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时评 党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创 视频 省委文件 新闻 政务 旅游 生态 体育 专题 图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藏文网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本网原创
【青海重点工程巡礼之电力篇⑤】
青海果洛:光伏扶贫电站托起玛多脱贫振兴梦
作者:
发布时间:2023-09-14 07:57:35
编辑:陈郁
海报制作:李娜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记者 陈郁 通讯员 刘源 摄影报道)坐落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城以北玛查理镇玛拉驿村口的国家电网定点扶贫玛多4.4兆联村光伏电站,平稳运行4年8个月后,正在经历它的第五个汛期。

  近日,果洛州气象台再度发布雷雨黄色预警信号,窗外,密集的大雨一阵紧似一阵;屋内,玛多光伏电站值班室里班长张宏奎焦急地在屋子里来回踱步,“这么大的雨,出也出不去。如果发生泄洪,后果就很严重啊……”

  玛多县位于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腹地,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屏障,全县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处于大气层的“断氧层”,含氧量只有平原地区的30%左右,全年平均温度零下4摄氏度,一年取暖期长达11个月,气候高寒,条件恶劣。

张宏奎和邢海彬在光伏区域测量光伏板温度。

  2018年10月,由国家电网捐赠、国网青海电力实施的国内海拔最高的光伏扶贫电站——玛多4.4兆瓦光伏扶贫联村电站正式并网发电。该站是全国海拔最高的光伏扶贫电站。为了让光伏扶贫电站能够稳定运行、高效发电,青海送变电公司派出技术力量以轮值方式坚守运维,切实守护贫困群众的“阳光收益”。

  “1号方阵4号逆变器第一支路输入电压634伏,输入电流6.34安,第二支路输入电压……”,下了一天的暴雨终于停止了。在二次设备舱数据监控后台,运维员刑海彬将测量数据报给班长张宏奎,后者将数据登记在例行巡查记录本上,作为日常运维的数据分析及隐患处置依据。

  随后,他们迅速来到光伏区域对光伏组件的基础进行特巡。看到基础完好无损,俩人终于松了口气。又赶忙冲到电站背后,检查排水沟。只看见排水沟里正汩汩流淌着山坡上冲刷下来的雨水,一切正常,提着的心总算放了下来。

  “现在正是一年中的汛期,高海拔地区气候变化多端,不像是南方的梅雨季的雨水那样淅淅沥沥,它是又急又猛,有时候还伴随着冰雹,打到身上生疼。我们只能跟天气抢时间,等到雨小一些或者雨停的时候出去巡检。正常情况下,箱变例行巡视维护一天一次,逆变器一周一次,光伏组件共4个区域,一周巡查一个区域,一个月一次。”张宏奎说。光伏电站占地面积119亩,由4个光伏矩阵、14400个光伏板组件构成。日常巡查维护、检查位于电站四角的4台箱变运行情况,逆变器接口端子接口情况以及各光伏组件之间的连接插紧固情况等,确保设备不带病、无缺陷运行,一趟巡视最少需要2小时。

张宏奎和邢海彬在光伏区域测量逆变器接线温度。

  张宏奎坦言,进入夏季,几乎每天早上都会下雨,这种情况下,一二次设备擦亮巡检还比较容易,但要到光伏板区巡检,得穿雨衣雨鞋,打着雨伞。当户外的设备门打开的一瞬,雨水会飘进去,设备进水就会潮湿,从而影响到寿命。通常都是将雨伞遮挡在设备上方,然后开始测温、检查,4个箱变无一例外都是这样巡检,一天一次,风雨无阻,只要设备完好,就算自己淋成落汤鸡,也是开心的。

  玛多光伏电站临靠着山体,每当雨季到来,他们还要加强防洪措施。光伏组件下方有水泥柱,如果被洪水冲倒,基础就会倒塌,从而影响到光伏板的破损。为此,他们专门修建了一条近300米的排水沟,集中将雨水排出。同时,雨后特巡时,对塔基检查和维护更加细心周到,一经发现塔基有松动,就会立即回填和加固。

  “一号方阵4号逆变器第十支路的输入电压是644伏,输入电流是6.45安,数据正常,可以进行下一个检查”。炎炎夏日,高原的强紫外线扑泻而来,映在脸上发烫发疼,张宏奎脸颊上有两块酽酽的“高原红”。黝黑的皮肤上布满色素沉着晒斑,嘴唇干裂脱皮,由于长年生活在这里,已经呈现微微的青紫色。而这一切,他都习以为常。当谈起工作时,眼睛里却闪着光。他说:“光伏电站巡查工作看似重复而又单调,但容不得半点马虎,通常是根据数据是否正常来分析运行得平稳。要是巡检方阵的光伏组件数据不正常,还需要去光伏区域检查光伏组件的接头是不是脱落、螺丝是不是有松动,上千个螺丝,全部紧固一遍,大概需要两个多小时。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枯燥动作,确保了电站的安全稳定运行。”

  “2018年,这座国内海拔最高的光伏扶贫电站正式并网发电。项目惠及玛多县11个脱贫村621户1774人。2019年到2023年8月,总发电量3615.15万千瓦时,每村受益73.30万元,户均受益超5400元。2019年至2022年,应补国家财政补贴1693.31万元,每村受益153.94万元”。谈起光伏电站为牧民群众带来的福祉,玛多县乡村振兴局原副局长张俊峰如数家珍。

  他动情地说:“光伏产业是一项很稳定的项目,每年都有固定的收益。对于农牧民来讲,增加的不仅仅是经济收入,还增加了公益岗位的就业机会,更重要的是做到了对农牧民的‘扶智扶志’”。

张宏奎和邢海彬在光伏区域紧固螺丝。

  对于玛多而言,发展的产业依托重点就是光伏电站和生态畜牧业。有了光伏收益,玛多各村党组织就有了组织党员“走出去,看一看”的能力,同时,集体经济有了收入,牧民群众也拥有了更多的支配权和话语权,村里的孤寡老人和困难学生也能得到更多的资助。

  不仅如此,光伏电站的收益还改变了村容村貌,修建小型公益性设施,翻新党员活动室,维护村级道路……为村里指明了方向,明确了思路,切切实实为11个脱贫村和牧民群众带来收益。

  阳光下,一排排光伏发电板向阳而立,它承载着621户玛多农牧民的希望。而托起希望的,则是默默付出艰辛、努力和辛劳的国家电网人。是他们,托起了星星海的梦。

推荐阅读
主题教育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议召开
陈刚吴晓军慰问优秀教师代表并座谈
青海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31项任务组织实施
西宁市第一医疗集团:协同救治胸痛患者转危为安
2023青海省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准入考试成绩公告
国网青海电力公司关于电力营销服务系统升级公告
海东市民和县:农旅融合促发展 春华秋实迎丰收
城在绿中皆是景 人在城中享幸福
24H热点
主题教育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议召开
青海:以绿色低碳为导向 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中国共产党的故事”青海专题宣介会纪实
侧记
“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专题宣介会故事特写
展览见闻
青海高景跻身2023年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500强榜单
延续历史文脉 坚定文化自信 2023长江文明论坛开幕
青海格库铁路(青海段)扩能改造工程设计获得批复
致力和谐共生 共建生态文明
城市绿化记者见闻
切阳什姐和程凯入选亚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
"互联网+"让群众就医更便捷
如何享受换购房退税政策
热点图片
【学思想 强党性 重实践 建新功】织密织牢“保障网” “兜起”困难群众的希望
【学思想 强党性 重...
【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青海的实践】乡村振兴“春色满园”
【中国共产党的故事...
“人才夜市”人气旺 边逛边选择业忙
“人才夜市”人气旺 ...
【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青海的实践】欣赏国家公园的万物共生之美
【中国共产党的故事...
我省最高海拔微生物污水净化工程落户兴海 高原小城,听取蛙声一片
我省最高海拔微生物...
【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青海的实践】外宾点赞青海文化 多样性的传承和保护
【中国共产党的故事...
【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青海的实践】从“小窗口” 感受青海大美
【中国共产党的故事...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机制转换“深” 发展动力“足”——“国企改革看青海”系列报道之四
【新时代 新征程 新...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
 
img

【青海重点工程巡礼之电力篇⑤】
青海果洛:光伏扶贫电站托起玛多脱贫振兴梦

青海新闻网
2023-09-14 07:57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全文
img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img

【青海重点工程巡礼之电力篇⑤】
青海果洛:光伏扶贫电站托起玛多脱贫振兴梦

青海新闻网
2023-09-14 07:57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或发送给朋友、保存图片

【青海重点工程巡礼之电力篇⑤】
青海果洛:光伏扶贫电站托起玛多脱贫振兴梦

  • 2023-09-14 07:57:35
  • 来源:青海新闻网
海报制作:李娜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记者 陈郁 通讯员 刘源 摄影报道)坐落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城以北玛查理镇玛拉驿村口的国家电网定点扶贫玛多4.4兆联村光伏电站,平稳运行4年8个月后,正在经历它的第五个汛期。

  近日,果洛州气象台再度发布雷雨黄色预警信号,窗外,密集的大雨一阵紧似一阵;屋内,玛多光伏电站值班室里班长张宏奎焦急地在屋子里来回踱步,“这么大的雨,出也出不去。如果发生泄洪,后果就很严重啊……”

  玛多县位于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腹地,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屏障,全县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处于大气层的“断氧层”,含氧量只有平原地区的30%左右,全年平均温度零下4摄氏度,一年取暖期长达11个月,气候高寒,条件恶劣。

张宏奎和邢海彬在光伏区域测量光伏板温度。

  2018年10月,由国家电网捐赠、国网青海电力实施的国内海拔最高的光伏扶贫电站——玛多4.4兆瓦光伏扶贫联村电站正式并网发电。该站是全国海拔最高的光伏扶贫电站。为了让光伏扶贫电站能够稳定运行、高效发电,青海送变电公司派出技术力量以轮值方式坚守运维,切实守护贫困群众的“阳光收益”。

  “1号方阵4号逆变器第一支路输入电压634伏,输入电流6.34安,第二支路输入电压……”,下了一天的暴雨终于停止了。在二次设备舱数据监控后台,运维员刑海彬将测量数据报给班长张宏奎,后者将数据登记在例行巡查记录本上,作为日常运维的数据分析及隐患处置依据。

  随后,他们迅速来到光伏区域对光伏组件的基础进行特巡。看到基础完好无损,俩人终于松了口气。又赶忙冲到电站背后,检查排水沟。只看见排水沟里正汩汩流淌着山坡上冲刷下来的雨水,一切正常,提着的心总算放了下来。

  “现在正是一年中的汛期,高海拔地区气候变化多端,不像是南方的梅雨季的雨水那样淅淅沥沥,它是又急又猛,有时候还伴随着冰雹,打到身上生疼。我们只能跟天气抢时间,等到雨小一些或者雨停的时候出去巡检。正常情况下,箱变例行巡视维护一天一次,逆变器一周一次,光伏组件共4个区域,一周巡查一个区域,一个月一次。”张宏奎说。光伏电站占地面积119亩,由4个光伏矩阵、14400个光伏板组件构成。日常巡查维护、检查位于电站四角的4台箱变运行情况,逆变器接口端子接口情况以及各光伏组件之间的连接插紧固情况等,确保设备不带病、无缺陷运行,一趟巡视最少需要2小时。

张宏奎和邢海彬在光伏区域测量逆变器接线温度。

  张宏奎坦言,进入夏季,几乎每天早上都会下雨,这种情况下,一二次设备擦亮巡检还比较容易,但要到光伏板区巡检,得穿雨衣雨鞋,打着雨伞。当户外的设备门打开的一瞬,雨水会飘进去,设备进水就会潮湿,从而影响到寿命。通常都是将雨伞遮挡在设备上方,然后开始测温、检查,4个箱变无一例外都是这样巡检,一天一次,风雨无阻,只要设备完好,就算自己淋成落汤鸡,也是开心的。

  玛多光伏电站临靠着山体,每当雨季到来,他们还要加强防洪措施。光伏组件下方有水泥柱,如果被洪水冲倒,基础就会倒塌,从而影响到光伏板的破损。为此,他们专门修建了一条近300米的排水沟,集中将雨水排出。同时,雨后特巡时,对塔基检查和维护更加细心周到,一经发现塔基有松动,就会立即回填和加固。

  “一号方阵4号逆变器第十支路的输入电压是644伏,输入电流是6.45安,数据正常,可以进行下一个检查”。炎炎夏日,高原的强紫外线扑泻而来,映在脸上发烫发疼,张宏奎脸颊上有两块酽酽的“高原红”。黝黑的皮肤上布满色素沉着晒斑,嘴唇干裂脱皮,由于长年生活在这里,已经呈现微微的青紫色。而这一切,他都习以为常。当谈起工作时,眼睛里却闪着光。他说:“光伏电站巡查工作看似重复而又单调,但容不得半点马虎,通常是根据数据是否正常来分析运行得平稳。要是巡检方阵的光伏组件数据不正常,还需要去光伏区域检查光伏组件的接头是不是脱落、螺丝是不是有松动,上千个螺丝,全部紧固一遍,大概需要两个多小时。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枯燥动作,确保了电站的安全稳定运行。”

  “2018年,这座国内海拔最高的光伏扶贫电站正式并网发电。项目惠及玛多县11个脱贫村621户1774人。2019年到2023年8月,总发电量3615.15万千瓦时,每村受益73.30万元,户均受益超5400元。2019年至2022年,应补国家财政补贴1693.31万元,每村受益153.94万元”。谈起光伏电站为牧民群众带来的福祉,玛多县乡村振兴局原副局长张俊峰如数家珍。

  他动情地说:“光伏产业是一项很稳定的项目,每年都有固定的收益。对于农牧民来讲,增加的不仅仅是经济收入,还增加了公益岗位的就业机会,更重要的是做到了对农牧民的‘扶智扶志’”。

张宏奎和邢海彬在光伏区域紧固螺丝。

  对于玛多而言,发展的产业依托重点就是光伏电站和生态畜牧业。有了光伏收益,玛多各村党组织就有了组织党员“走出去,看一看”的能力,同时,集体经济有了收入,牧民群众也拥有了更多的支配权和话语权,村里的孤寡老人和困难学生也能得到更多的资助。

  不仅如此,光伏电站的收益还改变了村容村貌,修建小型公益性设施,翻新党员活动室,维护村级道路……为村里指明了方向,明确了思路,切切实实为11个脱贫村和牧民群众带来收益。

  阳光下,一排排光伏发电板向阳而立,它承载着621户玛多农牧民的希望。而托起希望的,则是默默付出艰辛、努力和辛劳的国家电网人。是他们,托起了星星海的梦。

编辑:陈郁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