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勇(左二)博士给团队医护人员讲解病案。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8月13日,青海省第五人民医院、青海省肿瘤医院神经外科住院部一名特殊患者出院了:59岁的库欣病患者在经过确诊、手术和术后恢复后,临床症状显著改善,激素化验结果也达到了生化缓解。这是我省成功开展的首例库欣病诊断和治疗案例。
这份成功的背后是医院团队精诚协作的结果,也是中组部、团中央第24批援青博士团支援青海医疗卫生事业的成功实践。
一张退了的火车票
7月22日,一名来自互助土族自治县的患者转到了神经外科。“这个病人有满月脸、水牛背、皮肤紫纹等典型的皮质醇增多症表现,在内分泌科经过检查初步诊断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ACTH)依赖型库欣综合征。但是要鉴别ACTH的来源,还需要进一步的岩下窦采血检查。”中组部、团中央第24批援青博士服务团成员,青海省第五人民医院、青海省肿瘤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挂职)杨勇说。
“妈妈患病将近5年,也去过很多地方检查治疗,都不见好,一直不知道这是什么病,就是按高血压、高血糖吃药治疗。今年,妈妈的情况更是大不如前,就来到这边中医科调理,后来主治医生建议我们去内分泌科检查,这才确诊妈妈得了库欣综合征。”李女士一直期望着母亲能快点好起来。
库欣综合征的病因诊断及治疗难度较大,相关检查项目在青海省内尚未开展。“我们最幸运的就是遇到了杨勇博士。”看着日渐恢复的母亲,李女士放下了一直压在心中的石头。对于医院、医生,还有远道而来的杨勇博士,她的内心充满感激之情。
一张退了的火车票足以说明李女士对医院和医生们的信任。“当时,大概率确定是库欣病时,大夫告诉我,确诊需要做一项采血检测,但是这个检查医院没有做过,青海可能都没有先例。”在了解库欣病医治最好的医院在上海后,她买了去往上海的火车票。
出发前一天,杨勇博士前来会诊。他说:“这个采血检测在五院就能做,他的导师是国内治疗库欣病的权威专家,如果确诊是库欣病,可以帮忙联系他的导师会诊。”李女士听后喜出望外,当即决定留在青海做手术。“母亲行动不便,外地气候炎热,她一直不愿意去外地做手术,听了杨勇博士的话后,母亲更想在家治疗。”李女士退了车票,母亲也放下了心中的包袱。
阳光洒进病房,患者和家属露出久违的笑容。这笑容来之不易,为期三周的治疗,患者经历了抽丝剥茧的检查确诊,也经历了精准定位后的水落石出,闯过了术后各种可能的并发症关口,最终达到了生化缓解。其中有中组部、团中央援青博士团的大力支持,还有医院多学科齐心协力、并肩作战的决心、信心、责任心和实力。
抽丝剥茧只为精准定位
“是患者的信任给予我十足的信心。”杨勇说,以前开展岩下窦采血都有成熟的团队配合,但这一次他也一样有信心。
“这是团队第一次开展岩下窦采血,置管的准确性、采血时间点的把握、采血过程的分工、检验标签的粘贴、标本的转运和检验都要确保万无一失。”术前一天,杨勇博士就召集内分泌团队、神经内外科团队、检验科团队仔细商定了手术方案,并进行了分工协调和周密部署,内分泌科王丽主任提前申请采购了去氨加压素,神经介入团队负责手术的具体操作,神经外科蒋磊山医生提前一天开具检验医嘱,并将检验标签贴好,仔细核对。
“血液标本留取后需要冷藏转运。为了保证结果的准确性,检验科谢海林主任提前调试校准仪器,并在手术当天带着冰盒和预先冷冻的采血管等候在导管室。采血当天,导管室内多学科联动,各司其职,井然有序。”神经外科主任贺喜武说,我们用做科研的严谨态度对待这次手术。
检验科的同事在拿到血液样本后,放弃午休,第一时间开始检验。结果证实,患者为垂体依赖性库欣综合征,即库欣病。结合垂体磁共振检查结果,将病灶锁定为垂体前叶左侧的一枚直径约3毫米的“微腺瘤”。
“接下来,就是要通过手术揪出这个罪魁祸首了。”杨勇说,“这显然是一台难度极大的手术,就好比在一颗蚕豆里精准地捉出一条3毫米的虫子,还不能破坏蚕豆的结构。正常垂体的结构骚扰多了就会引起垂体功能低下、尿崩等术后并发症。万一漏掉病灶,就会导致患者术后皮质醇水平降不下来,症状得不到改善。”为了尽可能提高手术治愈率,他还专程邀请了他的导师、库欣病治疗专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卞留贯教授现场指导。
“手术非常顺利,脸上的红血丝和肚皮上的紫纹消失了,血压血糖也平稳了,再也不用依赖药物了。看着母亲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所有的辛苦付出和焦虑等待都值得!特别感谢医院、感谢尽职尽责的医生们,感谢杨博士的专业和耐心,才有了今天的好结果,你们是我母亲的救命恩人,我们一辈子都不会忘记。”李女士红了眼圈,她说,如果赴外地就医,不仅花费高,而且带着腿脚不便的母亲四处奔波特别不方便。
“既然来了,就要留下些什么”
在青海首次实现库欣病的一站式诊疗,这是一次突破,也是一个新的奋斗起点。亲历整个诊治过程的管床医生蒋磊山说:“以前只在书本上学到过库欣综合征,通过亲自管理这个病例,我终于搞清楚了库欣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治疗方案,也学会了库欣病术后的管理。要是再遇到这样的病例,就游刃有余了。这是一次高质量的现场学习,更是在医学道路上的一次提升。”蒋磊山把这名患者的激素化验结果都详细记录下来并做成了趋势图,作为患者的管床医生,他密切关注着患者血尿皮质醇的下降情况,细心好学的态度,使他收获满满。
“既然来了,就要留下些什么。或是给患者或是给当地的医疗机构,抑或是培养一些年轻医生。”说起患者对杨勇博士的感谢,他腼腆地说。
从广东跨越千里来到青海,不仅是响应国家的号召,更是诠释医者仁心的使命。就像杨勇博士所说,青海不缺精神和设备,缺的是人才和技术。
“我们愿意把所学留在这里,让当地的群众不出省就能看好病,享受到国家政策的红利。虽然学医之路很辛苦,但正是这一个个疑难病例被成功攻克带来的成就感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杨勇博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