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记者 崔永焘 报道)记者从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获悉:占全县耕地面积50%以上的互助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以“一核两区五带十大基地”的总体格局,紧抓高原特色种业振兴这个“牛鼻子”,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推进绿色生态循环种养模式,实施一系列闭环生态循环链条,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产业园外貌。


现代化智能温室大棚。
2023年4月,互助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被列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该产业园是全国北方最大的杂交油菜制繁种基地,也是青海省最大的脱毒马铃薯繁育基地集中发展区。
产业园守牢青藏高原的“生态门户”,推进绿色生态循环种养,大力推广深耕深松、全膜覆盖栽培等旱作节水技术,推行“油菜——马铃薯”轮作,因地制宜推广“八眉猪——油菜”“八眉猪———马铃薯”等生态循环种养模式,形成“生猪-粪便-有机肥-马铃薯-油菜”等全封闭生态循环链条。探索互联相助“互助”模式,成为产业增收的“致富热土”。现已培育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省级4家、市级8家,运行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240家。健全完善“带得准”“带得稳”“带得久”长效机制,探索推行村集体经济“梯队管理法”,开展“强村带弱村”活动,初步形成了政府引导、市场主导、龙头企业带动、小农户深度参与的互联相助“互助”模式。
产业园覆盖范围广泛,包括威远、南门峡、林川、五峰、东和、五十、蔡家堡等10个乡镇,围绕油菜、马铃薯等主导产业,实施了包括产业升级、技术装备集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农村改革创新、绿色发展引领以及园村一体推进等“六大工程”。截至目前,产业园已实现总产值39.91亿元,其中主导产业总产值31.92亿元,占总产值的79.98%。
为深入推进全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各项任务,高效完成股份制改革、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试点等工作,产业园现已建立村级股份制经济合作社294个,探索形成了三种新型集体经济发展模式,荣获“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先进集体”称号。持续加大产业园建设的财政支持力度,建立涉农资金的“任务清单”管理模式,着力扩大了农民有效担保物范围,加强对小农户合作社贷款支持力度,按照“有限指标保重点”原则,有力保障了产业园主导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项目用地。
该园区自建设以来,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和资源禀赋,园区以发展“绿色、有机、循环”农业为目标,紧紧围绕“科研创新、推广引领、试验示范、培训带动、打造特色、休闲观光”六大功能,注重以科学规划为先导,以科技研发为支撑,以工业化经营为理念,以市场化运作为机制,以龙头企业为纽带,以基地建设为平台,经过努力建设,园区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日益显现。通过技术、资金、品牌、信息等要素融合渗透,推动了产业集群式发展,带动主导产业提质升级,夯实了县域基础设施建设,擦亮了七彩农业区域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