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家有烦心事,邻里小摩擦,请“调解员”来评评理;解决不了的矛盾,找村里的“明白人”理清事儿;遇到困难、碰到问题,可以面对面反映诉求……
治理之道,莫要于安民。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青海承东启西、联疆络藏,自古就是国家安全的战略要地,与时俱进加强社会治理至关重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不断深化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新体系、开创典型经验培树推广新局面、打造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新样板,基层治理夯基础、促和谐、护稳定作用进一步彰显。
强化资源整合 全力打造矛盾纠纷“全科门诊”平台
走进德令哈市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386平方米的办事大厅宽敞明亮,内设“一厅三区六室”,按照“中心吹哨、部门报到”的方式,采取“常驻+轮驻(随驻)”的方式组建运行,抽调4家常驻单位、25家轮驻(随驻)单位进行入驻,全力打造了为群众提供全链条、全闭环的社会治理多元化服务体系。在这里,中心工作人员组织坐班律师、人民调解委员会、劳动监察大队等单位,刚刚成功调解了一起由工伤赔付引发的损害赔偿纠纷。
变“多中心”为“一中心”,10多个部门联合入驻,“一站式”解决矛盾纠纷,群众“一扇门进出”,矛盾纠纷化解“最多跑一地”……青海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结合新时代“枫桥经验”本地化实践探索,按照省委平安青海建设“十个一”工作要求,统筹推进基层综治中心、矛盾纠纷调解中心、信访接待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诉讼服务中心资源整合,建成“五中心合一”的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中央处理器”并实体化运行,矛盾纠纷化解基层基础网底得到不断巩固和加强。
要实现中心建设有力有序,还需要制度体系来保障。青海各级中心在工作方案、联席会议、纠纷排查、案件受理、工作流程、工作衔接、情况报告、岗位管理、服务运行等方面建机制、明制度,在首问负责、限时办结、服务承诺、一次性告知方面亮承诺,把“中心吹哨、部门报到”“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服务”“马上办、一次办、限时办”落到实处。
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的成立是整合基层综治力量,通过“中央处理器”共同研究处置基层社会治理中存在的复杂问题和重大事项。青海各地区立足工作实际和服务需求,探索建立多项工作机制、总结形成多种工作方法、推进创新多种工作方式,在纠纷化解、为民服务等方面形成多条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经验。
截至目前,青海459个三级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实现市、县、乡全覆盖,阵地得以巩固、人员得到落实、机制逐步建立、举措不断创新,大量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使全省万人成诉率、刑事案件数、信访案件数分别呈现下降趋势,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作用已经初见成效。
以“枫桥经验”为笔 绘就平安青海新画卷
在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麻莲乡中麻莲村,有一个特别的凉亭——村民们不仅可以在这里喝茶、聊天,遇到什么难事,有什么诉求,也可以来这里反映,它就是“援法议事亭”。前不久,该县司法所人民调解员、村“两委”成员等工作人员,在这处凉亭里为马大爷与邻居关于公共隔墙的纠纷进行调处,现场调解员释法说理,司法工作人员提出合理建议。经过劝说,双方的抵触情绪慢慢缓和下来,最终握手言和。
“听说你们两口子闹矛盾了,我们来看看具体啥情况……”9月25日,在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桑士哥村,两名身着土族女性民族服装的“花袖袖矛调服务队”队员走进村民家中,了解家庭矛盾纠纷情况。经过队员们耐心细致的调解,最终夫妻两人因家庭琐事产生的多年积怨终于化开。互助县公安局五十镇派出所在原有“彩虹矛调室”的基础上成立“花袖袖矛调服务队”,由村妇联主任、巾帼志愿者、网格员组成的队伍,以机动化矛调力量的形式,主攻化解辖区内涉及婚姻、家庭、情感纠纷的基层矛盾,形成“排查、评估、流转、化解、回访”的完整闭环。
牧区地广人稀,社会治理触角难以延伸到最基层,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果洛藏族自治州达日县将辖区科学合理划分为457个动态管理片区,深入推行“县—乡—村—社—片区”五级管理机制,实现每个网格都有党员,网格长示范引领、指导帮带、组织协调推动各项工作落实落细。制定明确“牧长十大员”职责,严格落实基层牧长招聘考核程序和准入退出机制,对片区内事项定人、定岗、定责,规范事件采集办理流程,形成了“网中有格,格中有人”“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办”的社会基层治理新格局。
2023年,中央政法委在全国范围内评选出104个“枫桥式工作法”单位。海东市司法局(预防化解外出从业“拉面人”纠纷工作法)、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金滩乡(化解农牧业地区纠纷“六小”工作法)、果洛藏族自治州达日县人民检察院(“三江源·检察蓝”联动解纷工作法)三家单位入选,为全省各地坚持发展“枫桥经验”推动社会治理树立了典型。
随着党建引领作用不断凸显,系统培树“枫桥式工作法”逐渐成为了青海推动社会治理不断走向深入的有效抓手。各地各部门围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统筹推进各类常态任务和专项行动,先后围绕各类历史遗留矛盾纠纷、涉藏地区矛盾纠纷、涉婚姻家庭矛盾纠纷等重要领域,部署开展了一系列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专项行动,有效遏制了各类社会矛盾纠纷激化升级,为推进更高水平的平安青海建设奠定基础。
凝聚群防群治力量 打造多元治理“新引擎”
在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子科滩镇,“智嘎尔”义警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兴海县公安局子科滩派出所与群众之间休戚与共的“连心桥”;在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江源义警”穿梭于大街小巷,参与治安巡逻、安全宣传、服务群众、矛盾化解等,成为政策宣传员、民情收集员、矛盾调解员;在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阿柔乡,“人人都是信息员、人人都是网格员”的“千岗万哨”群防群治平安建设品牌,构建起“哨兵吹哨、服务岗报到、就地解决”的哨岗联动新模式……
一切为了群众,充分依靠群众,有效发动群众。青海大地,处处可见群防群治队伍活跃在群众点滴生活间,不断推动基层治理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性互动。
新时代以来,青海各地各部门始终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穿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一条红线,大力推行“党建+基层治理”,不断探索创新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路径,确保党组织有形有效覆盖基层社会治理各项工作,并健全基层社会治理、加强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工作机制,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不断注入新动能。
同时,坚持系统思维、综合施策、协同发力,以“打防管控建教”六位一体工作体系建设为支撑,努力探索制定平安青海建设“一总六分”工作方案,充分发挥村警、网格员、志愿者、党员、社区工作者、群众、群防群治队伍等专业化、职业化、社会化力量,不断激发社会各方参与平安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打通基层社会治理“神经末梢”。
治国安邦,重在基层。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青海各地持续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深入推进“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全面推行“四议两公开”“村民多元议事会”“阳光村务”“互联网+网格管理”“积分制”“红黑榜”等一系列大众化、多样式的乡村治理新模式,形成西宁市“有诉必应马上办”、黄南藏族自治州“十一个专项组”、果洛州久治县“十户长”等基层治理品牌。
久久为功,成风化俗。社会治理是一门科学,贵在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
如今,青海各地各部门不断加强和创新基层治理,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群防群治工作的新机制、新模式,助推群防群治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奋楫出发向未来,扬帆启航新征程。青海将继续以推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建设为牵引,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深化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为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青海实践创造安定团结、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