,通过市政建设,似乎每个人都触摸到了“美好生活”应有的样子:开窗有景,出门见绿,城乡融合,情感共鸣。

  县域的“血脉”畅通无阻,群众的生活环境实现了质的飞跃。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精心打造6条生态旅游精品线路,直本仓故居、拉布乡兰达仓古建筑、6个村家庭民宿、拉布特色小镇项目相继投入使用,全县县域接待游客累计18.56万人次。

  深入开展生活垃圾清理行动,日均出动垃圾转运车辆25台次以上,清运垃圾30吨以上,投入218万元完成污水处理厂、医疗废物暂存库委托第三方规范运维工作,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内外兼修”成效显著。

  如今,称多将目光聚焦功能完善,统筹推进污水管网更新改造,加快推进城区污水处理厂提标扩容,稳步推进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化建设,让群众生活更美好。同时全力培育特色产业镇、商贸流通型镇、生态农牧业服务型镇及文旅特色镇,规划打造一批高原和美乡村样板,展现“玉树东大门”新形象。

  清晰醒目的交通标线、道路两侧随风摇曳的绿植呼应,市政建设不仅让居民出行更加便捷舒适,更为乡村产业发展和旅游资源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

  探索“产业+”“文化+”“生态+”的乡村振兴模式,努力打造绿色、和谐、宜居的称多,让更多的“致富路”“幸福路”“进阶路”在称多大地延伸,也朝着生态宜居、高效便捷、产城融合的方向不断迭代,继续前行。

  (来源:青海日报)

推荐阅读
吴晓军:为未来五年发展谋定方向擘画蓝图
罗东川:聚力打造大美青海国际生态旅游典范
`2025“第一缕阳光”全球同拍中国年在青海启动
青海省30名药品安全社会监督员受聘上岗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2024年度媒体社会责任报告
2024年青海"昆仑英才·青海学者"项目拟入选人员
青海省玉树州免费午餐项目惠及六千余名师生
青海玛沁:推进生态修复 筑牢安全屏障
24H热点
这山,这花,绝美!
青海西宁市2024年生态环境成绩单出炉:水气声土全...
青海省水利科技先进实用技术成果推介交流会举办
2025第十九届中国·青海国际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举行...
青海送变电公司:踏雪巡线守护万家灯火
青海省水利科技先进实用技术成果推介交流会举办
美丽中国 青海先行——写在世界环境日到来之际
【感党恩 听党话 跟党走·和谐青海行】一场守护“优...
【青春无畏 创业有路】朱俊磊:“高原乐活”绽新潮
西宁消防多措并举护航高考消防安全
热点图片
这山,这花,绝美!
这山,这花,绝美!
青海西宁市2024年生态环境成绩单出炉:水气声土全面达标 交出绿色高分答卷
青海西宁市2024年生...
青海省水利科技先进实用技术成果推介交流会举办
青海省水利科技先进...
2025第十九届中国·青海国际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举行新闻发布会
2025第十九届中国·青...
青海送变电公司:踏雪巡线守护万家灯火
青海送变电公司:踏...
青海省水利科技先进实用技术成果推介交流会举办
青海省水利科技先进...
美丽中国 青海先行——写在世界环境日到来之际
美丽中国 青海先行—...
【感党恩 听党话 跟党走·和谐青海行】一场守护“优雅精灵”的暖心接力
【感党恩 听党话 跟...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
 
img

【乡村振兴在青海】路网织就致富图 管网疏通民生脉
——玉树称多城乡面貌焕新记

青海日报
2025-06-06 09:57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全文
img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img

【乡村振兴在青海】路网织就致富图 管网疏通民生脉
——玉树称多城乡面貌焕新记

青海日报
2025-06-06 09:57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或发送给朋友、保存图片

【乡村振兴在青海】路网织就致富图 管网疏通民生脉
——玉树称多城乡面貌焕新记

  • 2025-06-06 09:57:58
  • 来源:青海日报
路灯为市民照亮回家的路。程宦宁 摄

  青海新闻网·江源新闻客户端讯 6月3日,记者走访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时发现,全域基础设施的焕新景象正深刻改变着城乡面貌。

  曾经困扰当地发展的两大痛点已实现根本性转变:在城镇区域,年久失修的主干道通过整体硬化工程,让“晴天扬尘、雨季泥泞”成为历史;在广袤牧区,农村公路网建成投用,彻底打通了畜产品外运的“最后一公里”。

  这一巨变得益于称多县实施的“双网联动”系统工程。如今,细曲河生态廊道成为居民休闲新地标,智慧化改造的市政管网实时监测着水流数据。基础设施的迭代不仅带来城乡面貌的蝶变,更催生连锁效应,这种以基建撬动发展的实践,正在雪域高原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生动范本。

  畅通城乡“血脉”:从泥泞土路到产业致富路

  “要想富,先修路”,这句朴实的话语在称多近年的发展中得到了生动诠释。

  时间的指针回拨,2023年,称多县委、县政府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列为“头号工程”,总投资1.3亿元的称文镇查拉西路、行政路等8个道路提升建设工程全面竣工。项目涵盖32条道路,总里程达19.2公里,彻底改变了以往“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窘境。

  无论是晨曦初露的清早或是华灯初上的傍晚,如今的称多街头,宽阔平整的柏油路面延伸向远方,清晰醒目的交通标线指引着方向,道路两侧绿树成荫、繁花点缀,人们或跳着锅庄,或慢跑健身,享受着市政建设发展带来的惬意,一条条“致富路”的建成,让农牧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乡村振兴的活力在高原上涌动。

  背街小巷的改造更是让农牧民群众惊喜连连。“以前家门口的路坑坑洼洼,孩子上学总摔跤。现在路修好了,连路灯都装上了,晚上出门再也不用摸黑了!”家住称文镇的牧民才让多杰感慨道。

  道路的升级不仅便利了群众出行,更打通了城乡资源流动的“最后一公里”。下庄片区的商户扎西对此深有体会:“过去路不好,货车进不来,我们的牛羊肉运不出去。现在路通了,商贩直接上门收购,收入翻了一番!”

  称多县始终把群众出行难题放在首位,大力优化城乡公路路网。总投资1.3亿元的称文镇查拉西路、行政路等8个道路提升建设工程已圆满完工。这8个工程涉及32条道路,总里程19.2公里。

  曾经坑洼不平、尘土飞扬的道路,如今摇身一变,成为宽阔平坦的康庄大道。

  重塑地下“经络”:雨污分流破解陈年水困

  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各类要素双向流动,形成城乡之间良性互动的新格局。这是称多县提升城市形象、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民生工程,也是新时代美丽称多县高质量转型发展课题中的应有之义。

  在道路升级的同时,同步推进污水和雨水管网改造工程,总投资5875万元的称文镇污水管网改造项目覆盖17条道路、总里程25.7公里;下庄片区道路排水工程投资2176万元,新建雨水管网8.64公里。这些工程彻底终结了“污水横流、臭气熏天”的历史。

  “以前夏天根本不敢开窗,污水顺着路面流,味道刺鼻。现在管网修好了,街道干净了,孩子们也能放心玩耍了!”称文镇居民卓玛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改造后的管网系统实现了雨污分流,雨季来临时,雨水迅速排入专用管道,街道再无积水困扰。

  值得一提的是,面对高原气候寒冷、工期紧张等挑战,所有市政改造的施工团队创新采用抗冻材料、优化工序衔接,确保所有项目实现“当年开工、当年竣工”的目标。

  县政府常务副县长刘安青说:“市政建设为了什么?答案很简单,就是执政为民、创建惠民,我们不仅要速度,更要质量。每一项工程都经过严格监督,确保群众长期受益。”

  在追求建设速度的同时,称多县始终将生态保护放在首位。道路绿化采用本地耐寒植物,管网工程减少地面开挖,最大限度保护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要知道,在称多县财政紧缺的情况下,毅然决然拿出“真金白银”充分保障市政建设,仅2024年,完成总投资7092万元的称文镇污水管网改造工程管网铺设和县域垃圾中转建设项目,使得称多县域管理更规范、秩序更井然。

  生态筑基:绿色动能激活振兴新引擎

  畅行称多,路之变与城之变正互为映照,从泥泞土路到康庄大道,从污水横流到清爽街巷,称多县用实干与担当书写了高原民生改善的精彩答卷。

  一条条道路、一根根管网,不仅是基础设施的升级,更是党和政府与群众心连心的纽带,乡村振兴的幸福路正越走越宽,越走越亮。

  “江源玉树·人文称多”,通过市政建设,似乎每个人都触摸到了“美好生活”应有的样子:开窗有景,出门见绿,城乡融合,情感共鸣。

  县域的“血脉”畅通无阻,群众的生活环境实现了质的飞跃。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精心打造6条生态旅游精品线路,直本仓故居、拉布乡兰达仓古建筑、6个村家庭民宿、拉布特色小镇项目相继投入使用,全县县域接待游客累计18.56万人次。

  深入开展生活垃圾清理行动,日均出动垃圾转运车辆25台次以上,清运垃圾30吨以上,投入218万元完成污水处理厂、医疗废物暂存库委托第三方规范运维工作,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内外兼修”成效显著。

  如今,称多将目光聚焦功能完善,统筹推进污水管网更新改造,加快推进城区污水处理厂提标扩容,稳步推进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化建设,让群众生活更美好。同时全力培育特色产业镇、商贸流通型镇、生态农牧业服务型镇及文旅特色镇,规划打造一批高原和美乡村样板,展现“玉树东大门”新形象。

  清晰醒目的交通标线、道路两侧随风摇曳的绿植呼应,市政建设不仅让居民出行更加便捷舒适,更为乡村产业发展和旅游资源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

  探索“产业+”“文化+”“生态+”的乡村振兴模式,努力打造绿色、和谐、宜居的称多,让更多的“致富路”“幸福路”“进阶路”在称多大地延伸,也朝着生态宜居、高效便捷、产城融合的方向不断迭代,继续前行。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 程宦宁
编辑:赵婕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