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从山顶搬到湟水河畔宜居宜业的城镇,从低矮破旧的土坯房到灰瓦白墙的楼房,从单一的种养殖到跑运输、搞装修、开饭馆、送外卖等多元化发展,这是海东市乐都区七里店安置小区易地扶贫搬迁各民族群众的生活变迁,也是乐都区乃至海东市全力打造互嵌式民族团结幸福家园的缩影。
乐都区七里店社区是目前全省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小区,共安置12个乡镇105个村1945户6774人,是一个嵌入式的多民族社区,有汉族、藏族、回族、土族、蒙古族等多个民族。在这里,各民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一体格局。
走进七里店安置小区,一排排灰瓦白墙的新居错落有致,一条条巷道宽敞明亮、干净整洁,绿化带里鲜花绽放。广场上,老人们或健身、或聊天、或打牌,孩子们追逐嬉戏,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
从乐都区中岭乡马家洼村搬迁下来的俞顺民告诉记者,以前住在山上,年轻人种完田都出去打工了,家里只剩下老人和孩子,因居住分散,除了和左邻右舍的几户人家串门聊天,很少和村里的其他人来往。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到安置小区,现在大家住上了楼房。小区就像一个大家庭,不同民族的群众都成了大家庭的一员。时间一长,交流的机会多了,大家的心近了,感情也更浓了。
在七里店安置小区,记者遇见从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嫁到乐都区的牧民普普尺。普普尺说,她与丈夫李国善在拉萨打工时认识,2010年结婚。现在,他们一家从乐都北山搬迁到安置小区,住上了80平方米的楼房,育有两个孩子。平常丈夫在县城打工,她一边照顾年迈的婆婆和两个上学的孩子,一边在安置小区从事保洁工作,说起现在的生活,普普尺很满意。
七里店社区党总支书记兼居委会主任李艳告诉记者,随着社区党总支的成立,社区职能从过去的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社区建成了党群服务中心,内设党建、民政、养老、就业等10个服务窗口,为搬迁群众提供就医、就学等方面的共享平台。以网格化组织体系为骨架,社区将1945户居民划分成4个网格组、16个小网格,在47栋楼宇建立楼宇党小组,设立楼宇网格,建设社区综治调度中心。每栋楼都配齐党小组长和网格员,群众遇到困难可以直接找党小组长和网格员反映情况,实现服务零距离。
七里店社区以基层党组织为依托,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社区环境建设中,在党群服务中心设立民族事务服务窗口,评选石榴籽幸福家庭,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系列文化活动,构建各民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互嵌式社区结构和社区环境,促进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提升辖区群众的幸福指数。
梦圆居易地搬迁安置小区也是乐都区实施的易地搬迁项目,涉及马厂、芦花等11个乡镇,共入住1749户6345人。小区配套建设党群服务中心、物业管理、商业网点、活动室、幼儿园等公共设施。
为了让搬迁户“有产业、稳收入、能致富”,芦花乡党委政府践行“一线工作法”,走访摸排群众就业意愿,结合乡村传统优势,为群众增收想法子、出点子、找路子。
芦花乡党支部组织委员晁娟说,刺绣作为一种民间技艺,在农村深受妇女喜爱。芦花乡通过争取东西部协作帮扶项目,开办芦花乡易地搬迁安置区东西部协作青绣帮扶车间,将“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帮助搬迁群众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劳务收入。
走进青绣帮扶车间,绣娘们坐在操作台前穿经引纬。“车间里有藏族、土族、蒙古族等各民族绣娘,大家互帮互助,就像亲姐妹一样。”车间负责人王新安说。
绣娘周顺莲说:“2020年11月,我从芦花乡搬迁到梦圆居小区后,参加了乡政府举办的刺绣培训班,学习刺绣的基本针法、配色、画图。现在我成了一名绣娘,能绣彩陶摆件、梅花挂件等绣品,一个月有800多元的收入。”
海东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刘韵说,近年来,海东市将城市社区打造成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推行“红色物业”,打造社区“石榴籽家园”,促进各民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积极构建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互嵌式社区结构和社区环境,激发各族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创美好未来的热情和干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