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时评 党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创 视频 省委文件 新闻 政务 旅游 生态 体育 专题 图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藏文网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图说青海
【两会特刊·今日关注】从“心”出发 为民情怀暖万家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张慧慧
发布时间:2025-03-10 10:13:19
编辑:赵婕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

  “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稳步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透出浓浓的民生暖意,传递出以更大力度增进民生福祉的鲜明信号。

  从政府工作报告中汲取力量,在着力创造高品质生活,打造高原民生保障青海样板之路上,把更多“民生愿景”变成“幸福实景”,成为参加全国两会的我省代表委员的共同心声。

1

果洛西宁民族中学点亮高原孩子的教育之光。记者 李娜 魏雅琪 摄

  以教启智绘芳华

  “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扩大高中阶段教育学位供给,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办好特殊教育、继续教育、专门教育,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教育领域的内容给全国人大代表、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第二寄宿制初级中学高级教师郭金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郭金萍说:“我深切感受到了政府对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的坚定决心。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是推动教育公平的关键举措。通过标准化建设,可以缩小城乡、区域、校际之间的教育差距,确保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基本均衡的教育资源。”

  关注特殊教育背后的动人故事,在美术课堂巧妙融入生态环保教育,在调研中与管护员们一路同行……在京参会期间,基于来自一线的感悟与充分的调研,郭金萍积极为青海更好的发展发声。

  对于“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教师待遇保障”这一内容,郭金萍也有所思考。

  郭金萍说:“在教学中,我们会以‘两弹一星’精神为引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我们也应深入挖掘‘两弹一星’精神内涵,推动自我教育,促进知行合一。”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强师必先铸魂。

  全国政协委员、青海民族大学校长赵海兴教授长期关注教师队伍理想信念教育。他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塑造灵魂,教师作为引路人,只有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师德,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学生。结合我省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基于青海两弹一星干部学院等红色教育资源,可为青海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提供重要支撑。通过深挖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探索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有效模式,引导广大教师在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的砥砺熏陶下,自觉践行教育家精神,争当“四有”好老师,身体力行“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初心使命。

  教育不仅是扩大学位供给、优化资源配置的民生工程,更是呵护每个孩子身心成长、点亮人生梦想的温暖事业。

  “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从事职业教育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内容,让西宁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教师伊万能更加确信职业教育前景广阔,必将成就更多出彩人生。

  伊万能说:“近几年,社会对于职业教育的期待值更高了。在接下来的教学工作中,我将继续引导学生树立自信心,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与他们共同拥抱更加美好的未来。”

2

不断推动养老服务质效提升。记者 李娜 魏雅琪 摄

  守护“朝夕”健康

  “一老一小”关乎民生、连着民心。如何更好关爱“一老”、呵护“一小”,实现老有所养、幼有所育,是全国人大代表、青海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所副所长马福昌此番参会关注的重点。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制定促进生育政策,发放育儿补贴,大力发展托幼一体服务,增加普惠托育服务供给。”

  “事关‘一老一小’的务实惠民举措给我们卫生健康工作者增强了信心,明确了工作思路。”马福昌已是第八次参加全国两会,在他看来,政府工作报告中每一条具体工作的部署都将是日后可感可触的民生福祉。

  全国两会前夕,马福昌赴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调研,了解相关部门对做好“一老一小”健康服务和民生保障的举措,广泛收集群众意见。

  马福昌以“大通护工”为例:这一省内知名特色劳务品牌服务的主体就是“一老一小”,这些经过专业技能培训和规范化管理的护工,可以进入无陪护病房、托育和养老服务机构工作,这样的有机融合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一老一小”护理人员短缺的问题。

  “今年,我会再接再厉,提升服务质量。”护工张洪菊在日复一日的努力中,已找到这份职业的成就感。

3

沉甸甸的葵盘催开了百姓笑脸。记者 李娜 魏雅琪 摄

  近年来,青海全力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高原医学研究中心一期建成投运,首届高原康养医学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西宁、海东高原康养中心率先建成运营,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等11个重点项目加快建设,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实现全省覆盖,县医院医疗服务能力达标提升幅度全国第一……

  访民情,解民忧。立足本职工作,马福昌还围绕“充分利用青藏高原独特资源,加大青海高原医学研究力度”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马福昌坚信,健康是民生之要。在建设高水平健康青海的过程中,要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健康服务。

  对此,西宁市城西区虎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毛卫平结合“强化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这一内容谈到:“我们要从居民健康需求出发,把服务做实做精,以更细致的触角提供精细化健康指导,给予群众更便利的体验。”

4

油饼香飘满村庄。记者 李娜 魏雅琪 摄

  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着力抓好‘三农’工作,深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因地制宜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做好‘土特产’文章,发展林下经济,促进乡村特色产业延链增效、联农带农,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

  政府工作报告中,“三农”工作再次成为“重头戏”。赴京履职的数天时间里,全国人大代表,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河东乡王屯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毕生龙认真领会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字字句句,并结合实际深入思考。

  “让农民钱袋子鼓起来,是乡村振兴的核心目标。我们要做好乡村特色产业文章,将乡村产业从‘小而散’转向‘特而强’,进一步拓宽群众增收渠道,让农民跟上现代化发展步伐。并在集体经济发展和公共事务管理中,激发农民的参与热情。”毕生龙说。

5

体验动手的快乐。记者 李娜 魏雅琪 摄

  王屯村共有572户、2236口人。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在产业发展上,以种植业带动养殖业,以养殖业促进种植业发展,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蔬菜加工产业,并持续推动“以粮带草、以草促牧、以牧聚肥、以肥返田”循环农牧业发展,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全面激活。

  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近务工、贡菜产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去年年底新增加糯玉米生产加工线……致富有指望,奋斗有方向,毕生龙将变化娓娓道来。

  当下,广袤的沃野间,处处涌动着蓬勃生机,欢声笑语、农机轰鸣,奏响了慷慨激昂的春耕生产“进行曲”,忙碌之余,村民宋廷刚一家六口其乐融融。

  谈及新一年,宋廷刚说:“村里的发展越来越好,我们也要朝着更美好的生活努力!”

6

致富的微笑。记者 李娜 魏雅琪 摄

  聚焦产业发展之余,毕生龙在日常调研中,也收到了村民对于文化生活、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关注。而这些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有提到,“加强文明乡风建设,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持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王屯村作为贵德‘三屯’之一的传统村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深厚的群众基础。今年春节期间,大伙儿载歌载舞,展现出了生机与活力。”毕生龙说,群众脸上洋溢的笑容就是对美好生活最生动的诠释。我们也将进一步挖掘乡村文化内涵,打造出特色品牌,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

推荐阅读
青海代表团继续审议“两高”工作报告
青海代表团举行全体会议
`2025“第一缕阳光”全球同拍中国年在青海启动
青海省30名药品安全社会监督员受聘上岗
青海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推荐人选名单公示
2024年青海省出版系列高级职称任职资格人员公示
洛哇村,日子越过越“得劲儿”
希望的种子,在“第二个家”盎然生长
24H热点
【两会特刊·青报观察】“千万工程”绘就乡村振...
【两会特刊·青报观察】实干有“力度” 民生有“温...
【两会特刊·今日关注】绿色绽沃野 农牧谱新篇
【两会特刊·今日关注】合作社发展迎来又一个春天
【两会特刊·党报联动】法治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
【全国两会特刊】飨在青海 香江共融青海一“面”悦...
一号文件奏响上鲁尔加乡村振兴乐章
体育课天天见 小身板日日练
青海省西宁市城东区“半边天集市”激发女性创业热情
【两会特别报道】发展向前 民生向暖
热点图片
【两会特刊·青报观察】“千万工程”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系列述评之七
【两会特刊·青报观察...
【两会特刊·青报观察】实干有“力度” 民生有“温度”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系列述评之六
【两会特刊·青报观察...
【两会特刊·今日关注】绿色绽沃野 农牧谱新篇
【两会特刊·今日关注...
【两会特刊·今日关注】合作社发展迎来又一个春天
【两会特刊·今日关注...
【两会特刊·党报联动】法治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两会特刊·党报联动...
【全国两会特刊】飨在青海 香江共融青海一“面”悦港心 千年技艺的现代表达
【全国两会特刊】飨...
一号文件奏响上鲁尔加乡村振兴乐章
一号文件奏响上鲁尔...
体育课天天见 小身板日日练
体育课天天见 小身板...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
 
img

【两会特刊·今日关注】从“心”出发 为民情怀暖万家

青海日报
2025-03-10 10:13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全文
img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img

【两会特刊·今日关注】从“心”出发 为民情怀暖万家

青海日报
2025-03-10 10:13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或发送给朋友、保存图片

【两会特刊·今日关注】从“心”出发 为民情怀暖万家

  • 2025-03-10 10:13:19
  • 来源:青海日报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

  “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稳步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透出浓浓的民生暖意,传递出以更大力度增进民生福祉的鲜明信号。

  从政府工作报告中汲取力量,在着力创造高品质生活,打造高原民生保障青海样板之路上,把更多“民生愿景”变成“幸福实景”,成为参加全国两会的我省代表委员的共同心声。

1

果洛西宁民族中学点亮高原孩子的教育之光。记者 李娜 魏雅琪 摄

  以教启智绘芳华

  “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扩大高中阶段教育学位供给,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办好特殊教育、继续教育、专门教育,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教育领域的内容给全国人大代表、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第二寄宿制初级中学高级教师郭金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郭金萍说:“我深切感受到了政府对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的坚定决心。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是推动教育公平的关键举措。通过标准化建设,可以缩小城乡、区域、校际之间的教育差距,确保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基本均衡的教育资源。”

  关注特殊教育背后的动人故事,在美术课堂巧妙融入生态环保教育,在调研中与管护员们一路同行……在京参会期间,基于来自一线的感悟与充分的调研,郭金萍积极为青海更好的发展发声。

  对于“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教师待遇保障”这一内容,郭金萍也有所思考。

  郭金萍说:“在教学中,我们会以‘两弹一星’精神为引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我们也应深入挖掘‘两弹一星’精神内涵,推动自我教育,促进知行合一。”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强师必先铸魂。

  全国政协委员、青海民族大学校长赵海兴教授长期关注教师队伍理想信念教育。他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塑造灵魂,教师作为引路人,只有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师德,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学生。结合我省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基于青海两弹一星干部学院等红色教育资源,可为青海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提供重要支撑。通过深挖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探索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有效模式,引导广大教师在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的砥砺熏陶下,自觉践行教育家精神,争当“四有”好老师,身体力行“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初心使命。

  教育不仅是扩大学位供给、优化资源配置的民生工程,更是呵护每个孩子身心成长、点亮人生梦想的温暖事业。

  “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从事职业教育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内容,让西宁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教师伊万能更加确信职业教育前景广阔,必将成就更多出彩人生。

  伊万能说:“近几年,社会对于职业教育的期待值更高了。在接下来的教学工作中,我将继续引导学生树立自信心,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与他们共同拥抱更加美好的未来。”

2

不断推动养老服务质效提升。记者 李娜 魏雅琪 摄

  守护“朝夕”健康

  “一老一小”关乎民生、连着民心。如何更好关爱“一老”、呵护“一小”,实现老有所养、幼有所育,是全国人大代表、青海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所副所长马福昌此番参会关注的重点。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制定促进生育政策,发放育儿补贴,大力发展托幼一体服务,增加普惠托育服务供给。”

  “事关‘一老一小’的务实惠民举措给我们卫生健康工作者增强了信心,明确了工作思路。”马福昌已是第八次参加全国两会,在他看来,政府工作报告中每一条具体工作的部署都将是日后可感可触的民生福祉。

  全国两会前夕,马福昌赴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调研,了解相关部门对做好“一老一小”健康服务和民生保障的举措,广泛收集群众意见。

  马福昌以“大通护工”为例:这一省内知名特色劳务品牌服务的主体就是“一老一小”,这些经过专业技能培训和规范化管理的护工,可以进入无陪护病房、托育和养老服务机构工作,这样的有机融合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一老一小”护理人员短缺的问题。

  “今年,我会再接再厉,提升服务质量。”护工张洪菊在日复一日的努力中,已找到这份职业的成就感。

3

沉甸甸的葵盘催开了百姓笑脸。记者 李娜 魏雅琪 摄

  近年来,青海全力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高原医学研究中心一期建成投运,首届高原康养医学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西宁、海东高原康养中心率先建成运营,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等11个重点项目加快建设,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实现全省覆盖,县医院医疗服务能力达标提升幅度全国第一……

  访民情,解民忧。立足本职工作,马福昌还围绕“充分利用青藏高原独特资源,加大青海高原医学研究力度”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马福昌坚信,健康是民生之要。在建设高水平健康青海的过程中,要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健康服务。

  对此,西宁市城西区虎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毛卫平结合“强化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这一内容谈到:“我们要从居民健康需求出发,把服务做实做精,以更细致的触角提供精细化健康指导,给予群众更便利的体验。”

4

油饼香飘满村庄。记者 李娜 魏雅琪 摄

  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着力抓好‘三农’工作,深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因地制宜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做好‘土特产’文章,发展林下经济,促进乡村特色产业延链增效、联农带农,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

  政府工作报告中,“三农”工作再次成为“重头戏”。赴京履职的数天时间里,全国人大代表,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河东乡王屯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毕生龙认真领会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字字句句,并结合实际深入思考。

  “让农民钱袋子鼓起来,是乡村振兴的核心目标。我们要做好乡村特色产业文章,将乡村产业从‘小而散’转向‘特而强’,进一步拓宽群众增收渠道,让农民跟上现代化发展步伐。并在集体经济发展和公共事务管理中,激发农民的参与热情。”毕生龙说。

5

体验动手的快乐。记者 李娜 魏雅琪 摄

  王屯村共有572户、2236口人。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在产业发展上,以种植业带动养殖业,以养殖业促进种植业发展,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蔬菜加工产业,并持续推动“以粮带草、以草促牧、以牧聚肥、以肥返田”循环农牧业发展,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全面激活。

  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近务工、贡菜产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去年年底新增加糯玉米生产加工线……致富有指望,奋斗有方向,毕生龙将变化娓娓道来。

  当下,广袤的沃野间,处处涌动着蓬勃生机,欢声笑语、农机轰鸣,奏响了慷慨激昂的春耕生产“进行曲”,忙碌之余,村民宋廷刚一家六口其乐融融。

  谈及新一年,宋廷刚说:“村里的发展越来越好,我们也要朝着更美好的生活努力!”

6

致富的微笑。记者 李娜 魏雅琪 摄

  聚焦产业发展之余,毕生龙在日常调研中,也收到了村民对于文化生活、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关注。而这些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有提到,“加强文明乡风建设,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持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王屯村作为贵德‘三屯’之一的传统村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深厚的群众基础。今年春节期间,大伙儿载歌载舞,展现出了生机与活力。”毕生龙说,群众脸上洋溢的笑容就是对美好生活最生动的诠释。我们也将进一步挖掘乡村文化内涵,打造出特色品牌,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

作者 张慧慧
编辑:赵婕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