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进入三月,忙坏了索科两口子,无论白天、晚上,都要时刻关注羊群,一旦发现有小羊羔出生,立马得去检查照应。
“这样的忙碌和以前相比算不了什么,现在只需忙碌六个月,以前要忙碌一整年。”虽然忙得焦头烂额,但索科的脸上挂满了收获的喜悦。
今年48岁的索科家住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野牛沟乡大浪村,一家五口人,父母安享晚年,孩子在天津上学,索科两口子承担了家里畜牧业生产,好在加入了村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让两人轻松了不少。
时间追溯到2015年之前,索科家里有200多只羊,那时一年忙到头,年底也没多少积蓄,市场行情好的时候能挣个五六万元。索科告诉记者,母羊从10月份开始产羔,一直要持续到来年三月份,羊羔喂大出栏又到年底了,一年到头都跟在牛羊后面。
2015年,村里成立大浪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索科将自家180只母羊和66.67公顷(1000多亩)草场入股合作社,成为股东,年底享受分红。
从此,索科一家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年底有分红,还可以在合作社务工,自家还养了200多头牦牛,索科平时还能做点小生意,贩卖牛羊赚点零花钱。
如此多的事情两口子能忙得过来吗?索科的回答言简意赅,“没啥忙不过来的,反而比以前自己养羊轻松多了。”
原来,合作社成立后将全村入股的4000多只羊分成若干群,雇佣牧工放牧,不同的种群需要的牧工与工资也有不同。今年,索科两口子和另外两人负责近1000只母羊群,索科两口子的工作从3月到8月结束,两人每天工资各100元,只有6个月,另外两人则是固定牧工,拿全年工资。
“我们的千只母羊群10月份集中受孕,来年3月份集中产羔,一个月时间就能结束产羔,我俩的工作就是从产羔开始算,8月出栏就结束了,剩余的半年就干点自己的事情。”索科说。
3月7日,记者采访索科时,千只母羊群已经产了200多只羊羔,剩下的20多天里,还有800只母羊要产羔,平均每天产羊羔40只左右。羊羔3个月后断奶,运到张掖集中饲养,2个月后出栏。
索科家的院子里有一只小羊羔,索科告诉记者,这只小羊羔是昨晚半夜刚生的,生下来后小羊羔有点着凉,吃的奶没消化,只能抱到家里照应,揉揉肚子,喂少量的药物,确保温度,小羊恢复得很快,当天就跑来跑去,非常活泼。
加入合作社后带来的便利还远不止这些。索科告诉记者,村里畜牧业发展以“合作社+家庭牧场+牧户+销售”的模式运行,畜牧业养殖更加精细、科学,养殖周期不断缩减,草场压力减轻,劳动力解放,羊羔成活率增加。
“如今的养殖,完全区别于传统的畜牧业,畜牧业基础设施相当完善,畜棚保温、母羊产后补给、羊羔成活率有了很大变化。以前,羊羔死亡率达8%,甚至还要高一些,如今控制在2%了。”索科仔细地检查着小羊羔的身体,确定无恙后才放到羊群中。
“以前,羊的养殖周期基本为一年,牧民一年到头围着几只羊,加入合作社后,养殖周期缩短到6个月,从养殖到销售每个环节都不用自己操心,如果没事干还可以在合作社打工,确实比以前更轻松,赚的比以前也更多。”
索科算了一笔账,“去年市场行情不太好,合作社入股的羊分红才6万元,草场分红1万元,夫妻两人在合作社务工6个月收入3.6万元,贩卖牛羊赚了1万多元。”
牧民的钱包鼓了,生活条件自然就好了,去年储备冬肉时,索科一家宰了5只羊、2头牛,储备的这些肉到今年5月份基本就吃完了,索科说,一家人一年大概要吃掉15只羊。
除了牛羊肉,牧民的餐桌也更加丰富了,村里没有超市和菜铺,索科每次去镇上的集市或县城,车后备箱总会塞得满满的,时令蔬菜、水果、大米……城里人吃什么他就买什么,生活条件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