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时评 党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创 视频 省委文件 新闻 政务 旅游 生态 体育 专题 图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藏文网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图说青海
探访西宁市民的智慧生活
来源:西宁晚报
作者: 芳旭 李静
发布时间:2024-01-01 08:53:54
编辑:何继红

  

黎晓刚  摄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办事不用多跑腿,一次就能办成事。”

  “现在出行真方便,坐公交车通过手机就可以知道车行驶到了哪里。”

  “有诉求很快就有回应,打电话就能发挥大作用!”

  随着元旦、春节脚步的临近,购买车票、置办年货、预约家政、预订酒席……人们的日常生活样样离不开网络的加持,大家发现,如今的西宁变得越来越“聪明”,“智慧”身影随处可见,你若不信,请随我来看看。

  “智慧生活”让市民更幸福

  网购商品、看病预约、美团外卖、滴滴叫车、网上缴费……轻点手机,简单几个步骤就能满足我们的日常生活需求。如今,越来越多的一键操作带来了诸多便利,“智慧”新体验,已经覆盖了生活的各个方面。

  家住海湖新区金座小区的王大爷拎着一大堆东西来到小区单元门前,通过人脸识别,便轻松开启了单元门。他笑着介绍,“小区的各个单元都装了人脸识别智能系统,现在再也不用担心忘带门禁卡,方便多了!”

  王大爷告诉记者,由于临街周围商家众多,外来人员鱼龙混杂。作为住户,常常担心居住环境是否安全。今年小区安装了人脸识别进单元系统,并与手机APP相连通,居民在手机上将家人的信息录入,就能通过APP远程开门。在“智慧开门”的加持下,小区管理越来越智能化,居民的安全感也在不断提升。

  除了住得放心,市民出行也更加方便。“以前乘公交车经常一等就是大半天,冬季出行更是烦恼。”而现在,只需在手机上轻轻一点,就能在微信小程序查询到实时公交信息,各趟公交车运行、到离站信息一目了然,“西宁智能公交”手机APP和巡游网约公交微信小程序功能齐全,“智慧出行”让市民等车不再“靠运气”。

  如果说“病有所医”是老百姓幸福感的基础,那么如今“医有所易”则是提升幸福感的关键一环。以前看病一去就是一整天,时间都花在了挂号、检查、结算等窗口前的长队上。现在不用带医保卡,不用在窗口排队,在手机上绑定医保电子凭证,在线就能办理挂号和缴费。

  全新的就医体验是“智慧医保”的生动缩影。“买药不用卡,只需医保码”“医保信息在手机上一目了然”“异地就医备案线上就能办”……

  市医保局的工作人员介绍,我市“智慧医保”项目自实施以来,已经为超过180万参保群众提供了便捷的医疗保障服务,截止到2023年12月中旬,电子医保凭证刷码人次达到154万,刷脸结算人次超过372万,“一码在手、就医无忧”成为现实。

  “智慧大脑”让城市更聪明

  2023年12月18日,市城市运行指挥中心的“12345”便民服务热线铃声此起彼伏。

  “之前我在外面吃饭吃出了异物,和商家协商无果后,我马上就给12345打了电话,没几天问题就解决了!”接线人员及时将市民的求助与投诉转给承办单位,相关单位也迅速响应,保证市民的诉求能及时得到解决。

  “雨雪天气道路湿滑,交通事故或交通拥堵明显变多,这对我们出车有很大影响。还好相关部门会提前发布预警,我们也能提前做好准备。”出租车司机季先生说。

  大量的电话接听和网络办件汇集了民声民意。哪一类民生热点问题社会关注度较高、各地区、各相关单位应着重关注哪一方面……各种数据一目了然,依据情况分析和趋势预警能够有效辅助政府的决策与各单位的工作,市民也享受到了更加精细化的便民服务。

  在城市运行管理指挥中心大厅,记者看到,巨大的电子屏幕上,不断运行的城市监控让各个区域的实时情况清晰可见。这里接入了全市58家单位、96个信息系统、7.5万余路视频监控,加载着交通、教育、医疗、危化品等50个图层数据,持续对全市各区域进行巡查,对城市安全和数字安全做好事前监测、预防和预警。

  如果说12345服务热线是耳朵,那么城市运行管理指挥中心则是眼睛,两者相辅相成,为西宁筑起了一道“智慧屏障”。

  数据共享让服务更便民

  二手房登记及水电气联动过户,企业注册登记实现“联办”,公共租赁住房网上申请……一连串便民服务的背后,离不开5.4亿条政务数据的昼夜忙碌。

  磨破嘴、跑断腿、证明多、事难办曾经是群众办事的真实体验。眼下,大数据已成为政务服务的新动能。从“办事难”到“零跑腿”,从“承诺办”到“马上办”成为现实。

  “以前开个小饭馆,注册起来可麻烦了,需要到好几个部门去办理不同事项,现在政策好了,再也不用在多个窗口之间来回跑了,省去了不少麻烦!”牛肉面馆的马老板对如今的办事体验连连点赞。

  近年来,群众办事实现了“只进一扇门”,线上也有了方便快捷的新渠道。依托青海政务服务网,市大数据服务管理局在全省率先开发了“一件事一次办”平台,18项“一件事”套餐已上线运行,一次登录、一网通办,轻松就能办成事儿。截至目前,我市可网办事项达537项,即办件为203项,占比37.8%,承诺时限减比为63.2%;零跑动事项达256项,占比47.67%。

  依托西宁市大数据基础平台,各级各部门间的数据“通”了起来,城市运行、社会治理、政务信息化建设也有了坚实的数字底座。

  市大数据服务管理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平台不仅为“眼观六路”的城市运行管理指挥中心打好了“地基”,还为信用西宁平台共享了民政、环保、公积金、公共资源交易等65项、4155万条数据,助力我市信用体系建设。政务好差评、办件信息实现共享,提升了市民的办事体验;同时,与不动产交易、公积金、市场监管等系统深入对接,深入推进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在数据的赋能下,西宁政务服务真正跑出了“加速度”。

  西宁是青藏高原上最宜居的中心城市,正铆足干劲为各族群众创造高品质生活、提供高水平服务。今天,“智慧”已经开始逐渐融入大家的生活和生产中,人们无不在享受着智慧服务的便捷和舒适,未来,愿西宁更加幸福、美丽、智慧。

推荐阅读
陈刚赴民和县督导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
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陈刚主持
青海乐都:以“暖心小事”凝聚驻村帮扶力量
以主题教育实效 推动产业“四地”中心城市建设
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登记告知书
省网信办征集"净网"系列专项行动整治重点的通告
西宁市2024年“三下乡”活动启动
循化县清水乡塔沙坡村集中安置点见闻
24H热点
【众志成城 抗震救灾】爱有温度 心无距离——青海...
【众志成城 抗震救灾·党旗飘扬在抗震救灾一线】党...
探访西宁市民的智慧生活
【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整改进行时·青海在行动】河道...
【2023,我们这样走过】青海精准落实稳健货币政策 ...
【众志成城 抗震救灾】被爱心紧紧包围
【2023,我们这样走过】西宁: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
【2023,我们这样走过】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创...
【众志成城 抗震救灾·党旗飘扬在抗震救灾一线】胸...
青海日报编辑部评出2023年青海省十大新闻
热点图片
【众志成城 抗震救灾】爱有温度 心无距离——青海民和安置点的5个暖镜头
【众志成城 抗震救灾...
【众志成城 抗震救灾·党旗飘扬在抗震救灾一线】党员是群众的“主心骨”
【众志成城 抗震救灾...
探访西宁市民的智慧生活
探访西宁市民的智慧生活
【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整改进行时·青海在行动】河道“大扫除” 疏浚保畅通
【中央生态环保督察·...
【2023,我们这样走过】青海精准落实稳健货币政策 推动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成效显著
【2023,我们这样走...
【众志成城 抗震救灾】被爱心紧紧包围
【众志成城 抗震救灾...
【2023,我们这样走过】西宁: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中心城市建设取得阶段成效预计全年接待游客2650万人次 实现旅游收入269亿元
【2023,我们这样走...
【2023,我们这样走过】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创建: 从“数量领先”向“示范引领”转变
【2023,我们这样走...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
 
img

探访西宁市民的智慧生活

西宁晚报
2024-01-01 08:53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全文
img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img

探访西宁市民的智慧生活

西宁晚报
2024-01-01 08:53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或发送给朋友、保存图片

探访西宁市民的智慧生活

  • 2024-01-01 08:53:54
  • 来源:西宁晚报

  

黎晓刚  摄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办事不用多跑腿,一次就能办成事。”

  “现在出行真方便,坐公交车通过手机就可以知道车行驶到了哪里。”

  “有诉求很快就有回应,打电话就能发挥大作用!”

  随着元旦、春节脚步的临近,购买车票、置办年货、预约家政、预订酒席……人们的日常生活样样离不开网络的加持,大家发现,如今的西宁变得越来越“聪明”,“智慧”身影随处可见,你若不信,请随我来看看。

  “智慧生活”让市民更幸福

  网购商品、看病预约、美团外卖、滴滴叫车、网上缴费……轻点手机,简单几个步骤就能满足我们的日常生活需求。如今,越来越多的一键操作带来了诸多便利,“智慧”新体验,已经覆盖了生活的各个方面。

  家住海湖新区金座小区的王大爷拎着一大堆东西来到小区单元门前,通过人脸识别,便轻松开启了单元门。他笑着介绍,“小区的各个单元都装了人脸识别智能系统,现在再也不用担心忘带门禁卡,方便多了!”

  王大爷告诉记者,由于临街周围商家众多,外来人员鱼龙混杂。作为住户,常常担心居住环境是否安全。今年小区安装了人脸识别进单元系统,并与手机APP相连通,居民在手机上将家人的信息录入,就能通过APP远程开门。在“智慧开门”的加持下,小区管理越来越智能化,居民的安全感也在不断提升。

  除了住得放心,市民出行也更加方便。“以前乘公交车经常一等就是大半天,冬季出行更是烦恼。”而现在,只需在手机上轻轻一点,就能在微信小程序查询到实时公交信息,各趟公交车运行、到离站信息一目了然,“西宁智能公交”手机APP和巡游网约公交微信小程序功能齐全,“智慧出行”让市民等车不再“靠运气”。

  如果说“病有所医”是老百姓幸福感的基础,那么如今“医有所易”则是提升幸福感的关键一环。以前看病一去就是一整天,时间都花在了挂号、检查、结算等窗口前的长队上。现在不用带医保卡,不用在窗口排队,在手机上绑定医保电子凭证,在线就能办理挂号和缴费。

  全新的就医体验是“智慧医保”的生动缩影。“买药不用卡,只需医保码”“医保信息在手机上一目了然”“异地就医备案线上就能办”……

  市医保局的工作人员介绍,我市“智慧医保”项目自实施以来,已经为超过180万参保群众提供了便捷的医疗保障服务,截止到2023年12月中旬,电子医保凭证刷码人次达到154万,刷脸结算人次超过372万,“一码在手、就医无忧”成为现实。

  “智慧大脑”让城市更聪明

  2023年12月18日,市城市运行指挥中心的“12345”便民服务热线铃声此起彼伏。

  “之前我在外面吃饭吃出了异物,和商家协商无果后,我马上就给12345打了电话,没几天问题就解决了!”接线人员及时将市民的求助与投诉转给承办单位,相关单位也迅速响应,保证市民的诉求能及时得到解决。

  “雨雪天气道路湿滑,交通事故或交通拥堵明显变多,这对我们出车有很大影响。还好相关部门会提前发布预警,我们也能提前做好准备。”出租车司机季先生说。

  大量的电话接听和网络办件汇集了民声民意。哪一类民生热点问题社会关注度较高、各地区、各相关单位应着重关注哪一方面……各种数据一目了然,依据情况分析和趋势预警能够有效辅助政府的决策与各单位的工作,市民也享受到了更加精细化的便民服务。

  在城市运行管理指挥中心大厅,记者看到,巨大的电子屏幕上,不断运行的城市监控让各个区域的实时情况清晰可见。这里接入了全市58家单位、96个信息系统、7.5万余路视频监控,加载着交通、教育、医疗、危化品等50个图层数据,持续对全市各区域进行巡查,对城市安全和数字安全做好事前监测、预防和预警。

  如果说12345服务热线是耳朵,那么城市运行管理指挥中心则是眼睛,两者相辅相成,为西宁筑起了一道“智慧屏障”。

  数据共享让服务更便民

  二手房登记及水电气联动过户,企业注册登记实现“联办”,公共租赁住房网上申请……一连串便民服务的背后,离不开5.4亿条政务数据的昼夜忙碌。

  磨破嘴、跑断腿、证明多、事难办曾经是群众办事的真实体验。眼下,大数据已成为政务服务的新动能。从“办事难”到“零跑腿”,从“承诺办”到“马上办”成为现实。

  “以前开个小饭馆,注册起来可麻烦了,需要到好几个部门去办理不同事项,现在政策好了,再也不用在多个窗口之间来回跑了,省去了不少麻烦!”牛肉面馆的马老板对如今的办事体验连连点赞。

  近年来,群众办事实现了“只进一扇门”,线上也有了方便快捷的新渠道。依托青海政务服务网,市大数据服务管理局在全省率先开发了“一件事一次办”平台,18项“一件事”套餐已上线运行,一次登录、一网通办,轻松就能办成事儿。截至目前,我市可网办事项达537项,即办件为203项,占比37.8%,承诺时限减比为63.2%;零跑动事项达256项,占比47.67%。

  依托西宁市大数据基础平台,各级各部门间的数据“通”了起来,城市运行、社会治理、政务信息化建设也有了坚实的数字底座。

  市大数据服务管理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平台不仅为“眼观六路”的城市运行管理指挥中心打好了“地基”,还为信用西宁平台共享了民政、环保、公积金、公共资源交易等65项、4155万条数据,助力我市信用体系建设。政务好差评、办件信息实现共享,提升了市民的办事体验;同时,与不动产交易、公积金、市场监管等系统深入对接,深入推进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在数据的赋能下,西宁政务服务真正跑出了“加速度”。

  西宁是青藏高原上最宜居的中心城市,正铆足干劲为各族群众创造高品质生活、提供高水平服务。今天,“智慧”已经开始逐渐融入大家的生活和生产中,人们无不在享受着智慧服务的便捷和舒适,未来,愿西宁更加幸福、美丽、智慧。

作者 芳旭 李静
编辑:何继红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