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时评 党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创 视频 省委文件 新闻 政务 旅游 生态 体育 专题 图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藏文网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图说青海
【众志成城 抗震救灾】爱有温度 心无距离——青海民和安置点的5个暖镜头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王煜鹏
发布时间:2024-01-01 08:53:55
编辑:何继红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板房里传出欢声笑语,夜空中绽放绚烂烟花。

  万家灯火,举家团圆,对于刚刚经历了地震的群众来说,显得尤为珍贵。不论刚刚过去的十几天有多么艰难,新生活是每个人的向往。为了这份心愿,有一群可爱的人不能在父母面前尽孝、不能陪伴家人,默默地坚守在工作岗位上,与思念为伴,却坚定无悔。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共产党员。

  2023年12月31日,新年前一天,记者在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安置点,捕捉到了这样一组镜头——

【镜头一】

姜登鹏坚守在执勤岗位上。记者 王煜鹏 摄

  7时30分,民和县还在夜色中,通往各安置点的重要路口,交警已经开始忙碌了。

  这个小长假,在板房里安顿下来的群众开始走亲访友,车辆陡然增多,交通压力开始变大。

  有序疏导车辆通行、引导车辆停放在指定位置、耐心劝导违规车辆……看似并不复杂的工作,要想做好其实很不容易。“姜登鹏、姜登鹏,请报告你现在的位置,迅速到喇家村安置点。”对讲机里传来民和县公安局交警大队大队长马兴荣的呼叫。姜登鹏迅速赶往指定位置,在和马兴荣对接相关工作后,急忙赶回执勤点。

  地震发生后,他是首批进入灾区的交警之一,繁重的工作任务让他很少和家人联系,所有的牵挂只能默默埋藏在心底。“我们没有辜负党和人民的信任,没有辜负我们的使命,唯独辜负了家人。”姜登鹏努力憋回即将涌出眼眶的泪水,“家人是理解的。”

  姜登鹏只是灾区交警队伍中的一个身影,还有很多人像他一样,克服家里的困难,忍着身上的病痛,奋战在一线。

  马兴荣看着这支年轻、成熟、阳光、坚强的队伍,很心疼也很欣慰,“为了保持交通治安平稳,救援、运输车辆安全畅通,每个人都忠于岗位,这是我们职责所在。”

  【心语新愿】

  请党和人民放心,我们是一支在关键时刻拉得出、打得赢的队伍。新年即将到来,我们一定会保证灾区道路畅通,秩序平稳,希望灾区群众生产生活早日回到正轨。2024,愿山河无恙,一切平安。

【镜头二】

电力人员检查安置点线路设备。记者 王煜鹏 摄

  中午时分,官亭镇喇家村安置点饭菜飘香,板房里家家户户开灶做饭了。电力工作人员张占鹏和郭得辉忙着对线路设备巡视检查,顾不上吃午饭。

  快速恢复用电是震后重要的环节之一,但是灾区情况复杂,每个点位面临着不同的问题,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海东供电公司根据每个安置点的实际需求,按照“一点一方案”的原则加紧设计施工,“工作量非常大,难度也很高。”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海东供电公司建设部副主任张永科说。

  经过十几个小时的持续奋战,所有的安置点都恢复了供电。看着一盏又一盏亮起来的灯,每一个电力人的心亮了。从帐篷到板房,新的问题也在不断出现,用电安全成了安置点首先要解决和宣传的事情。在安全布线的同时,电力工作人员总是不忘给受灾群众普及安全用电知识。

  随着用电需求的增多,很多群众反映板房里电压不稳,电力人员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迅速组织人力和设备进行台区增容。新年到来的前两天,一台挖掘机开进喇家村安置点,大家都在疑惑:“这么大的挖掘机开进来要干啥?”电力工作人员告诉群众:“我们要给大家解决电压不稳的问题,准备在这里架个电线杆,让大家在明亮的板房里迎接新年。”

  张永科告诉记者,设备架好之后,这里原有160千伏安的变压器将扩容至400千伏安,能最大程度保证片区每一间板房用电平稳。我们会一直坚守在这里,发扬“电力铁军”精神,满足各部门及群众的用电需求。

  【心语新愿】

  目前,我们在每一个安置点都设立了供电保障服务站,全力保障电网安全可靠运行。马上就要到2024年元旦,我们电力人会守护好每一度光明,让千家万户灯火通明。

【镜头三】

邹海潮入户讲解灭火器使用方法。记者 王煜鹏 摄

  “爷爷奶奶,就要过节了,你们用明火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我今天过来再把灭火器的使用方法给你们说一遍。”在民和县官亭镇喇家村安置点的板房里,消防安全负责人邹海潮再三叮嘱。

  “消防员同志,你放心,你说过的话,我们都记着呢,肯定不给你们添麻烦。”76岁的朱春存花笑呵呵地答应着。

  随着2024年元旦临近,邹海潮和战友入户宣讲的频率越来越高。除了宣讲,还要开展24小时不间断巡逻,杜绝一切火灾隐患。邹海潮告诉记者,受灾群众搬入板房以后,除了使用火炉,还有部分群众在使用小太阳、电热毯、电暖器等大功率电器,这些都存在安全隐患。

  更大的问题是,不少群众会在自家板房门前给电瓶车充电,往往是一充一晚上,极容易造成电瓶爆炸,“为此,我们在夜间也要保证每两个小时巡逻一次。看到充电的电瓶车,我们就悄悄拔掉。”邹海潮说,有一次,为了给一户村民做思想工作,他和村“两委”的干部连续四次入户劝导,终于,这个村民保证,以后一定按照要求去做。

  “委屈不委屈?”记者问。

  “我们能理解,只要老百姓平平安安,我们的坚守就有意义。”

  【心语新愿】

  为做好灾区安置点消防安全工作,青海省消防救援总队抽调5名防灭火骨干,进驻民和县官亭镇、中川乡各个安置点,实行24小时驻守执勤,对安置点板房进行日夜不间断巡查检查,确保发现火灾隐患及时整改,全力保障灾区安置点的消防安全形势平稳。新年来临之际,希望灾区群众在新的一年日子红火,早日建成新家园。

【镜头四】

白雪和任立娜为安置点老人测量血压。记者 王煜鹏 摄

  一大早,官亭镇粮站安置点医疗保障人员白雪和任立娜来到朱成林家的板房里。因为刚来到新的环境,71岁的朱成林血压开始不稳定,得知这个情况后,白雪和任立娜对老人格外上心,每天来给老人测量血压,仔细询问老人的服药情况。

  “婶婶,今天早上的降压药按时吃了没?一定要记得按时吃,有啥不舒服的你就赶紧让人来叫我们。”任立娜拿出血压计一边给老人量血压,一边反复叮嘱。

  “吃了吃了,你们这么操心,我一定按时吃!”说着,朱成林抓住白雪的手说:“丫头,元旦快到了,家里不去吗?阿大阿妈不看看去吗?”白雪亲切地坐在老人身边说:“不回了婶婶,我们有工作,再说了,我们走了谁来给你量血压,你现在血压不稳定,我们也担心得很。”说着,把一盒降压药递到老人手中。

  从地震发生到现在,白雪一直坚守在一线,不论是挨家挨户地巡诊,还是应对突发病症,她都一丝不苟,冲锋在前。久而久之,安置点的群众都知道他们身边有一位医术精湛、热情随和的“白大夫”。

  穿梭在安置点的巷道中,白雪和任立娜步履匆匆,谁家的老人肠胃不好,谁家的老人头疼脑热,她们心里清清楚楚,她们守护在群众身边,就像守护着自己的家人。

  【心语新愿】

  目前,民和县第二人民医院派出35名医护人员分布在15个安置点,负责安置点群众的慢性病、常见病的诊疗和监测,重大疾病随访,以及心理疏导。2024年,我们医护人员最大的心愿是,守护好群众健康,让每一个人远离疾病,有更多的时间去陪伴家人。

【镜头五】

深夜,群众找马显武解决困难。记者 王煜鹏 摄

  “大家不要乱,按照板房门牌号把队排好,每一户按顺序签字领取物资。”官亭镇粮站安置点,点长马显武正在维持物资领取现场秩序。

  马显武所在的粮站安置点和别的安置点有所不同,这里居住的大多是街道个体户,人员结构相对复杂,没有村级组织,集中安置后,大事小情都要靠点长统筹安排,大到板房分配、物资领取,小到环境卫生、家长里短,都要马显武亲力亲为。

  “刚来的时候,这里什么都没有,既然党组织让我来当点长,再难也要把工作做好。”在一间空荡荡的板房里,马显武搬来了自己的电脑和一张折叠床,这里就是他的办公室兼宿舍。他并不孤独,工作得到了镇党委和热心群众的大力支持。

  很快,131户515人有序搬进板房;很快,第一批调拨物资精准发放到群众手中;很快,用水、用电、取暖、医疗、上厕所的问题得到妥善解决……特别是随着党群工作室的建立,大家感到有了“主心骨”。

  村民还自发成立了卫生清洁队,不光顾好自己的小家,还齐心协力维护好这个“大家庭”。看着一天天变了模样的安置点,马显武心潮澎湃:“我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心语新愿】

  作为安置点的点长,既要做好党和群众的连心桥,也要做好受灾群众的贴心人,传递好党的声音,解决好群众的困难和问题。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希望受灾群众自力更生,互帮互助,共同努力,在新的一年,能够住上新房子,过上新生活。

推荐阅读
陈刚赴民和县督导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
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陈刚主持
青海乐都:以“暖心小事”凝聚驻村帮扶力量
以主题教育实效 推动产业“四地”中心城市建设
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登记告知书
省网信办征集"净网"系列专项行动整治重点的通告
西宁市2024年“三下乡”活动启动
循化县清水乡塔沙坡村集中安置点见闻
24H热点
【众志成城 抗震救灾】爱有温度 心无距离——青海...
【众志成城 抗震救灾·党旗飘扬在抗震救灾一线】党...
探访西宁市民的智慧生活
【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整改进行时·青海在行动】河道...
【2023,我们这样走过】青海精准落实稳健货币政策 ...
【众志成城 抗震救灾】被爱心紧紧包围
【2023,我们这样走过】西宁: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
【2023,我们这样走过】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创...
【众志成城 抗震救灾·党旗飘扬在抗震救灾一线】胸...
青海日报编辑部评出2023年青海省十大新闻
热点图片
【众志成城 抗震救灾】爱有温度 心无距离——青海民和安置点的5个暖镜头
【众志成城 抗震救灾...
【众志成城 抗震救灾·党旗飘扬在抗震救灾一线】党员是群众的“主心骨”
【众志成城 抗震救灾...
探访西宁市民的智慧生活
探访西宁市民的智慧生活
【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整改进行时·青海在行动】河道“大扫除” 疏浚保畅通
【中央生态环保督察·...
【2023,我们这样走过】青海精准落实稳健货币政策 推动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成效显著
【2023,我们这样走...
【众志成城 抗震救灾】被爱心紧紧包围
【众志成城 抗震救灾...
【2023,我们这样走过】西宁: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中心城市建设取得阶段成效预计全年接待游客2650万人次 实现旅游收入269亿元
【2023,我们这样走...
【2023,我们这样走过】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创建: 从“数量领先”向“示范引领”转变
【2023,我们这样走...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
 
img

【众志成城 抗震救灾】爱有温度 心无距离——青海民和安置点的5个暖镜头

青海日报
2024-01-01 08:53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全文
img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img

【众志成城 抗震救灾】爱有温度 心无距离——青海民和安置点的5个暖镜头

青海日报
2024-01-01 08:53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或发送给朋友、保存图片

【众志成城 抗震救灾】爱有温度 心无距离——青海民和安置点的5个暖镜头

  • 2024-01-01 08:53:55
  • 来源:青海日报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板房里传出欢声笑语,夜空中绽放绚烂烟花。

  万家灯火,举家团圆,对于刚刚经历了地震的群众来说,显得尤为珍贵。不论刚刚过去的十几天有多么艰难,新生活是每个人的向往。为了这份心愿,有一群可爱的人不能在父母面前尽孝、不能陪伴家人,默默地坚守在工作岗位上,与思念为伴,却坚定无悔。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共产党员。

  2023年12月31日,新年前一天,记者在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安置点,捕捉到了这样一组镜头——

【镜头一】

姜登鹏坚守在执勤岗位上。记者 王煜鹏 摄

  7时30分,民和县还在夜色中,通往各安置点的重要路口,交警已经开始忙碌了。

  这个小长假,在板房里安顿下来的群众开始走亲访友,车辆陡然增多,交通压力开始变大。

  有序疏导车辆通行、引导车辆停放在指定位置、耐心劝导违规车辆……看似并不复杂的工作,要想做好其实很不容易。“姜登鹏、姜登鹏,请报告你现在的位置,迅速到喇家村安置点。”对讲机里传来民和县公安局交警大队大队长马兴荣的呼叫。姜登鹏迅速赶往指定位置,在和马兴荣对接相关工作后,急忙赶回执勤点。

  地震发生后,他是首批进入灾区的交警之一,繁重的工作任务让他很少和家人联系,所有的牵挂只能默默埋藏在心底。“我们没有辜负党和人民的信任,没有辜负我们的使命,唯独辜负了家人。”姜登鹏努力憋回即将涌出眼眶的泪水,“家人是理解的。”

  姜登鹏只是灾区交警队伍中的一个身影,还有很多人像他一样,克服家里的困难,忍着身上的病痛,奋战在一线。

  马兴荣看着这支年轻、成熟、阳光、坚强的队伍,很心疼也很欣慰,“为了保持交通治安平稳,救援、运输车辆安全畅通,每个人都忠于岗位,这是我们职责所在。”

  【心语新愿】

  请党和人民放心,我们是一支在关键时刻拉得出、打得赢的队伍。新年即将到来,我们一定会保证灾区道路畅通,秩序平稳,希望灾区群众生产生活早日回到正轨。2024,愿山河无恙,一切平安。

【镜头二】

电力人员检查安置点线路设备。记者 王煜鹏 摄

  中午时分,官亭镇喇家村安置点饭菜飘香,板房里家家户户开灶做饭了。电力工作人员张占鹏和郭得辉忙着对线路设备巡视检查,顾不上吃午饭。

  快速恢复用电是震后重要的环节之一,但是灾区情况复杂,每个点位面临着不同的问题,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海东供电公司根据每个安置点的实际需求,按照“一点一方案”的原则加紧设计施工,“工作量非常大,难度也很高。”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海东供电公司建设部副主任张永科说。

  经过十几个小时的持续奋战,所有的安置点都恢复了供电。看着一盏又一盏亮起来的灯,每一个电力人的心亮了。从帐篷到板房,新的问题也在不断出现,用电安全成了安置点首先要解决和宣传的事情。在安全布线的同时,电力工作人员总是不忘给受灾群众普及安全用电知识。

  随着用电需求的增多,很多群众反映板房里电压不稳,电力人员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迅速组织人力和设备进行台区增容。新年到来的前两天,一台挖掘机开进喇家村安置点,大家都在疑惑:“这么大的挖掘机开进来要干啥?”电力工作人员告诉群众:“我们要给大家解决电压不稳的问题,准备在这里架个电线杆,让大家在明亮的板房里迎接新年。”

  张永科告诉记者,设备架好之后,这里原有160千伏安的变压器将扩容至400千伏安,能最大程度保证片区每一间板房用电平稳。我们会一直坚守在这里,发扬“电力铁军”精神,满足各部门及群众的用电需求。

  【心语新愿】

  目前,我们在每一个安置点都设立了供电保障服务站,全力保障电网安全可靠运行。马上就要到2024年元旦,我们电力人会守护好每一度光明,让千家万户灯火通明。

【镜头三】

邹海潮入户讲解灭火器使用方法。记者 王煜鹏 摄

  “爷爷奶奶,就要过节了,你们用明火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我今天过来再把灭火器的使用方法给你们说一遍。”在民和县官亭镇喇家村安置点的板房里,消防安全负责人邹海潮再三叮嘱。

  “消防员同志,你放心,你说过的话,我们都记着呢,肯定不给你们添麻烦。”76岁的朱春存花笑呵呵地答应着。

  随着2024年元旦临近,邹海潮和战友入户宣讲的频率越来越高。除了宣讲,还要开展24小时不间断巡逻,杜绝一切火灾隐患。邹海潮告诉记者,受灾群众搬入板房以后,除了使用火炉,还有部分群众在使用小太阳、电热毯、电暖器等大功率电器,这些都存在安全隐患。

  更大的问题是,不少群众会在自家板房门前给电瓶车充电,往往是一充一晚上,极容易造成电瓶爆炸,“为此,我们在夜间也要保证每两个小时巡逻一次。看到充电的电瓶车,我们就悄悄拔掉。”邹海潮说,有一次,为了给一户村民做思想工作,他和村“两委”的干部连续四次入户劝导,终于,这个村民保证,以后一定按照要求去做。

  “委屈不委屈?”记者问。

  “我们能理解,只要老百姓平平安安,我们的坚守就有意义。”

  【心语新愿】

  为做好灾区安置点消防安全工作,青海省消防救援总队抽调5名防灭火骨干,进驻民和县官亭镇、中川乡各个安置点,实行24小时驻守执勤,对安置点板房进行日夜不间断巡查检查,确保发现火灾隐患及时整改,全力保障灾区安置点的消防安全形势平稳。新年来临之际,希望灾区群众在新的一年日子红火,早日建成新家园。

【镜头四】

白雪和任立娜为安置点老人测量血压。记者 王煜鹏 摄

  一大早,官亭镇粮站安置点医疗保障人员白雪和任立娜来到朱成林家的板房里。因为刚来到新的环境,71岁的朱成林血压开始不稳定,得知这个情况后,白雪和任立娜对老人格外上心,每天来给老人测量血压,仔细询问老人的服药情况。

  “婶婶,今天早上的降压药按时吃了没?一定要记得按时吃,有啥不舒服的你就赶紧让人来叫我们。”任立娜拿出血压计一边给老人量血压,一边反复叮嘱。

  “吃了吃了,你们这么操心,我一定按时吃!”说着,朱成林抓住白雪的手说:“丫头,元旦快到了,家里不去吗?阿大阿妈不看看去吗?”白雪亲切地坐在老人身边说:“不回了婶婶,我们有工作,再说了,我们走了谁来给你量血压,你现在血压不稳定,我们也担心得很。”说着,把一盒降压药递到老人手中。

  从地震发生到现在,白雪一直坚守在一线,不论是挨家挨户地巡诊,还是应对突发病症,她都一丝不苟,冲锋在前。久而久之,安置点的群众都知道他们身边有一位医术精湛、热情随和的“白大夫”。

  穿梭在安置点的巷道中,白雪和任立娜步履匆匆,谁家的老人肠胃不好,谁家的老人头疼脑热,她们心里清清楚楚,她们守护在群众身边,就像守护着自己的家人。

  【心语新愿】

  目前,民和县第二人民医院派出35名医护人员分布在15个安置点,负责安置点群众的慢性病、常见病的诊疗和监测,重大疾病随访,以及心理疏导。2024年,我们医护人员最大的心愿是,守护好群众健康,让每一个人远离疾病,有更多的时间去陪伴家人。

【镜头五】

深夜,群众找马显武解决困难。记者 王煜鹏 摄

  “大家不要乱,按照板房门牌号把队排好,每一户按顺序签字领取物资。”官亭镇粮站安置点,点长马显武正在维持物资领取现场秩序。

  马显武所在的粮站安置点和别的安置点有所不同,这里居住的大多是街道个体户,人员结构相对复杂,没有村级组织,集中安置后,大事小情都要靠点长统筹安排,大到板房分配、物资领取,小到环境卫生、家长里短,都要马显武亲力亲为。

  “刚来的时候,这里什么都没有,既然党组织让我来当点长,再难也要把工作做好。”在一间空荡荡的板房里,马显武搬来了自己的电脑和一张折叠床,这里就是他的办公室兼宿舍。他并不孤独,工作得到了镇党委和热心群众的大力支持。

  很快,131户515人有序搬进板房;很快,第一批调拨物资精准发放到群众手中;很快,用水、用电、取暖、医疗、上厕所的问题得到妥善解决……特别是随着党群工作室的建立,大家感到有了“主心骨”。

  村民还自发成立了卫生清洁队,不光顾好自己的小家,还齐心协力维护好这个“大家庭”。看着一天天变了模样的安置点,马显武心潮澎湃:“我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心语新愿】

  作为安置点的点长,既要做好党和群众的连心桥,也要做好受灾群众的贴心人,传递好党的声音,解决好群众的困难和问题。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希望受灾群众自力更生,互帮互助,共同努力,在新的一年,能够住上新房子,过上新生活。

作者 王煜鹏
编辑:何继红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