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王叔,体检报告出来了,糖化血红蛋白有点高,最近要注意控制血糖啊……”2月5日,刘娜娜带着新鲜出炉的体检报告,来到居民王永魁家中,量血压、测血糖并进行用药指导。
“以前也担心这种服务可能只是走走过场,但是,几年下来,实实在在感受到了‘家庭医生’的贴心守护。看见他们,心里就踏实了很多。”王永魁说。
建立健康档案、预约就诊、转诊服务、重点对辖区常住人口中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提供健康教育……作为西宁市城西区虎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三团队队长,刘娜娜对“家庭医生”的职责熟稔于心。
2017年,西宁市印发《西宁市加快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施方案》,明确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是家庭医生签约的目标,并以此促进基层首诊、分级诊疗,为群众提供综合、连续、协同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8年过去,西宁市常住居民家庭医生签约率达69.59%,基层医疗机构诊疗人次较2017年提升4.14%,实现“签约+履约”双提升。
数据的背后是多年的不懈努力。
“家庭医生签约,签的并不仅仅是一张纸,而是医疗卫生改革最终要惠及群众的决心。”虎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毛卫平坚定地说。
对于居民不熟悉“家庭医生”概念,医护人员专业技术力量有待提升等难题,毛卫平认为,要从居民健康需求出发,把服务做实做精,以更细致的触角给予群众更便利的体验。
建立“家庭医生+网格员”组队服务模式,制定并张贴“家庭医生公示牌”,充分发挥辖区省市优质卫生资源,常态化邀请专家坐诊,推出“午间门诊”,增加“延时服务”,为居民提供“公示有药机构、代购送药上门、预约上级开药”等服务……中心会议室内,一面面写给家庭医生团队的锦旗叠放在一起,见证着群众的认可。
如今,全市共有821支家庭医生团队,融入1083个基层治理网格,贴心守护居民健康,让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最后一公里”成为提升群众健康获得感“最先一公里”。
春节前夕,城中区总寨镇中心卫生院医生茹晓青等人在开展入村坐诊的同时,也将八段锦的一招一式“送”至居民身边,这也正是西宁市家庭医生“七进四送”服务中的一环。
城中区总寨镇下野牛沟村村民杜生福已进入耄耋之年,一到冬日,慢阻肺病带来的不适感更趋明显。茹晓青叮嘱用药情况时,乡村医生邓喜花在一旁认真记录。
得益于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和助理全科医生培训,邓喜花在乡村医生这条路上走得愈加扎实。
“能够成为家庭医生团队中的一员,也让我能够有更多机会学习,提升自我能力,病历书写更加规范,诊断过程更加细致。”说起变化,邓喜花嘴角上扬。
今年,为了激励辖区居民主动参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高健康管理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总寨镇中心卫生院还开始探索“积分制”管理。
“我们将积分兑换和健康管理密切结合起来,进一步促进居民对健康知识的了解,让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管理落得更实。”总寨镇中心卫生院副院长李克萍介绍。
当家庭医生成为“健康西宁”的名片,当“西宁经验”在全国推广,如何实现“从有到优”?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在个性化服务上“下功夫”成为了大家的共识。
院内种植的中药、墙壁上的中藏医科普、院内较为浓郁的药香……湟中区鲁沙尔镇大源卫生院覆盖周边13个村,中藏医服务在各村“小有名气”。
能秀、道斗等与针刺、艾灸等相结合,医生白智鑫、魏莲等人为前来就诊的患者提供定制化的中藏医结合治疗,操作尽显专业。
“中藏医服务本就是我们的特色。在推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方面,我们一直也在思考怎么做才能更具特色,更加系统。”大源卫生院院长谢生寿若有所思,我们希望在个性化服务方面发挥中藏医药简、便、廉、效特色优势,加强适宜技术推广,把中藏医服务做得更好。
截至目前,全市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能够规范开展6类10项以上的中藏医适宜技术,80%以上的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家庭医生能够规范开展4类6项以上的中藏医适宜技术。中藏医已由传承转向健康服务,日渐显现出其独到之处。
谈及接下来的打算,毛卫平着重提到在原有中医馆的基础上,开设中医工作室,嵌入中医服务,满足居民更多的需求。同时,加强盆底康复治疗、骨质疏松等个性化服务包,提供精细化健康指导。
“每一份约定背后是群众对健康的需求,都值得我们用最大的善意与诚意去赴约。”毛卫平所言,也是西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推广中的成功之处,全力以赴,全心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