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时评 党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创 视频 省委文件 新闻 政务 旅游 生态 体育 专题 图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藏文网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图说青海
【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
守护源头的绿色使者 ——走进三江源国家公园⑤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王玉莹 张多钧 才贡加
发布时间:2024-11-24 08:20:49
编辑:曹茂山
1732398787900

捡拾垃圾。记者 才贡加 王玉莹 张多钧 摄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在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有这样一群人,白手套、绿制服、编织袋是他们的“标配”,公路、街道、草场都能看到他们弯腰捡拾垃圾的身影。

  他们可能是职工、学生或是牧民……虽然他们身份不同,但有着共同的心愿——守护好长江源头。

  治多县,地处三江源国家公园长江源(可可西里)核心区,是长江的发源地,有着“万里长江第一县”的美称。境内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水能资源、生物资源和太阳能资源,也是可可西里世界自然遗产地。

  11月14日,记者来到治多县215国道旁,穿上“小绿”,加入这支环保志愿队,亲身体验他们的一天。草原并没有想象中的“脏乱差”,但需要很大工夫去清理的更多是些“漏网之鱼”。石头缝里的糖果皮、水面结冰冻住的塑料、踩扁了的易拉罐……

  “现在的草原和以前比,好太多了!以前草原上是打碎的啤酒瓶,捡起来又费劲,一不小心还会划破手。现在大家都会把旧瓶装到纸箱里,放在路旁。”队长江文朋措一边用脚踩开冻结的冰面,拔出一个塑料袋,放入编织袋,一边说。

  江文朋措是治多环保志愿队的发起人,“看到草原上满地的垃圾,心里很难受,就想捡。”江文朋措组建志愿队的初衷简单而纯粹。

  2010年,江文朋措和朋友游玩时发现草场上有很多垃圾,啤酒瓶、塑料袋、破衣烂鞋……于是自发成立了一支环保志愿队。环保志愿队刚成立时只有四、五人,一传十、十传百,渐渐加入环保志愿队的人越来越多,机关单位、学校、医院的职工、学生也都参与了进来。

  在这群“美容师”中,有一位头发花白、佝偻着肩背的老人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59岁的才仁东周有着先天性唇腭裂,说话时吐字不清,和志愿者交流时有些阻碍,但在环保志愿队里有着“他最勤快”“心善”“干活踏实”的好口碑。

  加入环保志愿队前,才仁东周就自己捡拾垃圾,捡了有十多个年头。去年3月,和江文朋措结识后成为了环保志愿队的一员。

  “一个人捡不了多少,大家一起更有干劲。”才仁东周笑眯眯地说,手里的捡拾动作一刻没停,公路上的石头、树枝都要细心地捡到一边。

  “这个玻璃瓶还算完整,带回去做个花瓶。”叶卓是志愿队里的巧手,平平无奇的玻璃瓶,她用牛毛绒、毛线一裹、一粘,就成了彩色的花瓶。

  每次捡拾垃圾发现酥油桶、玻璃瓶,队员都会带回去,用啤酒瓶堆砌一个小花园,酥油桶改造一下“变身”垃圾桶。江文朋措说:“办公室里的笔筒、果盘、牙签盒都是队员动手做的,这叫变废为‘宝’。”

  如今,三江源地区环保力度持续加大,环保志愿队也正式更名为“三江源国家公园治多生态环保协会”,成为三江源国家公园长江源(可可西里)园区治多管理处下属协会。

  除了捡拾垃圾,他们经常在乡镇、村社、街道做环保宣讲,把环保知识带进学校课堂,让孩子们从小树立爱护家园、呵护山水的理念,不少学校还会组织学生加入环保志愿队,周末和他们一起捡拾垃圾。

  “小绿”们不怕苦、不怕脏,守护着家乡的一片绿,江文朋措说:“不光要捡垃圾,我们还要分类、回收,共同守护好长江源头。”

推荐阅读
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召开(扩大)学习会 陈刚主持
吴晓军: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青海篇章
青海西宁市博远学校探索学生全面发展新模式
省药品监管局:对接企业需求推动医疗器械产业发展
关于征集大美青海客户端新LOGO的公告
关于青海省首届“十佳期刊”推荐结果的公示
青海省海南州冬春季旅游启幕
青海门源首批1.1万支香菇菌棒出口韩国
24H热点
我省首次组团参加世界林木业大会12家企业特色林果...
宽窄巷子里的青海故事 ——“山宗水源 大美青海”...
绽放文化之美 共赴浦江之约——第五届长三角国际文...
【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守护源头的绿色使者 —...
2024年—2025年海西州冬春季旅游系列活动在格尔木启动
西宁市城西区举办首届“雪豹杯”校园足球联赛
【让好人上头条】捡到25万元拾金不昧第一时间前往...
“山宗水源 大美青海”第二届中国野生动物摄影大展...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向“新...
去大美青海共赴冰雪之约——2024—2025青海省冬春...
热点图片
我省首次组团参加世界林木业大会12家企业特色林果产品亮相南宁
我省首次组团参加世...
宽窄巷子里的青海故事 ——“山宗水源 大美青海”第二届中国野生动物摄影大展见闻
宽窄巷子里的青海故...
绽放文化之美 共赴浦江之约——第五届长三角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侧记
绽放文化之美 共赴浦...
【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守护源头的绿色使者 ——走进三江源国家公园⑤
【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
2024年—2025年海西州冬春季旅游系列活动在格尔木启动
2024年—2025年海西...
西宁市城西区举办首届“雪豹杯”校园足球联赛
西宁市城西区举办首...
【让好人上头条】捡到25万元拾金不昧第一时间前往派出所处理武警战士付燕浩,好样的
【让好人上头条】捡...
“山宗水源 大美青海”第二届中国野生动物摄影大展开幕
“山宗水源 大美青海...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
 
img

【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
守护源头的绿色使者 ——走进三江源国家公园⑤

青海日报
2024-11-24 08:20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全文
img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img

【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
守护源头的绿色使者 ——走进三江源国家公园⑤

青海日报
2024-11-24 08:20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或发送给朋友、保存图片

【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
守护源头的绿色使者 ——走进三江源国家公园⑤

  • 2024-11-24 08:20:49
  • 来源:青海日报
1732398787900

捡拾垃圾。记者 才贡加 王玉莹 张多钧 摄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在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有这样一群人,白手套、绿制服、编织袋是他们的“标配”,公路、街道、草场都能看到他们弯腰捡拾垃圾的身影。

  他们可能是职工、学生或是牧民……虽然他们身份不同,但有着共同的心愿——守护好长江源头。

  治多县,地处三江源国家公园长江源(可可西里)核心区,是长江的发源地,有着“万里长江第一县”的美称。境内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水能资源、生物资源和太阳能资源,也是可可西里世界自然遗产地。

  11月14日,记者来到治多县215国道旁,穿上“小绿”,加入这支环保志愿队,亲身体验他们的一天。草原并没有想象中的“脏乱差”,但需要很大工夫去清理的更多是些“漏网之鱼”。石头缝里的糖果皮、水面结冰冻住的塑料、踩扁了的易拉罐……

  “现在的草原和以前比,好太多了!以前草原上是打碎的啤酒瓶,捡起来又费劲,一不小心还会划破手。现在大家都会把旧瓶装到纸箱里,放在路旁。”队长江文朋措一边用脚踩开冻结的冰面,拔出一个塑料袋,放入编织袋,一边说。

  江文朋措是治多环保志愿队的发起人,“看到草原上满地的垃圾,心里很难受,就想捡。”江文朋措组建志愿队的初衷简单而纯粹。

  2010年,江文朋措和朋友游玩时发现草场上有很多垃圾,啤酒瓶、塑料袋、破衣烂鞋……于是自发成立了一支环保志愿队。环保志愿队刚成立时只有四、五人,一传十、十传百,渐渐加入环保志愿队的人越来越多,机关单位、学校、医院的职工、学生也都参与了进来。

  在这群“美容师”中,有一位头发花白、佝偻着肩背的老人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59岁的才仁东周有着先天性唇腭裂,说话时吐字不清,和志愿者交流时有些阻碍,但在环保志愿队里有着“他最勤快”“心善”“干活踏实”的好口碑。

  加入环保志愿队前,才仁东周就自己捡拾垃圾,捡了有十多个年头。去年3月,和江文朋措结识后成为了环保志愿队的一员。

  “一个人捡不了多少,大家一起更有干劲。”才仁东周笑眯眯地说,手里的捡拾动作一刻没停,公路上的石头、树枝都要细心地捡到一边。

  “这个玻璃瓶还算完整,带回去做个花瓶。”叶卓是志愿队里的巧手,平平无奇的玻璃瓶,她用牛毛绒、毛线一裹、一粘,就成了彩色的花瓶。

  每次捡拾垃圾发现酥油桶、玻璃瓶,队员都会带回去,用啤酒瓶堆砌一个小花园,酥油桶改造一下“变身”垃圾桶。江文朋措说:“办公室里的笔筒、果盘、牙签盒都是队员动手做的,这叫变废为‘宝’。”

  如今,三江源地区环保力度持续加大,环保志愿队也正式更名为“三江源国家公园治多生态环保协会”,成为三江源国家公园长江源(可可西里)园区治多管理处下属协会。

  除了捡拾垃圾,他们经常在乡镇、村社、街道做环保宣讲,把环保知识带进学校课堂,让孩子们从小树立爱护家园、呵护山水的理念,不少学校还会组织学生加入环保志愿队,周末和他们一起捡拾垃圾。

  “小绿”们不怕苦、不怕脏,守护着家乡的一片绿,江文朋措说:“不光要捡垃圾,我们还要分类、回收,共同守护好长江源头。”

作者 王玉莹 张多钧 才贡加
编辑:曹茂山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