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时评 党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创 视频 省委文件 新闻 政务 旅游 生态 体育 专题 图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藏文网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图说青海
以食为媒 青海递出美味名片
作者:吴予琴 祁晓军
发布时间:2024-12-09 08:55:54
编辑:曹茂山

黄焖羊肉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青海人的一日三餐怎么吃?是万物初醒时,藏在街头巷尾的一碗牛杂汤;是正午时分,一碗“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的拉面;是午后暖阳下,一杯盛放在藏式银碗里的青稞拿铁;是夜幕降临后,一顿色香味俱全的炕锅羊肉……

  一日三餐浓缩人间烟火,三餐四季描摹城市人文底色。今年年初,为深入贯彻落实商务部2024“消费促进年”各项部署,切实助力实体经济、民生经济高质量发展,青海省商务厅积极与商务部对接,争取大型美食文旅季播节目《三餐四季》来青拍摄,西宁市、海东市政府全力配合,做好拍摄内容选取和录制工作。

  盛夏时节,《三餐四季》收官之作青海篇如期登场,让全国观众感受青海独有的文化韵味与人文情怀。这不仅仅是一档关于美食的节目,更是一次对青海独特文化的探寻,展示着这片高原土地的魅力。

炸洋芋片

手抓羊肉

  寻味青海

  高原特色美食火热出圈

  牛杂汤、烤肉、小高陵排骨、暖锅、青海老酸奶……《三餐四季》播出后,游客对于镜头下的青海美食有何印象?

  11月18日清晨,西宁市西关大街的马尔沙牛杂店已坐满食客,热闹的场景为冬日的早晨增添了许多温暖。店内,来自陕西的游客孙女士点了一碗优质牛杂汤品尝。她说,看了节目后很好奇,凌晨4点就开始排队的牛杂汤到底有多好吃,尝过后味道果然不负所望。在寒冷的早晨喝一碗牛杂汤,足以驱散所有的寒意。店员介绍,不少游客来青海旅游时会顺道来尝一下牛杂汤,评价很好。这是个很好的宣传机会,希望青海的特色美食能被更多人熟知。

  “烤羊肉串看起来好香啊。”“我也想明年夏天去青海浪山浪水浪河滩。”“暖锅里的食材好多啊,肯定好吃。”节目播出后,五湖四海的游客表达着对青海美食的向往。为了让眼馋的观众能吃到节目中地道的美食,西宁市商务局及海东市商务局借势推出《三餐四季》西宁、海东美食必打卡榜单,精心绘制了“美食地图”,顺势推出青海地方名菜、名小吃、名厨、名店,让更多线上看客变成线下游客、“头回客”变成回头客。

  《三餐四季》美食地图涵盖了摄制组在筹备期间探寻走访的特色点位。从传统美食到街头小吃、从古老配方到创新菜品、从当地大型名店到家族传承小店,都能一一在美食地图上找到,游客与当地市民可以更便捷地“逛吃”西宁、海东两市。

炕土鸡

馓子

  融合创新

  传统食物创新擦出新火花

  当青稞、酥油这两种青藏高原特有的美食与咖啡相遇,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位于西宁市海湖新区的highlife咖啡店里有答案。

  将一小块酥油放入咖啡液里,加入牦牛奶、青稞粒后倒入藏式银碗,旁边再点缀一株青稞麦穗,一份颇具地域特色的青海“牧羊人”咖啡就制作完成了。巧妙结合带来的独特风味让青海美食有了新潮年轻的一面,吸引了不少游客打卡品尝。

  “我们的店名可翻译为‘高原乐活’,初心就是想将高原快乐的生活展现给消费者,所以在咖啡制作中将青海特色元素融入进去,研发出了‘牧羊人’以及以青海旅游景点命名的特调咖啡‘翡翠湖’,很受消费者欢迎。”咖啡师秦文轩介绍。节目播出后,咖啡店吸引了不少消费者来品尝打卡,国庆假期更是爆满。

  咖啡在不断创新,青海洋芋也在与时俱进。洋芋酿皮、洋芋蘑菇、洋芋果冻、洋芋葡萄……在平安驿·河湟民俗文化体验地的“河湟筵席”餐桌上,用马铃薯制作的各种美食让人眼花缭乱,让食客真实感受到马铃薯的“亿”种做法。马铃薯出圈的同时,青海河湟文化也在平安驿中得以展现。

  平安驿·河湟民俗文化体验地负责人冶龙介绍,节目播出后,来平安驿体验河湟文化、品尝洋芋盛宴的游客不少。国庆假期,平安驿·河湟民俗文化体验地接待游客人数达到了139809人次,相比2023年同比增长了115.35%。

  “目前,园区内共有商户157家,其中餐饮商户占据了绝大多数,共有104户。此外还有专注于文化创意及产品销售的商户、手工作坊和别具一格的院落。这些元素共同构建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商业生态体系,能够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我们会不断深入挖掘河湟地区的历史文化底蕴,开展各类活动,增强游客的文化体验感。”冶龙说。

干拌

洋芋汤汤

  匠心传承

  让有温度的人和故事被看见

  追溯一碗4000年前的拉面是《三餐四季》青海篇的开场。一碗喇家遗址出土的面条,将中国人吃面的历史向前推了2000余年,这不仅是对青海拉面源远流长的有力佐证,更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的深度致敬。如今在青海,一碗小小的拉面已发展成了百亿产业,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力量。

  节目里,由撒贝宁与侯勇组成的寻味团去到的诺尔曼拉面店就位于青海拉面之乡——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店主韩晓峰是新一代的拉面人。

  “我的父亲算是最早一代的拉面人,20世纪90年代就带着拉面的技艺走出青海,在广州开了第一家拉面店。经过不懈努力,拉面店逐渐有了名气,还相继在江苏等地开了多家分店。接过父辈手里的接力棒,我也会全方位创新,推动拉面产业做大做强。”韩晓峰说。

  从最初的家庭式小作坊,到如今产业化、规模化的商业模式,青海拉面的发展见证了无数人的改变与奋斗。目前,青海拉面已经扎根在全国337个城市,拥有近20万名拉面从业者,国内有3.5万余家拉面店。青海拉面还走出了国门,在国外68个国家(地区)落地生根。同时,“拉面经济”的电子商务化转型为青海拉面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外,省商务厅积极推动青海拉面进机关、企业、学校食堂、机场、商业综合体等区域,依托省拉面产业行业协会,收集、掌握拉面经营主体进驻需要,做好对接服务工作,指导青海拉面协会举办首届青海拉面美食文化节,全面展示青海拉面的历史、文化、技艺与发展现状,提升青海拉面品牌在省内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文化之美

  打出青海文化的闪亮名片

  食物是故事的密码,浓缩了丰富的人情百态和地方文化。当坐在草地上大口吃着肉,品尝着质地浓稠的老酸奶和一份内馅绵密的“背口袋”,寻味团在聆听牧民故事的同时,也在深入理解这片土地的历史和文化。

  为了打出青海饮食文化名片,近年来,省商务厅会同中国人民银行青海省分行印发《关于加大餐饮住宿企业金融支持力度开展融资走访专项行动的通知》,建立“商银联动+融资走访+政策激励+督导保障”对接长效机制,深入了解餐饮住宿企业融资需求,解决企业融资过程中的难点痛点,成立“融资走访”专项工作组,对照名单逐户上门开展一对一金融服务,为企业提供融资便利。按照“培育主体、提升载体、拓宽渠道、创新模式、打造品牌”的发展思路,深入挖掘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地方餐饮美食,着力打造地方餐饮文化品牌,助推我省餐饮业高质量发展。

  “青海,要用一个字形容青海,过去我会用‘美’,这里高原雄浑,湖泊荡漾,是世界屋脊上的美丽仙境。跟着《三餐四季》走过青海,美妙的体验赋予了我更多的灵感。青海很‘浪’,这里的人们一到夏天,就开着汽车拉着锅,背着洋芋唱着歌,开启了‘浪山浪水浪河滩’的惬意模式;青海很‘暖’,手艺人用一口铜锅温暖了青海人的三餐四季;青海很‘敢’,无数青海人用一碗面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青海很‘好吃’,大口吃肉、无面不欢,将生活搅得有滋有味,把日子过得活色生香……这大概就是青海人的高原生活智慧。”这是节目最后,寻味团的独白,也是对青海的“告白”。

  三餐烟火暖,四季皆安然。借用一道道美食,青海递出美味名片,让更多人领略到高原大地无与伦比的魅力,感受青海如诗如画的四季三餐。

推荐阅读
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陈刚主持
陈刚赴乌兰县调研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情况
青海已发放以旧换新补贴6亿多元 超过18万群众受益
【高原蓝焰心向党】系列报道1 2 3 4 5 6
哲学社会科学领域"青海学者"拟推荐初选人选名单
关于征集大美青海客户端新LOGO的公告
全警出动开展“冬季行动”集中清查整治行动
西宁已有228个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
24H热点
【乡村振兴在青海】企业办到家门口 幸福生活有奔头
【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46载光影筑梦 ——青海...
高原“冬肉”再掀购销“热”——第三届“江源玉树·...
【祖国好 家乡美】草原孩子在上海开启“逐梦之旅”
【文化中国行】舞剧《昆仑问道》亮相青海大剧院
青海大通冰雪欢乐季开始啦
常态化全方位助企纾困解难、牵线搭桥、清障增利 青...
【文化中国行】刀耕墨染 匠心传承
青海:和美循化“绘”冬景
青海大通:传承非遗,社火培训舞热这个冬天
热点图片
【乡村振兴在青海】企业办到家门口 幸福生活有奔头
【乡村振兴在青海】...
【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46载光影筑梦 ——青海民族团结进步典型事迹系列报道之二十
【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
高原“冬肉”再掀购销“热”——第三届“江源玉树·天上曲麻莱”冬肉采购节见闻
高原“冬肉”再掀购...
【祖国好 家乡美】草原孩子在上海开启“逐梦之旅”
【祖国好 家乡美】草...
【文化中国行】舞剧《昆仑问道》亮相青海大剧院
【文化中国行】舞剧...
青海大通冰雪欢乐季开始啦
青海大通冰雪欢乐季...
常态化全方位助企纾困解难、牵线搭桥、清障增利 青海全力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常态化全方位助企纾...
【文化中国行】刀耕墨染 匠心传承
【文化中国行】刀耕...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
 
img

以食为媒 青海递出美味名片

西海都市报
2024-12-09 08:55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全文
img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img

以食为媒 青海递出美味名片

西海都市报
2024-12-09 08:55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或发送给朋友、保存图片

以食为媒 青海递出美味名片

  • 2024-12-09 08:55:54
  • 来源:西海都市报

黄焖羊肉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青海人的一日三餐怎么吃?是万物初醒时,藏在街头巷尾的一碗牛杂汤;是正午时分,一碗“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的拉面;是午后暖阳下,一杯盛放在藏式银碗里的青稞拿铁;是夜幕降临后,一顿色香味俱全的炕锅羊肉……

  一日三餐浓缩人间烟火,三餐四季描摹城市人文底色。今年年初,为深入贯彻落实商务部2024“消费促进年”各项部署,切实助力实体经济、民生经济高质量发展,青海省商务厅积极与商务部对接,争取大型美食文旅季播节目《三餐四季》来青拍摄,西宁市、海东市政府全力配合,做好拍摄内容选取和录制工作。

  盛夏时节,《三餐四季》收官之作青海篇如期登场,让全国观众感受青海独有的文化韵味与人文情怀。这不仅仅是一档关于美食的节目,更是一次对青海独特文化的探寻,展示着这片高原土地的魅力。

炸洋芋片

手抓羊肉

  寻味青海

  高原特色美食火热出圈

  牛杂汤、烤肉、小高陵排骨、暖锅、青海老酸奶……《三餐四季》播出后,游客对于镜头下的青海美食有何印象?

  11月18日清晨,西宁市西关大街的马尔沙牛杂店已坐满食客,热闹的场景为冬日的早晨增添了许多温暖。店内,来自陕西的游客孙女士点了一碗优质牛杂汤品尝。她说,看了节目后很好奇,凌晨4点就开始排队的牛杂汤到底有多好吃,尝过后味道果然不负所望。在寒冷的早晨喝一碗牛杂汤,足以驱散所有的寒意。店员介绍,不少游客来青海旅游时会顺道来尝一下牛杂汤,评价很好。这是个很好的宣传机会,希望青海的特色美食能被更多人熟知。

  “烤羊肉串看起来好香啊。”“我也想明年夏天去青海浪山浪水浪河滩。”“暖锅里的食材好多啊,肯定好吃。”节目播出后,五湖四海的游客表达着对青海美食的向往。为了让眼馋的观众能吃到节目中地道的美食,西宁市商务局及海东市商务局借势推出《三餐四季》西宁、海东美食必打卡榜单,精心绘制了“美食地图”,顺势推出青海地方名菜、名小吃、名厨、名店,让更多线上看客变成线下游客、“头回客”变成回头客。

  《三餐四季》美食地图涵盖了摄制组在筹备期间探寻走访的特色点位。从传统美食到街头小吃、从古老配方到创新菜品、从当地大型名店到家族传承小店,都能一一在美食地图上找到,游客与当地市民可以更便捷地“逛吃”西宁、海东两市。

炕土鸡

馓子

  融合创新

  传统食物创新擦出新火花

  当青稞、酥油这两种青藏高原特有的美食与咖啡相遇,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位于西宁市海湖新区的highlife咖啡店里有答案。

  将一小块酥油放入咖啡液里,加入牦牛奶、青稞粒后倒入藏式银碗,旁边再点缀一株青稞麦穗,一份颇具地域特色的青海“牧羊人”咖啡就制作完成了。巧妙结合带来的独特风味让青海美食有了新潮年轻的一面,吸引了不少游客打卡品尝。

  “我们的店名可翻译为‘高原乐活’,初心就是想将高原快乐的生活展现给消费者,所以在咖啡制作中将青海特色元素融入进去,研发出了‘牧羊人’以及以青海旅游景点命名的特调咖啡‘翡翠湖’,很受消费者欢迎。”咖啡师秦文轩介绍。节目播出后,咖啡店吸引了不少消费者来品尝打卡,国庆假期更是爆满。

  咖啡在不断创新,青海洋芋也在与时俱进。洋芋酿皮、洋芋蘑菇、洋芋果冻、洋芋葡萄……在平安驿·河湟民俗文化体验地的“河湟筵席”餐桌上,用马铃薯制作的各种美食让人眼花缭乱,让食客真实感受到马铃薯的“亿”种做法。马铃薯出圈的同时,青海河湟文化也在平安驿中得以展现。

  平安驿·河湟民俗文化体验地负责人冶龙介绍,节目播出后,来平安驿体验河湟文化、品尝洋芋盛宴的游客不少。国庆假期,平安驿·河湟民俗文化体验地接待游客人数达到了139809人次,相比2023年同比增长了115.35%。

  “目前,园区内共有商户157家,其中餐饮商户占据了绝大多数,共有104户。此外还有专注于文化创意及产品销售的商户、手工作坊和别具一格的院落。这些元素共同构建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商业生态体系,能够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我们会不断深入挖掘河湟地区的历史文化底蕴,开展各类活动,增强游客的文化体验感。”冶龙说。

干拌

洋芋汤汤

  匠心传承

  让有温度的人和故事被看见

  追溯一碗4000年前的拉面是《三餐四季》青海篇的开场。一碗喇家遗址出土的面条,将中国人吃面的历史向前推了2000余年,这不仅是对青海拉面源远流长的有力佐证,更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的深度致敬。如今在青海,一碗小小的拉面已发展成了百亿产业,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力量。

  节目里,由撒贝宁与侯勇组成的寻味团去到的诺尔曼拉面店就位于青海拉面之乡——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店主韩晓峰是新一代的拉面人。

  “我的父亲算是最早一代的拉面人,20世纪90年代就带着拉面的技艺走出青海,在广州开了第一家拉面店。经过不懈努力,拉面店逐渐有了名气,还相继在江苏等地开了多家分店。接过父辈手里的接力棒,我也会全方位创新,推动拉面产业做大做强。”韩晓峰说。

  从最初的家庭式小作坊,到如今产业化、规模化的商业模式,青海拉面的发展见证了无数人的改变与奋斗。目前,青海拉面已经扎根在全国337个城市,拥有近20万名拉面从业者,国内有3.5万余家拉面店。青海拉面还走出了国门,在国外68个国家(地区)落地生根。同时,“拉面经济”的电子商务化转型为青海拉面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外,省商务厅积极推动青海拉面进机关、企业、学校食堂、机场、商业综合体等区域,依托省拉面产业行业协会,收集、掌握拉面经营主体进驻需要,做好对接服务工作,指导青海拉面协会举办首届青海拉面美食文化节,全面展示青海拉面的历史、文化、技艺与发展现状,提升青海拉面品牌在省内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文化之美

  打出青海文化的闪亮名片

  食物是故事的密码,浓缩了丰富的人情百态和地方文化。当坐在草地上大口吃着肉,品尝着质地浓稠的老酸奶和一份内馅绵密的“背口袋”,寻味团在聆听牧民故事的同时,也在深入理解这片土地的历史和文化。

  为了打出青海饮食文化名片,近年来,省商务厅会同中国人民银行青海省分行印发《关于加大餐饮住宿企业金融支持力度开展融资走访专项行动的通知》,建立“商银联动+融资走访+政策激励+督导保障”对接长效机制,深入了解餐饮住宿企业融资需求,解决企业融资过程中的难点痛点,成立“融资走访”专项工作组,对照名单逐户上门开展一对一金融服务,为企业提供融资便利。按照“培育主体、提升载体、拓宽渠道、创新模式、打造品牌”的发展思路,深入挖掘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地方餐饮美食,着力打造地方餐饮文化品牌,助推我省餐饮业高质量发展。

  “青海,要用一个字形容青海,过去我会用‘美’,这里高原雄浑,湖泊荡漾,是世界屋脊上的美丽仙境。跟着《三餐四季》走过青海,美妙的体验赋予了我更多的灵感。青海很‘浪’,这里的人们一到夏天,就开着汽车拉着锅,背着洋芋唱着歌,开启了‘浪山浪水浪河滩’的惬意模式;青海很‘暖’,手艺人用一口铜锅温暖了青海人的三餐四季;青海很‘敢’,无数青海人用一碗面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青海很‘好吃’,大口吃肉、无面不欢,将生活搅得有滋有味,把日子过得活色生香……这大概就是青海人的高原生活智慧。”这是节目最后,寻味团的独白,也是对青海的“告白”。

  三餐烟火暖,四季皆安然。借用一道道美食,青海递出美味名片,让更多人领略到高原大地无与伦比的魅力,感受青海如诗如画的四季三餐。

作者 吴予琴 祁晓军
编辑:曹茂山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