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时评 党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创 视频 省委文件 新闻 政务 旅游 生态 体育 专题 图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藏文网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图说青海
【2023,我们这样走过】青海:千方百计稳住最大的民生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陈 晨
发布时间:2024-01-02 08:58:03
编辑:易 娜
青海紧盯用工单位和农民工、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两端”需求,密集举办专项招聘活动。陈晨 摄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2023年12月7日,三辆“就业大巴直通车”开进位于西宁市南川工业园区的天合光能科技有限公司,来自我省高校的上百名毕业生实地参访企业,完成了一次就业“初体验”。

  “学生所学的专业基本符合我们的用工需求,与我们的岗位匹配度很高。”在现场参访过程中,天合光能科技有限公司人事主管李全图表示,与学生们面对面交流,不仅为企业节省招工成本,简化流程环节,也提高了招工效率。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就业大巴直通车”只是我省推进就业服务保障,促进高质量就业工作的一个缩影。

  2023年,青海持续释放稳就业政策,构建多元化就业服务供给体系,推动就业服务资源向乡镇、农村延伸,多举措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让高质量就业工作在高原大地见行见效。截至11月底,全省城镇新增就业6.57万人,超出2022年全年总量6个百分点。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109.6万人次,离校未就业应届高校毕业生登记就业率达89.9%,就业指标均已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聚焦重点群体

  优化调整就业措施

  重点群体稳,则就业大局稳。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是稳就业保就业的重中之重。青海优化调整就业措施,研究出台就业提质增效行动“20条”、优化调整细化实化稳就业政策措施“20条”、推动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若干措施“10条”等政策文件,形成政策“组合拳”。

  2023年,我省进一步提高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劳务经纪人等奖励补贴政策标准,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激发农牧民外出就业的积极性。推动就业服务资源向乡镇、农村延伸,着力解决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稳得住”的问题。精简优化脱贫劳动力跨省就业一次性交通费补助等申报流程,提高政策落地率和补助享受率。当年累计为1.63万名脱贫人口和监测帮扶对象发放补助1634万元,较2022年全年分别增加1.4万人和1400余万元,政策享受人数显著增加。

  针对不同群体的求职需求,青海积极组织开展“春风行动暨就业援助月”“民营企业服务月”“金秋招聘月”等专项活动,密集举办“12+N”专项招聘活动,实施就业服务质量提升工程,创新开展“夜市招聘+直播带岗”模式,构建多元化就业服务供给体系,打造“家门口”就业服务站。依托“青海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和抖音、微信等平台,常态化开展线上求职招聘,构建覆盖劳动者求职就业全过程、横向纵向互联互通的一体化、数字化信息平台,半数以上求职群众通过线上渠道求职就业。

  强化品牌效应

  深化就业带动能力

  “‘藏毯艺匠’是圣源地毯集团有限公司利用自身优势并结合青海当地加牙藏毯的非遗传承创建具有地域特色的劳务品牌,我们将充分发挥品牌效应,朝着‘帮助千万人解决就业’的目标,多形式开展就业服务活动,有效吸纳劳动力就业。此外,经过技能培训后,他们也更容易就业。”在青海省第五批省级劳务品牌评选活动中,“藏毯艺匠”通过宣介有效扩大了品牌知名度。

  优质劳务品牌是凝聚就业的“金名片”,群众依托劳务品牌外出就业相对更加稳定、收入更高。青海切实加强劳务品牌建设,推动劳务品牌提质升级,形成了“青海拉面”“青绣”“互助家政”等一大批具有地域特色、产业特征、技能特点的劳务品牌,使得更多劳动者掌握一定专业技能,成为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助推器”。目前,全省35个省级劳务品牌年均带动农牧民就业46万人次以上。

  依托枸杞产业发展优势,海西持续打造“海西枸杞采摘”劳务品牌,提前调研部署,摸清枸杞采摘用工需要,全力服务保障枸杞采摘用工需求。2023年,枸杞采摘实现用工7.4万人次。其中,省内用工4.1万人次,占比全面提升。

  “劳务品牌建设一头关联就业市场,一头关乎民生福祉。为更好实现促就业与惠民生的‘双向奔赴’,我们将在提质量、挖潜力上下功夫。一方面,要分类型发掘劳务品牌,特别是对有一定基础但技能特点不突出、分布较为零散的劳务产品进行引导,逐步形成劳务品牌。另一方面,要分领域培育劳务品牌,既面向民生需求,又聚焦新产业新业态,挖掘细分行业工种的用工需求,尽可能精准对接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相关负责人说。

  “靶向式”服务举措

  提升就业效能

  面对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用工需求旺盛的局面,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做好重点企业用工服务保障的决策部署,深入摸排和动态掌握企业用工需求,加强多部门协同联动,设立“人社服务专员”,落实“一企一策”措施,针对性做好服务保障工作。截至2023年11月底,累计为全省重点企业保障用工1.46万人次,有力促进了企业发展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

  同时,强化政府引领和市场主导模式,积极争取对口支援和东西部协作地区岗位资源支持,协调包机、火车包厢等开展“点对点”输送,依托兰西城市群和黄河流域九省区人力资源服务高质量发展合作平台,推动地理相邻、人员往来密切省份用工岗位、劳动力资源和信息发布渠道等互通共享。支持鼓励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劳务中介、劳务派遣公司参与提供就业服务,依托市场力量及时、准确、灵敏地传递企业用工和农牧民求职等信息,促进供需匹配更加精准高效。全省现有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275家,每年可为1.8万家企业和60万人次提供服务,年营业收入突破14亿元,规模和效能持续扩大。

  稳字当头,砥砺前行。青海将继续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着眼就业大局、稳定就业大势,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机会。

推荐阅读
全省机构改革工作推进会议召开
陈刚赴民和县督导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
青海乐都:以“暖心小事”凝聚驻村帮扶力量
以主题教育实效 推动产业“四地”中心城市建设
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登记告知书
省网信办征集"净网"系列专项行动整治重点的通告
西宁湟中300多亩草莓上市啦
2024年首日,玉树优质农畜产品齐聚西宁
24H热点
【众志成城 抗震救灾】饺子热气腾腾 日子蒸蒸日上
沐浴冬日暖阳 享受元旦假期
【众志成城 抗震救灾】爱有温度 心无距离——青海...
【众志成城 抗震救灾·党旗飘扬在抗震救灾一线】党...
探访西宁市民的智慧生活
【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整改进行时·青海在行动】河道...
【2023,我们这样走过】青海精准落实稳健货币政策 ...
【众志成城 抗震救灾】被爱心紧紧包围
【2023,我们这样走过】西宁: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
【2023,我们这样走过】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创...
热点图片
【众志成城 抗震救灾】饺子热气腾腾 日子蒸蒸日上
【众志成城 抗震救灾...
沐浴冬日暖阳 享受元旦假期
沐浴冬日暖阳 享受元...
【众志成城 抗震救灾】爱有温度 心无距离——青海民和安置点的5个暖镜头
【众志成城 抗震救灾...
【众志成城 抗震救灾·党旗飘扬在抗震救灾一线】党员是群众的“主心骨”
【众志成城 抗震救灾...
探访西宁市民的智慧生活
探访西宁市民的智慧生活
【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整改进行时·青海在行动】河道“大扫除” 疏浚保畅通
【中央生态环保督察·...
【2023,我们这样走过】青海精准落实稳健货币政策 推动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成效显著
【2023,我们这样走...
【众志成城 抗震救灾】被爱心紧紧包围
【众志成城 抗震救灾...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
 
img

【2023,我们这样走过】青海:千方百计稳住最大的民生

青海日报
2024-01-02 08:58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全文
img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img

【2023,我们这样走过】青海:千方百计稳住最大的民生

青海日报
2024-01-02 08:58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或发送给朋友、保存图片

【2023,我们这样走过】青海:千方百计稳住最大的民生

  • 2024-01-02 08:58:03
  • 来源:青海日报
青海紧盯用工单位和农民工、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两端”需求,密集举办专项招聘活动。陈晨 摄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2023年12月7日,三辆“就业大巴直通车”开进位于西宁市南川工业园区的天合光能科技有限公司,来自我省高校的上百名毕业生实地参访企业,完成了一次就业“初体验”。

  “学生所学的专业基本符合我们的用工需求,与我们的岗位匹配度很高。”在现场参访过程中,天合光能科技有限公司人事主管李全图表示,与学生们面对面交流,不仅为企业节省招工成本,简化流程环节,也提高了招工效率。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就业大巴直通车”只是我省推进就业服务保障,促进高质量就业工作的一个缩影。

  2023年,青海持续释放稳就业政策,构建多元化就业服务供给体系,推动就业服务资源向乡镇、农村延伸,多举措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让高质量就业工作在高原大地见行见效。截至11月底,全省城镇新增就业6.57万人,超出2022年全年总量6个百分点。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109.6万人次,离校未就业应届高校毕业生登记就业率达89.9%,就业指标均已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聚焦重点群体

  优化调整就业措施

  重点群体稳,则就业大局稳。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是稳就业保就业的重中之重。青海优化调整就业措施,研究出台就业提质增效行动“20条”、优化调整细化实化稳就业政策措施“20条”、推动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若干措施“10条”等政策文件,形成政策“组合拳”。

  2023年,我省进一步提高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劳务经纪人等奖励补贴政策标准,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激发农牧民外出就业的积极性。推动就业服务资源向乡镇、农村延伸,着力解决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稳得住”的问题。精简优化脱贫劳动力跨省就业一次性交通费补助等申报流程,提高政策落地率和补助享受率。当年累计为1.63万名脱贫人口和监测帮扶对象发放补助1634万元,较2022年全年分别增加1.4万人和1400余万元,政策享受人数显著增加。

  针对不同群体的求职需求,青海积极组织开展“春风行动暨就业援助月”“民营企业服务月”“金秋招聘月”等专项活动,密集举办“12+N”专项招聘活动,实施就业服务质量提升工程,创新开展“夜市招聘+直播带岗”模式,构建多元化就业服务供给体系,打造“家门口”就业服务站。依托“青海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和抖音、微信等平台,常态化开展线上求职招聘,构建覆盖劳动者求职就业全过程、横向纵向互联互通的一体化、数字化信息平台,半数以上求职群众通过线上渠道求职就业。

  强化品牌效应

  深化就业带动能力

  “‘藏毯艺匠’是圣源地毯集团有限公司利用自身优势并结合青海当地加牙藏毯的非遗传承创建具有地域特色的劳务品牌,我们将充分发挥品牌效应,朝着‘帮助千万人解决就业’的目标,多形式开展就业服务活动,有效吸纳劳动力就业。此外,经过技能培训后,他们也更容易就业。”在青海省第五批省级劳务品牌评选活动中,“藏毯艺匠”通过宣介有效扩大了品牌知名度。

  优质劳务品牌是凝聚就业的“金名片”,群众依托劳务品牌外出就业相对更加稳定、收入更高。青海切实加强劳务品牌建设,推动劳务品牌提质升级,形成了“青海拉面”“青绣”“互助家政”等一大批具有地域特色、产业特征、技能特点的劳务品牌,使得更多劳动者掌握一定专业技能,成为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助推器”。目前,全省35个省级劳务品牌年均带动农牧民就业46万人次以上。

  依托枸杞产业发展优势,海西持续打造“海西枸杞采摘”劳务品牌,提前调研部署,摸清枸杞采摘用工需要,全力服务保障枸杞采摘用工需求。2023年,枸杞采摘实现用工7.4万人次。其中,省内用工4.1万人次,占比全面提升。

  “劳务品牌建设一头关联就业市场,一头关乎民生福祉。为更好实现促就业与惠民生的‘双向奔赴’,我们将在提质量、挖潜力上下功夫。一方面,要分类型发掘劳务品牌,特别是对有一定基础但技能特点不突出、分布较为零散的劳务产品进行引导,逐步形成劳务品牌。另一方面,要分领域培育劳务品牌,既面向民生需求,又聚焦新产业新业态,挖掘细分行业工种的用工需求,尽可能精准对接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相关负责人说。

  “靶向式”服务举措

  提升就业效能

  面对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用工需求旺盛的局面,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做好重点企业用工服务保障的决策部署,深入摸排和动态掌握企业用工需求,加强多部门协同联动,设立“人社服务专员”,落实“一企一策”措施,针对性做好服务保障工作。截至2023年11月底,累计为全省重点企业保障用工1.46万人次,有力促进了企业发展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

  同时,强化政府引领和市场主导模式,积极争取对口支援和东西部协作地区岗位资源支持,协调包机、火车包厢等开展“点对点”输送,依托兰西城市群和黄河流域九省区人力资源服务高质量发展合作平台,推动地理相邻、人员往来密切省份用工岗位、劳动力资源和信息发布渠道等互通共享。支持鼓励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劳务中介、劳务派遣公司参与提供就业服务,依托市场力量及时、准确、灵敏地传递企业用工和农牧民求职等信息,促进供需匹配更加精准高效。全省现有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275家,每年可为1.8万家企业和60万人次提供服务,年营业收入突破14亿元,规模和效能持续扩大。

  稳字当头,砥砺前行。青海将继续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着眼就业大局、稳定就业大势,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机会。

作者 陈 晨
编辑:易 娜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