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时评 党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创 视频 省委文件 新闻 政务 旅游 生态 体育 专题 图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藏文网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图说青海
守护“鲤”跃龙门 书写共生之美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丁玉梅
发布时间:2023-09-18 09:00:11
编辑:易 娜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青海湖位于青海省北部,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被誉为“青色的海”,这个名字不仅带给人们无限的遐想,也是这片土地真实的底色。

  历史上,地壳运动使青海湖的出水口慢慢回收,从淡水湖变成咸水湖,湖水盐分大幅提高,迫使许多生物离开,却有一种留了下来,它就是人们俗称湟鱼的青海湖裸鲤。

  从1994年开始,青海省政府多次实施封湖育鱼,不断加大青海湖裸鲤保护力度。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持续加大青海湖环境综合治理,实施封湖育鱼、强化水域环境监测、对湟鱼进行人工增殖放流等保护措施。经过不懈努力,截至2022年,青海湖湟鱼蕴藏量从2002年的2592吨恢复到了11.41万吨,是保护初期的44倍。

  数十年间,从濒临灭绝到鱼翔浅底,青海干部群众保护湟鱼、修复青海湖生态的决心与努力从未动摇。其中有的故事,通过镜头定格为一段段动人的记录,成为我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动注脚。

  青海湖裸鲤放归。

  人工孵化裸鲤。

  青海湖裸鲤放归。

  洄游。刚察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青海湖风光。摄影:魏雅琪 

  镜头一:三十载,尽职守护

  地点:海北州刚察县农牧综合行政执法大队

  2023年8月,在泉吉河中洄游的部分湟鱼还未返回青海湖。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农牧综合行政执法大队队长唐育林和队员每天守在河边看护着湟鱼。

  回想三十年前,唐育林从部队复员后来到刚察县工作,就与湟鱼结下了不解之缘。

  “每年青海湖的冰封期比较艰苦,为了保障湟鱼的安全,我和队员就在湖边扎帐篷守护它们。”1997年12月追捕盗鱼者的经历唐育林至今记忆犹新,那天下着小雪,吃完早饭后,他与队员一行三人,骑着三轮摩托车在冰封的湖面上巡逻。“有人偷捕湟鱼!”行驶了十几公里后,他们发现湖面上有自行车的车辙印,便踩足油门奋起直追。这时,突然从车底传来冰面裂开的响声,三人这才反应过来,他们掉进湖里了。坐在挎斗里的同事,迅速跃出跳上冰面,一把将另一位已经灌了几口湖水的同事拽了上来,唐育林则凭借身高优势,踩着摩托车翻上冰面。

  他们蹲在湖上观察发现,刚才是掉进了一处“气眼”中。青海湖湿地多,湿地沼泽排出的气体在湖面形成了许许多多的“气眼”,其分布处的冰面非常薄,重物压上很容易开裂。

  很快,三人的衣服结了一层光滑的冰。“当时没有通讯设备,我们只能走回去。”唐育林笑着说,刚开始他们穿着“冰衣”走起路来哐哐响,一路晒着太阳到达营地时,冒着汽的衣服,已经半干了。后来,打捞摩托车时,看到车掉入了湖中5米深处,三人才觉得后怕。

  2001年1月,青海省实施第四次封湖育鱼。2003年8月1日,青海省十届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的《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开始施行。要求各地各部门清理青海湖主要入湖河流河道,设计科学合理的“过鱼通道”,保证湟鱼的“生命通道”畅通。

  2003年,盗捕湟鱼的犯罪分子利用车胎制作筏子进湖盗鱼。唐育林和队员在巡逻时发现,便紧追不舍。唐育林只身跳进湖中追赶,在距离筏子两米多远的时候,水已经淹到他的胸口,他喘得几乎不能呼吸,身体从水里漂了起来。“我绝不能就这样放弃!”唐育林铆足一股劲儿往前冲了几下,一把抓住筏子边缘。他的勇猛,震慑到了盗鱼者,看到唐育林的这副架势,他们连忙丢下正要收起的渔网跑了。

  “你真是太大胆了!”“简直不要命!”他上岸后同事们说,那时远远看去,唐育林的头就像个气球一样漂在湖面上,危险极了。尽管大家多次劝说,然而那次之后唐育林遇到类似的情况还是会迎难而上。

  在唐育林看来,“湟鱼就像是青海湖的孩子一样!”每当遇到大雨或涨潮,他和队员们都会到岸边查看,将搁浅的鱼放回湖中。看着它们安然游走,唐育林会不自觉地望向青海湖,看到湟鱼的家园安好,心中就会充满安宁和满足。

  镜头二:十年来,艰辛探索

  地点: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沙柳河泉吉河增殖实验站

  2023年仲夏,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沙柳泉吉河增殖实验站(以下称增殖放流站)站长周卫国前往青海湖检测湟鱼生长情况。

  眼前密布的湟鱼,让周卫国的思绪回到了十年前,他初到该站的时候。

  增殖放流站地处海北州刚察县沙柳河镇,在湟鱼洄游的时节,周卫国和同事要到周边几条河中进行人工采卵。他从河里捞出一条鱼,采卵后将其放回河里,如此,一天下来要走三万多步。“那时候最怕下雨,因为我们只有一辆大车,没地方躲雨,只能钻到车底下,等雨停了爬出来,背包里的馍馍浸了水,泡得已无法入口了。”

  “不过最开心最满足的,也是采卵的时候。”周卫国笑着说,那时候他们白天采卵,晚上回去称重,大家围在一起,看着一颗颗晶莹剔透、品相完好、黄澄澄的鱼卵,疲惫便一扫而光,第二天又干劲满满地出发。

  为了恢复裸鲤资源,青海省在1997年设立了增殖放流站,着手研究人工孵化技术。从建站起,技术人员反复寻找和摸索青海湖裸鲤人工繁育的方法,到2000年逐渐掌握了技术要领,并形成操作规程。

  周卫国和同事就像湟鱼“助产师”,先在河道中捕捉亲鱼,进行人工受精,在刚察孵化车间孵化一周后,再经过2周的培育,就被打包运输至西宁原种场池塘进行培育,至第二年6月,这批一龄鱼种体长10厘米、体重10克以上时,经过专家鉴证、检验、检疫及公示公证后运回刚察进行增殖放流。

  “你可能想不到,起初没有专业的湟鱼孵化设备,在地面挖个水槽铺上水泥就当孵化箱了,孵化时我们要趴在地上操作,一年下来只能孵化700万尾湟鱼。”周卫国笑着说,建站以来,孵化设备不断完善,经过技术人员反复探究,孵化技能不断强化,培育水平逐渐提高,厂房车间扩大引进了新设备,而今一年就能孵化1500万尾。

  “据青海省农业农村厅统计,截至2022年,青海省已累计向青海湖放流裸鲤鱼种1.97亿尾,人工增殖放流贡献率达到23%。”周卫国说出这组数据,眼中浮现的不只是自豪和骄傲,更多的是对青海湖良好生态未来的憧憬。

  镜头三:一辈子,相生相伴

  地点:海北州刚察县

  人们说:“青海湖有两宝:一是湟鱼,二是鸟”。它们也是刚察人的至宝。

  刚察县位于青海湖盆地北部,海北藏族自治州西南部,青海省东北部,地处祁连山系中部大通山地段。

  刚察与湟鱼渊源深厚。湟鱼在青海湖北岸洄游的主要河流:沙柳河、布哈河、泉吉河、吉尔孟河、哈尔盖河皆通过刚察县境内。每年4-8月,成千上万的湟鱼成群结队,沿着入湖河流逆流而上,去完成一场生命延续的奇迹。鸢飞鱼跃的生态奇观,成为刚察最具代表性的景象。

  刚察县将这些小小的鱼儿,纳入生态文明建设大蓝图,为打造“鱼鸟天堂·藏城刚察”而奋斗。自2008年以来,连续多次实施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总投资5668.2万元,分别实施了工程固沙、封沙育林草、沙地灌木造林等沙漠化土地治理和湿地保护、生态林建设。青海湖流域湿地、草原、森林自然生态系统明显改善,湟鱼和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生态环境不断向好。

  河道淤积、拦河坝给湟鱼的洄游路增添了不小的障碍,刚察县政府主动出击,将沙柳河2米多高的拦河坝改建成18级台阶,每级台阶高15厘米到20厘米,台阶上还修建凹槽,防止湟鱼被急流冲下。2016年,又投资850万元在泉吉河修建21级台阶构成的洄游通道。

  “湟鱼洄游时,即使遇上自然灾害,我们也有办法。”刚察县委宣传部谭莉自豪地说,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督促涉及湟鱼洄游的各乡镇,因地制宜做好湟鱼救助应急预案。

  “除此之外,我们还组织党员干部挨家挨户地宣传保护湟鱼的重要性。”谭莉表示,经年累月的宣传,效果非常明显,而今,当地人看到搁浅的湟鱼,都主动上前救助。此外,刚察县通过增殖放流,补充和恢复生物资源的群体,已举办十六届增殖放流活动暨观鱼节,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助力推动青海湖流域生态保护,维护高原生态系统稳定,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

  “就是用这个小池子,把湟鱼鱼苗放流到沙柳河,场面特别壮观。”沙柳河镇的才让卓玛阿姨说。每当有亲戚朋友到来,阿姨都会带他们到沙柳河镇湟鱼洄游家园游玩,给大家解释鱼苗放流的流程,讲述刚察县保护湟鱼的历史。

  作为青海湖水、鸟、鱼共生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湟鱼是维护当地生态平衡的关键物种。由于湟鱼数量恢复,每年到来的渔鸥、斑头雁、赤麻鸭、黑颈鹤等鸟类也随之增多。“湟鱼,自古以来就是与我们刚察人一辈子相生相伴的水中精灵,看到它畅游青海湖中,我们比谁都高兴!”才让卓玛阿姨脸上笑意十足。

  如今,“半河清水半河鱼”的盛景年年如约而至,棕头鸥、鸬鹚等水鸟穿梭于湖面,绘出“鱼鸟共生”的美丽画卷,“鱼鸟天堂”藏城刚察随处可见人鱼共栖、人鸟共乐、人湖共存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丽风景。

  【守望者语】筑牢渔业资源生态防线

  (作者:王臻 赵睿)

  9月初,记者采访青海省农业农村厅渔业渔政管理局局长阎高峰时获悉,2023年上半年,全省禁捕重点水域实现不间断监控全覆盖;省级水生动物疫病预控中心已建成并试运行,13个水产重点养殖县技术推广体系完备,11处陆基养殖基地投产使用,大通虹鳟鱼种苗场即将完工;2022年度长江青海段重点水域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评价本底调查报告和长江流域青海段水生生物名录编撰完成;全面完成2023年度增殖放流2100万尾土著鱼类目标任务。

  水生生物资源保护是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工作之一。近年来,我省加快构建长江、黄河、青海湖重点水域禁渔期管理制度,通过严格落实禁捕管理各项举措,积极开展土著鱼类增殖放流,强化水生生物资源及渔业水域环境监测等一系列措施,为青海湖裸鲤保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构建人鱼和谐新家园提供了有力支持。

  青海省农业农村厅渔业渔政管理局紧紧围绕重点水域禁捕管理和推进渔业产业转型升级等工作,抓保护、夯基础、补短板,深化重点水域禁捕管理,全省禁渔管理、资源养护和渔业生产各项工作稳步推进、进展顺利。

  通过人工繁殖和放流,增加青海湖水域的土著鱼类数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进一步提升,不但改善了水质,而且促进水生生物多样性恢复。

  此外,通过对水域环境的全面监测,及时掌握水生生物资源的变化情况,为科学制定保护措施提供依据。

  “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助于维护地球家园,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

  青海省在水生生物保护,尤其是在青海湖裸鲤保护方面的显著成效,进一步筑牢渔业资源生态防线。不仅使濒危物种得以恢复,为构建人鱼和谐的家园夯实基础,也有力推动水生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

推荐阅读
山东省代表团来青考察 陈刚周乃翔吴晓军参加
2023“一带一路”清洁能源发展论坛举办
青海多措并举提升新能源并网消纳能力
"数说绿电"成果亮相"一带一路"清洁能源发展论坛
关于征集青海省人大2024年立法建议项目的公告
2023青海省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准入考试成绩公告
230头梅花鹿安家西宁市湟中区
访海西州天峻县委书记张胜利
24H热点
人与自然的心灵共鸣 绿色发展的时代昭示
在青海实践中凝聚共识 携手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2023年青海省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综述
2023年“全国科普日”青海主场活动启动
厚植科普土壤 点燃科学热情
前8个月青海省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20.9%
青海省第9期新任职厅级领导干部培训班综述
守护“鲤”跃龙门 书写共生之美
全国科普日生态科普主题青海分会场科普宣教活动启动
高原“工匠”竞技津门 青海代表团参加技能大赛见闻
热点图片
高原“工匠”竞技津门——青海代表团参加第二届全国技能大赛见闻
高原“工匠”竞技津...
牛壮羊肥日子旺——天峻县苏里乡豆库尔村见闻
牛壮羊肥日子旺——...
守护“鲤”跃龙门 书写共生之美
守护“鲤”跃龙门 书...
厚植科普土壤 点燃科学热情——2023年“全国科普日”青海主场活动见闻
厚植科普土壤 点燃科...
墨子巡天望远镜在青海冷湖正式启用
墨子巡天望远镜在青...
旧小区新改造 乐享幸福好生活
旧小区新改造 乐享幸...
玛尔挡水电站750千伏云杉变电站投运
玛尔挡水电站750千伏...
黄河彩篮——黄河边的绿色有机农产品输出地
黄河彩篮——黄河边...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
 
img

守护“鲤”跃龙门 书写共生之美

青海日报
2023-09-18 09:00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全文
img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img

守护“鲤”跃龙门 书写共生之美

青海日报
2023-09-18 09:00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或发送给朋友、保存图片

守护“鲤”跃龙门 书写共生之美

  • 2023-09-18 09:00:11
  • 来源:青海日报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青海湖位于青海省北部,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被誉为“青色的海”,这个名字不仅带给人们无限的遐想,也是这片土地真实的底色。

  历史上,地壳运动使青海湖的出水口慢慢回收,从淡水湖变成咸水湖,湖水盐分大幅提高,迫使许多生物离开,却有一种留了下来,它就是人们俗称湟鱼的青海湖裸鲤。

  从1994年开始,青海省政府多次实施封湖育鱼,不断加大青海湖裸鲤保护力度。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持续加大青海湖环境综合治理,实施封湖育鱼、强化水域环境监测、对湟鱼进行人工增殖放流等保护措施。经过不懈努力,截至2022年,青海湖湟鱼蕴藏量从2002年的2592吨恢复到了11.41万吨,是保护初期的44倍。

  数十年间,从濒临灭绝到鱼翔浅底,青海干部群众保护湟鱼、修复青海湖生态的决心与努力从未动摇。其中有的故事,通过镜头定格为一段段动人的记录,成为我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动注脚。

  青海湖裸鲤放归。

  人工孵化裸鲤。

  青海湖裸鲤放归。

  洄游。刚察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青海湖风光。摄影:魏雅琪 

  镜头一:三十载,尽职守护

  地点:海北州刚察县农牧综合行政执法大队

  2023年8月,在泉吉河中洄游的部分湟鱼还未返回青海湖。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农牧综合行政执法大队队长唐育林和队员每天守在河边看护着湟鱼。

  回想三十年前,唐育林从部队复员后来到刚察县工作,就与湟鱼结下了不解之缘。

  “每年青海湖的冰封期比较艰苦,为了保障湟鱼的安全,我和队员就在湖边扎帐篷守护它们。”1997年12月追捕盗鱼者的经历唐育林至今记忆犹新,那天下着小雪,吃完早饭后,他与队员一行三人,骑着三轮摩托车在冰封的湖面上巡逻。“有人偷捕湟鱼!”行驶了十几公里后,他们发现湖面上有自行车的车辙印,便踩足油门奋起直追。这时,突然从车底传来冰面裂开的响声,三人这才反应过来,他们掉进湖里了。坐在挎斗里的同事,迅速跃出跳上冰面,一把将另一位已经灌了几口湖水的同事拽了上来,唐育林则凭借身高优势,踩着摩托车翻上冰面。

  他们蹲在湖上观察发现,刚才是掉进了一处“气眼”中。青海湖湿地多,湿地沼泽排出的气体在湖面形成了许许多多的“气眼”,其分布处的冰面非常薄,重物压上很容易开裂。

  很快,三人的衣服结了一层光滑的冰。“当时没有通讯设备,我们只能走回去。”唐育林笑着说,刚开始他们穿着“冰衣”走起路来哐哐响,一路晒着太阳到达营地时,冒着汽的衣服,已经半干了。后来,打捞摩托车时,看到车掉入了湖中5米深处,三人才觉得后怕。

  2001年1月,青海省实施第四次封湖育鱼。2003年8月1日,青海省十届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的《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开始施行。要求各地各部门清理青海湖主要入湖河流河道,设计科学合理的“过鱼通道”,保证湟鱼的“生命通道”畅通。

  2003年,盗捕湟鱼的犯罪分子利用车胎制作筏子进湖盗鱼。唐育林和队员在巡逻时发现,便紧追不舍。唐育林只身跳进湖中追赶,在距离筏子两米多远的时候,水已经淹到他的胸口,他喘得几乎不能呼吸,身体从水里漂了起来。“我绝不能就这样放弃!”唐育林铆足一股劲儿往前冲了几下,一把抓住筏子边缘。他的勇猛,震慑到了盗鱼者,看到唐育林的这副架势,他们连忙丢下正要收起的渔网跑了。

  “你真是太大胆了!”“简直不要命!”他上岸后同事们说,那时远远看去,唐育林的头就像个气球一样漂在湖面上,危险极了。尽管大家多次劝说,然而那次之后唐育林遇到类似的情况还是会迎难而上。

  在唐育林看来,“湟鱼就像是青海湖的孩子一样!”每当遇到大雨或涨潮,他和队员们都会到岸边查看,将搁浅的鱼放回湖中。看着它们安然游走,唐育林会不自觉地望向青海湖,看到湟鱼的家园安好,心中就会充满安宁和满足。

  镜头二:十年来,艰辛探索

  地点: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沙柳河泉吉河增殖实验站

  2023年仲夏,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沙柳泉吉河增殖实验站(以下称增殖放流站)站长周卫国前往青海湖检测湟鱼生长情况。

  眼前密布的湟鱼,让周卫国的思绪回到了十年前,他初到该站的时候。

  增殖放流站地处海北州刚察县沙柳河镇,在湟鱼洄游的时节,周卫国和同事要到周边几条河中进行人工采卵。他从河里捞出一条鱼,采卵后将其放回河里,如此,一天下来要走三万多步。“那时候最怕下雨,因为我们只有一辆大车,没地方躲雨,只能钻到车底下,等雨停了爬出来,背包里的馍馍浸了水,泡得已无法入口了。”

  “不过最开心最满足的,也是采卵的时候。”周卫国笑着说,那时候他们白天采卵,晚上回去称重,大家围在一起,看着一颗颗晶莹剔透、品相完好、黄澄澄的鱼卵,疲惫便一扫而光,第二天又干劲满满地出发。

  为了恢复裸鲤资源,青海省在1997年设立了增殖放流站,着手研究人工孵化技术。从建站起,技术人员反复寻找和摸索青海湖裸鲤人工繁育的方法,到2000年逐渐掌握了技术要领,并形成操作规程。

  周卫国和同事就像湟鱼“助产师”,先在河道中捕捉亲鱼,进行人工受精,在刚察孵化车间孵化一周后,再经过2周的培育,就被打包运输至西宁原种场池塘进行培育,至第二年6月,这批一龄鱼种体长10厘米、体重10克以上时,经过专家鉴证、检验、检疫及公示公证后运回刚察进行增殖放流。

  “你可能想不到,起初没有专业的湟鱼孵化设备,在地面挖个水槽铺上水泥就当孵化箱了,孵化时我们要趴在地上操作,一年下来只能孵化700万尾湟鱼。”周卫国笑着说,建站以来,孵化设备不断完善,经过技术人员反复探究,孵化技能不断强化,培育水平逐渐提高,厂房车间扩大引进了新设备,而今一年就能孵化1500万尾。

  “据青海省农业农村厅统计,截至2022年,青海省已累计向青海湖放流裸鲤鱼种1.97亿尾,人工增殖放流贡献率达到23%。”周卫国说出这组数据,眼中浮现的不只是自豪和骄傲,更多的是对青海湖良好生态未来的憧憬。

  镜头三:一辈子,相生相伴

  地点:海北州刚察县

  人们说:“青海湖有两宝:一是湟鱼,二是鸟”。它们也是刚察人的至宝。

  刚察县位于青海湖盆地北部,海北藏族自治州西南部,青海省东北部,地处祁连山系中部大通山地段。

  刚察与湟鱼渊源深厚。湟鱼在青海湖北岸洄游的主要河流:沙柳河、布哈河、泉吉河、吉尔孟河、哈尔盖河皆通过刚察县境内。每年4-8月,成千上万的湟鱼成群结队,沿着入湖河流逆流而上,去完成一场生命延续的奇迹。鸢飞鱼跃的生态奇观,成为刚察最具代表性的景象。

  刚察县将这些小小的鱼儿,纳入生态文明建设大蓝图,为打造“鱼鸟天堂·藏城刚察”而奋斗。自2008年以来,连续多次实施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总投资5668.2万元,分别实施了工程固沙、封沙育林草、沙地灌木造林等沙漠化土地治理和湿地保护、生态林建设。青海湖流域湿地、草原、森林自然生态系统明显改善,湟鱼和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生态环境不断向好。

  河道淤积、拦河坝给湟鱼的洄游路增添了不小的障碍,刚察县政府主动出击,将沙柳河2米多高的拦河坝改建成18级台阶,每级台阶高15厘米到20厘米,台阶上还修建凹槽,防止湟鱼被急流冲下。2016年,又投资850万元在泉吉河修建21级台阶构成的洄游通道。

  “湟鱼洄游时,即使遇上自然灾害,我们也有办法。”刚察县委宣传部谭莉自豪地说,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督促涉及湟鱼洄游的各乡镇,因地制宜做好湟鱼救助应急预案。

  “除此之外,我们还组织党员干部挨家挨户地宣传保护湟鱼的重要性。”谭莉表示,经年累月的宣传,效果非常明显,而今,当地人看到搁浅的湟鱼,都主动上前救助。此外,刚察县通过增殖放流,补充和恢复生物资源的群体,已举办十六届增殖放流活动暨观鱼节,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助力推动青海湖流域生态保护,维护高原生态系统稳定,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

  “就是用这个小池子,把湟鱼鱼苗放流到沙柳河,场面特别壮观。”沙柳河镇的才让卓玛阿姨说。每当有亲戚朋友到来,阿姨都会带他们到沙柳河镇湟鱼洄游家园游玩,给大家解释鱼苗放流的流程,讲述刚察县保护湟鱼的历史。

  作为青海湖水、鸟、鱼共生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湟鱼是维护当地生态平衡的关键物种。由于湟鱼数量恢复,每年到来的渔鸥、斑头雁、赤麻鸭、黑颈鹤等鸟类也随之增多。“湟鱼,自古以来就是与我们刚察人一辈子相生相伴的水中精灵,看到它畅游青海湖中,我们比谁都高兴!”才让卓玛阿姨脸上笑意十足。

  如今,“半河清水半河鱼”的盛景年年如约而至,棕头鸥、鸬鹚等水鸟穿梭于湖面,绘出“鱼鸟共生”的美丽画卷,“鱼鸟天堂”藏城刚察随处可见人鱼共栖、人鸟共乐、人湖共存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丽风景。

  【守望者语】筑牢渔业资源生态防线

  (作者:王臻 赵睿)

  9月初,记者采访青海省农业农村厅渔业渔政管理局局长阎高峰时获悉,2023年上半年,全省禁捕重点水域实现不间断监控全覆盖;省级水生动物疫病预控中心已建成并试运行,13个水产重点养殖县技术推广体系完备,11处陆基养殖基地投产使用,大通虹鳟鱼种苗场即将完工;2022年度长江青海段重点水域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评价本底调查报告和长江流域青海段水生生物名录编撰完成;全面完成2023年度增殖放流2100万尾土著鱼类目标任务。

  水生生物资源保护是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工作之一。近年来,我省加快构建长江、黄河、青海湖重点水域禁渔期管理制度,通过严格落实禁捕管理各项举措,积极开展土著鱼类增殖放流,强化水生生物资源及渔业水域环境监测等一系列措施,为青海湖裸鲤保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构建人鱼和谐新家园提供了有力支持。

  青海省农业农村厅渔业渔政管理局紧紧围绕重点水域禁捕管理和推进渔业产业转型升级等工作,抓保护、夯基础、补短板,深化重点水域禁捕管理,全省禁渔管理、资源养护和渔业生产各项工作稳步推进、进展顺利。

  通过人工繁殖和放流,增加青海湖水域的土著鱼类数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进一步提升,不但改善了水质,而且促进水生生物多样性恢复。

  此外,通过对水域环境的全面监测,及时掌握水生生物资源的变化情况,为科学制定保护措施提供依据。

  “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助于维护地球家园,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

  青海省在水生生物保护,尤其是在青海湖裸鲤保护方面的显著成效,进一步筑牢渔业资源生态防线。不仅使濒危物种得以恢复,为构建人鱼和谐的家园夯实基础,也有力推动水生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

作者 丁玉梅
编辑:易 娜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