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时评 党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创 视频 省委文件 新闻 政务 旅游 生态 体育 专题 图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藏文网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州市新闻
【一宣三促·万名干部下乡】脑山沟里的惠农大礼包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丁玉梅 贺永魁
发布时间:2025-03-14 07:31:11
编辑:孔令磊
在给村民讲惠民政策。丁玉梅 贺永魁 摄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今年春季产羔怎么样?”

  “与去年相比较,羔羊成活率还是可以的。”

  “今年饲草料储备上有什么困难?”

  ……

  这一问一答中,充满了对新一年的憧憬。自青海省万名干部下乡活动启动以来,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仙米乡德欠村驻村第一书记王占魁作为宣讲组成员,每天在牧民家的棚圈里一边宣讲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一边关心牧民今年的生产计划和生活状况,为他们送来春天的第一份惠农政策“大礼包”。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之后,德欠村结合春季产羔和春耕生产实际,将“学习课堂”搬到“棚圈山头”,围绕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一号文件精神,对标“扶持畜牧业稳定发展”目标,王占魁与宣讲组成员马少云、马生庆等一同深入畜牧业生产第一线,与群众讲政策、拉家常、解难题,传递党的好声音。

  地处脑山地区的德欠村,曾是贫困村。近年来,村子以村集体经济“破零”为契机,立足牧区实际,搞起藏系羊养殖,并通过投资收益等方式,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

  如今的德欠村村集体经济收入每年可达30万元以上,并为村里的群众代缴部分医保、水费、房屋保险费等,大家都享受到了这份红利。

  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依然是今年一号文件关注的重点。作为脱贫攻坚战的亲历者、见证者和战斗者,王占魁目睹了贫困户是如何靠政策一步步富起来的……而让王占魁牵挂更多的是脱贫户带头人之一的李才郎东主。

在村民家牧场宣讲政策。丁玉梅 贺永魁 摄

  王占魁带着一号文件赶到李才郎东主家时,两口子已经早早地在喂养羔羊,简单打过招呼后,两人边干边探讨起了今年养殖的思路和打算。

  而对于李才郎东主来说,王占魁是家里的“常客”,经常跟他聊家常、讲政策。2015年,精准识别中他家被纳入建档立卡户之列,在了解到他家有近千亩草场,本人也有搞养殖致富的想法,只因缺资金而得不到发展的情况后,王占魁多次到乡政府、县原扶贫局协调沟通,几经周折,为村里14户贫困家庭申请到了畜牧养殖发展项目,李才郎东主家按比例也分到了44只藏系母羊。领到羊的那一刻,李才郎东主的脸上浮现出了久违的笑容。

  在李才郎东主两口子的精心照顾下,羊群逐步壮大,家庭人均收入也从2015年的2000元发展到如今的4.1万元。如今,李才郎东主家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在他的带动下,村里的脱贫户也发展畜牧养殖,努力走向致富路。“王书记,听了今年一号文件的红利,我们发展致富的信心更足了……”李才郎东主高兴地说。

  记者了解到,针对行动不便的留守老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宣讲组创新开展了“炉前炕头播种”行动,及时携带“政策工具包”深入群众家中,围绕群众关心的草补粮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乡村产业发展等问题,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详细讲解,耐心回答群众的疑问,确保群众听得懂、能领会。

  独居老人贾三巴对医保报销政策不太了解,宣讲员走进他的家中,向他详细地讲解医保报销的范围、流程和注意事项等。“听了你们的讲解,这下我就知道怎么去报销了,感谢党和政策,感谢你们。”贾三巴老人激动地说。

  初春时节,脑山沟里依然是寒风凛冽,但王占魁和宣传组成员每天都奔走在村头巷尾、炉前炕头、棚圈山头,帮助牧户“开路子”“找法子”“想点子”……而像王占魁一样的一号文件宣讲干部今年在门源县共有296名,他们深入全县12个乡镇、109个行政村,在一户户遍访、一句句问询、一次次解答中,让一号文件的强农惠农政策如春日里的阳光,照进每一个角落,让门源的振兴之路越走越宽。

  【记者手记】将政策融入家常 以实干助力振兴

  初春,德欠村依旧寒风刺骨,但驻村第一书记王占魁的脚步从未停歇。走进牧民李才郎东主家的棚圈,羔羊的咩咩声与翻动饲草的沙沙声交织成曲。王占魁蹲下身,熟练地抓起一把草料查看湿度,转头与李才郎东主讨论今年的养殖计划。这样的场景,正是门源县基层干部将政策宣讲融入田间地头的生动缩影。

  在海拔3000多米的脑山沟壑间,政策宣讲从来不是照本宣科。王占魁与宣讲组成员马少云、马生庆背着“政策工具包”,把课堂搬到棚圈、炕头和山头。他们用牧民听得懂的方言,将一号文件中的惠民政策送到千家万户。当看到独居老人贾三巴握着宣讲员的手连声道谢,脱贫户围坐炕头讨论来年养殖规模时,记者忽然明白:政策落地的温度,恰在于这种“把文件语讲成家常话”的智慧。

  德欠村的蜕变,是政策与实干碰撞出的火花。五年前,李才郎东主一家守着千亩草场却因缺资金举步维艰,是王占魁多方奔走争取来的44只藏系母羊,点燃了脱贫的火种。如今,他家的羊群如云朵般铺满山坡,人均年收入从2000元跃升至4.1万元,更带动14户村民共同致富。在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超30万元的今天,为村民代缴医保、水费的从容,恰是乡村振兴最朴实的注脚。

  行走在德欠村,处处可见“造血式”发展的巧思:利用高寒草场优势专注藏系羊养殖,通过投资收益模式壮大集体经济,针对特殊群体开展“炕头宣讲”……这些因地制宜的探索,让政策红利化作看得见的获得感。王占魁和队员的鞋底沾满泥土,笔记本记满诉求,他们在牧民家门槛上的进出,丈量着政策与民心的距离。

推荐阅读
青海代表团继续审议各项决议草案
青海代表团召开工作总结会
`2025“第一缕阳光”全球同拍中国年在青海启动
青海省30名药品安全社会监督员受聘上岗
青海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推荐人选名单公示
2024年青海省出版系列高级职称任职资格人员公示
2024年西宁市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781.6万元
青海海西:举办DeepSeek政务应用培训
24H热点
【一宣三促·万名干部下乡】青海西宁城西区深耕...
【一宣三促·万名干部下乡】走村入户连民情 宣讲政...
【一宣三促·万名干部下乡】驻村日记:情牵吉龙,践...
【乡村振兴在青海】春暖坎布拉 番茄结硕果
青海泽库:开展先心病儿童免费筛查活动
青海平安:春风行动送岗位 劳务协作促就业
青海海西:举办DeepSeek政务应用培训
青海黄南:开展义务植树宣传活动
西宁铁警构建“空地一体”智慧巡防新格局
西宁市16所校园成全国手球运动推广新阵地
热点图片
春至囊谦,生灵欢歌
春至囊谦,生灵欢歌
环保消费 绿色生活
环保消费 绿色生活
青海果洛:护航消费安全 强化权益保障
青海果洛:护航消费...
【感党恩 听党话 跟党走·和谐青海行】冷水鱼养出“热产业”
【感党恩 听党话 跟...
2024—2025赛季中国手球超级联赛(西宁赛区)开赛
2024—2025赛季中国...
“2025把爱带回家·贴心关爱她”主题关爱活动在青海西宁举行
“2025把爱带回家·贴...
【一宣三促·万名干部下乡】走村入户连民情 宣讲政策暖民心
【一宣三促·万名干部...
春日笑脸 传递温暖
春日笑脸 传递温暖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
 
img

【一宣三促·万名干部下乡】脑山沟里的惠农大礼包

青海日报
2025-03-14 07:31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全文
img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img

【一宣三促·万名干部下乡】脑山沟里的惠农大礼包

青海日报
2025-03-14 07:31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或发送给朋友、保存图片

【一宣三促·万名干部下乡】脑山沟里的惠农大礼包

  • 2025-03-14 07:31:11
  • 来源:青海日报
在给村民讲惠民政策。丁玉梅 贺永魁 摄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今年春季产羔怎么样?”

  “与去年相比较,羔羊成活率还是可以的。”

  “今年饲草料储备上有什么困难?”

  ……

  这一问一答中,充满了对新一年的憧憬。自青海省万名干部下乡活动启动以来,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仙米乡德欠村驻村第一书记王占魁作为宣讲组成员,每天在牧民家的棚圈里一边宣讲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一边关心牧民今年的生产计划和生活状况,为他们送来春天的第一份惠农政策“大礼包”。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之后,德欠村结合春季产羔和春耕生产实际,将“学习课堂”搬到“棚圈山头”,围绕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一号文件精神,对标“扶持畜牧业稳定发展”目标,王占魁与宣讲组成员马少云、马生庆等一同深入畜牧业生产第一线,与群众讲政策、拉家常、解难题,传递党的好声音。

  地处脑山地区的德欠村,曾是贫困村。近年来,村子以村集体经济“破零”为契机,立足牧区实际,搞起藏系羊养殖,并通过投资收益等方式,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

  如今的德欠村村集体经济收入每年可达30万元以上,并为村里的群众代缴部分医保、水费、房屋保险费等,大家都享受到了这份红利。

  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依然是今年一号文件关注的重点。作为脱贫攻坚战的亲历者、见证者和战斗者,王占魁目睹了贫困户是如何靠政策一步步富起来的……而让王占魁牵挂更多的是脱贫户带头人之一的李才郎东主。

在村民家牧场宣讲政策。丁玉梅 贺永魁 摄

  王占魁带着一号文件赶到李才郎东主家时,两口子已经早早地在喂养羔羊,简单打过招呼后,两人边干边探讨起了今年养殖的思路和打算。

  而对于李才郎东主来说,王占魁是家里的“常客”,经常跟他聊家常、讲政策。2015年,精准识别中他家被纳入建档立卡户之列,在了解到他家有近千亩草场,本人也有搞养殖致富的想法,只因缺资金而得不到发展的情况后,王占魁多次到乡政府、县原扶贫局协调沟通,几经周折,为村里14户贫困家庭申请到了畜牧养殖发展项目,李才郎东主家按比例也分到了44只藏系母羊。领到羊的那一刻,李才郎东主的脸上浮现出了久违的笑容。

  在李才郎东主两口子的精心照顾下,羊群逐步壮大,家庭人均收入也从2015年的2000元发展到如今的4.1万元。如今,李才郎东主家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在他的带动下,村里的脱贫户也发展畜牧养殖,努力走向致富路。“王书记,听了今年一号文件的红利,我们发展致富的信心更足了……”李才郎东主高兴地说。

  记者了解到,针对行动不便的留守老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宣讲组创新开展了“炉前炕头播种”行动,及时携带“政策工具包”深入群众家中,围绕群众关心的草补粮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乡村产业发展等问题,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详细讲解,耐心回答群众的疑问,确保群众听得懂、能领会。

  独居老人贾三巴对医保报销政策不太了解,宣讲员走进他的家中,向他详细地讲解医保报销的范围、流程和注意事项等。“听了你们的讲解,这下我就知道怎么去报销了,感谢党和政策,感谢你们。”贾三巴老人激动地说。

  初春时节,脑山沟里依然是寒风凛冽,但王占魁和宣传组成员每天都奔走在村头巷尾、炉前炕头、棚圈山头,帮助牧户“开路子”“找法子”“想点子”……而像王占魁一样的一号文件宣讲干部今年在门源县共有296名,他们深入全县12个乡镇、109个行政村,在一户户遍访、一句句问询、一次次解答中,让一号文件的强农惠农政策如春日里的阳光,照进每一个角落,让门源的振兴之路越走越宽。

  【记者手记】将政策融入家常 以实干助力振兴

  初春,德欠村依旧寒风刺骨,但驻村第一书记王占魁的脚步从未停歇。走进牧民李才郎东主家的棚圈,羔羊的咩咩声与翻动饲草的沙沙声交织成曲。王占魁蹲下身,熟练地抓起一把草料查看湿度,转头与李才郎东主讨论今年的养殖计划。这样的场景,正是门源县基层干部将政策宣讲融入田间地头的生动缩影。

  在海拔3000多米的脑山沟壑间,政策宣讲从来不是照本宣科。王占魁与宣讲组成员马少云、马生庆背着“政策工具包”,把课堂搬到棚圈、炕头和山头。他们用牧民听得懂的方言,将一号文件中的惠民政策送到千家万户。当看到独居老人贾三巴握着宣讲员的手连声道谢,脱贫户围坐炕头讨论来年养殖规模时,记者忽然明白:政策落地的温度,恰在于这种“把文件语讲成家常话”的智慧。

  德欠村的蜕变,是政策与实干碰撞出的火花。五年前,李才郎东主一家守着千亩草场却因缺资金举步维艰,是王占魁多方奔走争取来的44只藏系母羊,点燃了脱贫的火种。如今,他家的羊群如云朵般铺满山坡,人均年收入从2000元跃升至4.1万元,更带动14户村民共同致富。在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超30万元的今天,为村民代缴医保、水费的从容,恰是乡村振兴最朴实的注脚。

  行走在德欠村,处处可见“造血式”发展的巧思:利用高寒草场优势专注藏系羊养殖,通过投资收益模式壮大集体经济,针对特殊群体开展“炕头宣讲”……这些因地制宜的探索,让政策红利化作看得见的获得感。王占魁和队员的鞋底沾满泥土,笔记本记满诉求,他们在牧民家门槛上的进出,丈量着政策与民心的距离。

作者 丁玉梅 贺永魁
编辑:孔令磊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