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记者 谢青玉 鲁东 党成恩 张小千 报道)寒冬时节,走进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李家山镇上坪村,抬头是画,入目皆景。山脉的褶皱起伏,讲述着这片土地流淌而过的历史文化。被白雪覆盖的村居,炊烟袅袅升起,勾勒出当地人宁静祥和的生活画卷。然而大地银装素裹的纯白色彩并不是这里的主色调,人们的衣服、鞋面、枕巾上绽放的美丽图案,才真正展现出当地人对美好生活的追寻热爱。
世居在这里的汉、藏、土、撒拉、蒙古等民族历来都把刺绣手工艺作为生活的一部分世代相传,它们共同构成了“青绣”。青绣凝结了高原百姓生活劳作的点滴,一针一线妆点出过去的岁月,也寄托着对未来的美好期盼。

陈玉秀,青海省级非遗(河湟刺绣)代表性传承人。谢青玉 摄
陈玉秀,青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河湟刺绣)代表性传承人。从事青绣技艺已经20余年,创办青海马莲花民间工艺文化传承有限公司(简称“马莲花工艺”)以来,创作了样式繁多的特色刺绣产品,让老技艺散发出新魅力。
耳濡目染 让青绣的种子生根发芽
“我小的时候,民间把刺绣多叫‘挑花儿’。村子里只要有婚丧嫁娶,就会有人来请奶奶去帮忙做刺绣,我就感觉到这个手艺是受到重视的。”陈玉秀的奶奶、外婆、妈妈都是“挑花儿”巧手,受长辈们的影响,她从小就接触刺绣,经常趴在长辈跟前好奇地看,有时还会帮着穿针引线,学习一些简单的技巧。潜移默化的长期熏陶,使手工刺绣这项技艺在陈玉秀的心中种下了种子,针飞线走的情愫在她心中生根发芽。成年后的陈玉秀始终无法割舍心中的热爱,选择将刺绣作为一生的事业来做。
二十多年来,陈玉秀跑遍了青海的山川沟梁,把老一辈留下的珍贵绣样细细收藏。迄今,她已经收集、收藏青海民间老绣片5万余件。包括各民族带有刺绣纹样的枕顶、鞋子、袜跟、烟袋、腰带、辫套等,品类丰富,花样繁杂。这些绣片展示出明清、民国以及新中国不同时期,在青海大地上勤劳的人民创造的精美绣品。“每件刺绣作品从绣娘的手在布片上落下第一针开始,就注定是‘世间只此一件’。这些枕顶,虽然数量很多,但却没有两副是重复的。这些年,每次创作新产品的时候,我都会来这里找找灵感,这是老一辈留下的不竭源泉。”

2000平方米的展厅里收藏着5万余件绣片,其中以枕顶系列最多。党成恩 摄

陈玉秀绣制了“外婆的绣样”为主题的作品300余幅。谢青玉 摄
从手艺人到守艺人 市场是重要的推手
保护只是第一步,跟许多非遗技艺一样,青绣也面临着传承的挑战。她曾去云南考察学习,看到当地刺绣产业发展得很好,顿时觉得信心满满,决心要让青绣也走出青海甚至走出国门。但做起来非常困难。传统的民间刺绣作品,做工针法不够细腻,一度不被市场认可,保护下来的珍贵纹样也得不到大家的认可,这让陈玉秀意识到要想守住这门技艺,需要做的还有很多。陈玉秀开始一边向老一辈刺绣艺人学习,向民俗专家求教,一边在青海各地开班教学,到省外考察学习……通过不断地学习探索,陈玉秀带领绣娘们把青绣产业越做越好。

陈玉秀刺绣作品。谢青玉 摄
现在再谈起青绣的未来之路,陈玉秀认为创新是青绣保持常青生命力的关键,而“市场”是传承的重要推手。近年来,她专注于青海地方刺绣的研发、制作、传承、保护。在挖掘、传承、发展河湟刺绣和西宁刺绣方面努力探索,将传统刺绣技艺和现代艺术进行融合,尝试创作了一系列全新的刺绣作品。刺绣特色的系列抱枕、羊绒刺绣披肩、特色荷包、围巾等产品远销国内外,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青绣自身的民族特色鲜明,再加上创新让青绣不论是在工艺品领域还是在日用品领域都占据一席,在商业化过程中激发新的活力,传承就得以实现。”
矢志不渝 让绣娘“绣”出生活新面貌
在传承青绣的道路上,陈玉秀拥有很多角色——绣娘、老师、企业家。但她还是最喜欢别人称呼她绣娘,这是她的初心所在。“很多人可能会说,我开公司、办培训班,改变了绣娘的生活之类的,但我始终觉得我们是一个相互成就的过程,每一份荣誉都是属于我们绣娘的。”随着刺绣产品销路越来越好,陈玉秀也在逐渐扩大绣娘队伍。毫无保留地向她们传授自己的刺绣技艺,同时回收她们的手工刺绣产品,为很多农村妇女提供了一条增收门路。陈玉秀觉得刺绣带给绣娘最大的价值是“个人价值的体现”,通过刺绣,她们有了融入社会的自信心,“这是比挣到钱更重要的,未来我也想为他们做更多我能做到的事。”近年来,陈玉秀为解决当地农村留守妇女及残疾人就业、加快精准扶贫和发展地方经济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和带动作用。截至目前,累计培训妇女6000余名,目前有近600名妇女实现在家创业或就业。

陈玉秀和绣娘们一起交流。谢青玉 摄
和陈玉秀一样,青海大地上宛如璀璨星辰般“散布”着众多青绣传承人,他们以满腔热忱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近年来,青海省通过鼓励支持各地成立刺绣行业协会、设立青绣扶贫就业工坊、认定刺绣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举办青绣大赛和展览、加大绣娘培训力度等举措,聚力打造“指尖上的青绣”品牌,助推青绣产业走出农家小院和牧家帐篷,走向市场,走出国门。目前,青绣产业已成为青海省重点特色文化产业,一批专门从事青绣产业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取得了亮眼的成绩。
近年来,青海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工作,多次专题部署青绣产业发展重点工作,出台《“青绣”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截至目前,全省共有刺绣类各级非遗项目52项,各级刺绣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01人,青绣扶贫工坊40家、青绣扶贫培育工坊70家。“青绣”已成为青海省广大农牧区群众世代传承、居家就业、增收致富的重要非遗项目,在保护和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