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时评 党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创 视频 省委文件 新闻 政务 旅游 生态 体育 专题 图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藏文网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
【迎接全省两会】青海:铺展生态文明秀美长卷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宋明慧
发布时间:2024-01-14 07:25:40
编辑:包拓业
野牦牛。赵新录 摄

草原狼。杨玲 摄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于青海,生态是立省之本、发展之要,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要切实把三江源保护作为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承担好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

  全省上下始终心怀“国之大者”,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持续打造生态文明高地,涵盖生态、生产、生活维度空间,辐射生态保护、产业升级、经济发展等各领域,一幅生态文明秀美长卷在青藏高原正徐徐铺开。

  生态治理:厚植绿色底蕴

  “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切实保护好地球第三极生态。”

  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工作把脉定向、擘画蓝图,全省上下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倾注主要精力履行守护生态安全重任,确保了“国之大者”政治责任落实落地。

  始终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注重山水林田湖草沙冰全要素全链条,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在规划协同、资金协同、项目协同上突出系统性,实现了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成效的不断拓展。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碧波荡漾的青海湖愈加美丽,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清水源源不断输送至下游地区。无论身处何地,生态环境明显变化、持续向好,天蓝地绿水清成为最公平的公共产品,良好生态环境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是阻止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在我省生态安全格局中占据中重要位置。全面推进青海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现如今,青海湖流域生态功能不断恢复,生态环境持续向好,高原独有的“草—河—湖—鱼—鸟”共生生态链趋于平衡。

  在青海防沙治沙史上,沙珠玉、克土沙区等成为不凡注脚。青海以防沙治沙为主攻方向,持续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深入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重点沙区实现“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荒漠化和土地沙化呈现“双下降”良好态势,敢把荒漠变绿洲,绿意在青海大地上不断延伸。

  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每年春天,国土绿化行动如约而至,广袤的青海大地上迅速掀起植绿爱绿护绿的热潮,这也是青海提高政治自觉,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的政治责任,全民参与、大规模国土绿化,新绿面积扩大的同时,也印证着生态保护理念已深入人心。

  青海省林长制改革全面落地,建立了省、市、县、乡、村五级林长制组织体系,形成了长效机制。

  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今天的青海正在举全省之力、谋全省之智,持续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在时间的广度中以实干推动一项项工作高标准落实,建设美丽中国的青海步伐更加铿锵有力。

藏野驴。瓦须耿尼 摄
梦幻青海湖。李凌 摄

  生态利民:共享生态红利

  随着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启动,立足保护和发展实际,寻找人类发展与保护自然的平衡点,积极引导当地农牧民群众加入到国家公园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这里被生动诠释。

  当前,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处在高质量建设的关键阶段,随着国家公园面积扩大至19.07万平方公里,生态管护员岗位也随之实现了增加。从过去1.72万名到目前超过2万名,当曾经的牧民群众成为国家公园内重要的基层管护力量时,一名生态管护员连带起一个家庭甚至多个家庭一起参与国家公园建设,创新探索的“一户一岗”生态管护公益岗位发挥着“1+1>2”的效果。

  三江源国家公园积极探索的澜沧江源园区昂赛雪豹观察自然体验等特许经营项目,让当地牧民群众参与其中并从中受益,云塔就是其中之一,收入结构、生态理念、生活方式都有了明显的变化,牧民群众真正端上了“生态碗”,吃上了“生态饭”。

  积极探索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路径,目前全省共设置草原、森林、湿地生态保护公益岗位超过14万个,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引导当地群众参与共建,完善生态管护公益岗位政策,普及设置生态管护公益岗位,推进各类保护区内群众转产转业,共享生态红利。

  再到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在全国首创“村两委+”社区共建共享模式,自然教育成为品牌项目。生态补偿标准和体系初步确立,补偿机制基本建立,农牧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生态保护红利持续释放,生态文明意识和绿色发展理念不断增强深化,区域生态保护和建设的示范引领作用日益凸显。

  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两山”理念不断深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持续拓展。而今再反观,生态管护员每月领取固定的工资收入,广大群众参与生态保护并从中收益,特色经济林、生态旅游、种草繁育、中藏药材、林下种养等特色产业不断释放红利,生态保护既促进了发展,又推动了乡村振兴,生态保护、环境美好、群众增收、区域发展共生共赢。

  生态生金:打造“绿色提款机”

  生态是自然禀赋,也是经济财富,立足“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和“三个更加重要”战略地位,生态保护贯穿发展始末。今天的青海,正在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为现代化新青海铺展活力“绿脉”。

  从河湟谷地到柴达木盆地,立足生态优势,三大产业不断拓展绿色潜能,生态赋能推动绿色发展处处寻得见,产业结构调整、优势产业布局、生态产业崛起等,无不彰显着青海的比较优势和发展后劲。

  清洁能源产业是生态产业,也是优势产业,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光伏产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链条持续完善。

  在海南藏族自治州境内的塔拉滩上,蔚为壮观的光伏“蓝海”成为一道亮丽风景,一架架光伏电板鳞次栉比,把大自然的无限光能转化为源源绿电,不仅为企业效益和地方发展助力,更为青海打造清洁能源产业高地赋能,青海登榜世界最大装机容量的光伏发电园区和世界最大装机容量的水光互补发电站。

  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不仅带动起上下产业链条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也为其他产业的发展创造了优势和条件,大数据产业就是其中之一。同样是海南州,这里不仅是我省清洁能源“主产地”之一,坚固的产业基础,充沛的绿电资源,正在催生大数据产业不断壮大,在产业耦合中释放着效益最大值,全国首个以100%清洁能源运营的数据中心在海南州大数据产业园上线,清洁能源与大数据在差异化优势中互济互补。

  跨度到生态旅游产业,青海正在加快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从旅游产业发展看青海山水资源价值,“两山”理念被生动诠释,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不断拓展,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青海湖示范区正在创建。

  而在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东和乡麻吉村,油嘴湾生态文化景区凭借山水和草木资源,成为青海的旅游网红“打卡地”。麻吉村的任臣友“背靠”油嘴湾景区,利用自家的小院谋起了营生,把农家乐经营得有声有色,收入增加了、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态产业的发展也在带动乡村振兴的前进步伐。依托生态旅游增收致富,既是生态保护的参与者,也是生态红利的受益者,生态保护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拓展。

  只有干,才能把青海的比较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真正让机遇变成红利、变成资源、变成生产力。持续打造生态文明高地,高质量建设产业“四地”,生态友好、绿色发展的现代化新青海阔步而至。

推荐阅读
中共青海省委十四届五次全体会议召开
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召开
青海省体育系统“大充电”促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青海21个品种列入省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
"昆仑英才·高端创新创业人才"项目拟入选名单
青海青新网络传媒有限公司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公告
青海西宁:全面完成年度主要经济指标
青海西宁:78个服务站点温暖户外劳动者
24H热点
【迎接全省两会】青海:铺展生态文明秀美长卷
G310线尖共公路坎布拉隧道群全线贯通
全省首张!青海对违规校外培训开出罚单
青海多举措向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
农工党青海省第八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扩大)会议召开
【回眸2023】合作社让日子更有盼头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激发产业新活力 联农带农...
奋力推动青海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新成效—...
省政府党组会议和常务会议先后召开 吴晓军主持
【迎接全省两会】牢记嘱托,高地打造展现新作为
热点图片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河湟谷地唱响全域旅游“四季歌”——走进海东看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之三
【新时代 新征程 新...
【2023,我们这样走过】青海多措并举扎实开展湿地资源管护工作 玉树隆宝滩列入国际重要湿地 新增3处国家重要湿地
【2023,我们这样走...
近距离感受“龙凤呈祥”智能动车组列车
近距离感受“龙凤呈...
【回眸2023】修路建馆,脑山村里喜事多
【回眸2023】修路建...
“石榴籽”步行街 升腾浓浓烟火气
“石榴籽”步行街 升...
再现明清壁画的高光时刻——记归国返乡临摹补绘瞿昙寺壁画的刘觖
再现明清壁画的高光...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2023年1月至11月青海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9.6亿元
【新时代 新征程 新...
省城东区:冬日惠农暖民心 乡村振兴添活力
省城东区:冬日惠农...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
 
img

【迎接全省两会】青海:铺展生态文明秀美长卷

青海日报
2024-01-14 07:25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全文
img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img

【迎接全省两会】青海:铺展生态文明秀美长卷

青海日报
2024-01-14 07:25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或发送给朋友、保存图片

【迎接全省两会】青海:铺展生态文明秀美长卷

  • 2024-01-14 07:25:40
  • 来源:青海日报
野牦牛。赵新录 摄

草原狼。杨玲 摄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于青海,生态是立省之本、发展之要,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要切实把三江源保护作为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承担好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

  全省上下始终心怀“国之大者”,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持续打造生态文明高地,涵盖生态、生产、生活维度空间,辐射生态保护、产业升级、经济发展等各领域,一幅生态文明秀美长卷在青藏高原正徐徐铺开。

  生态治理:厚植绿色底蕴

  “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切实保护好地球第三极生态。”

  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工作把脉定向、擘画蓝图,全省上下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倾注主要精力履行守护生态安全重任,确保了“国之大者”政治责任落实落地。

  始终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注重山水林田湖草沙冰全要素全链条,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在规划协同、资金协同、项目协同上突出系统性,实现了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成效的不断拓展。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碧波荡漾的青海湖愈加美丽,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清水源源不断输送至下游地区。无论身处何地,生态环境明显变化、持续向好,天蓝地绿水清成为最公平的公共产品,良好生态环境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是阻止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在我省生态安全格局中占据中重要位置。全面推进青海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现如今,青海湖流域生态功能不断恢复,生态环境持续向好,高原独有的“草—河—湖—鱼—鸟”共生生态链趋于平衡。

  在青海防沙治沙史上,沙珠玉、克土沙区等成为不凡注脚。青海以防沙治沙为主攻方向,持续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深入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重点沙区实现“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荒漠化和土地沙化呈现“双下降”良好态势,敢把荒漠变绿洲,绿意在青海大地上不断延伸。

  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每年春天,国土绿化行动如约而至,广袤的青海大地上迅速掀起植绿爱绿护绿的热潮,这也是青海提高政治自觉,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的政治责任,全民参与、大规模国土绿化,新绿面积扩大的同时,也印证着生态保护理念已深入人心。

  青海省林长制改革全面落地,建立了省、市、县、乡、村五级林长制组织体系,形成了长效机制。

  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今天的青海正在举全省之力、谋全省之智,持续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在时间的广度中以实干推动一项项工作高标准落实,建设美丽中国的青海步伐更加铿锵有力。

藏野驴。瓦须耿尼 摄
梦幻青海湖。李凌 摄

  生态利民:共享生态红利

  随着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启动,立足保护和发展实际,寻找人类发展与保护自然的平衡点,积极引导当地农牧民群众加入到国家公园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这里被生动诠释。

  当前,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处在高质量建设的关键阶段,随着国家公园面积扩大至19.07万平方公里,生态管护员岗位也随之实现了增加。从过去1.72万名到目前超过2万名,当曾经的牧民群众成为国家公园内重要的基层管护力量时,一名生态管护员连带起一个家庭甚至多个家庭一起参与国家公园建设,创新探索的“一户一岗”生态管护公益岗位发挥着“1+1>2”的效果。

  三江源国家公园积极探索的澜沧江源园区昂赛雪豹观察自然体验等特许经营项目,让当地牧民群众参与其中并从中受益,云塔就是其中之一,收入结构、生态理念、生活方式都有了明显的变化,牧民群众真正端上了“生态碗”,吃上了“生态饭”。

  积极探索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路径,目前全省共设置草原、森林、湿地生态保护公益岗位超过14万个,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引导当地群众参与共建,完善生态管护公益岗位政策,普及设置生态管护公益岗位,推进各类保护区内群众转产转业,共享生态红利。

  再到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在全国首创“村两委+”社区共建共享模式,自然教育成为品牌项目。生态补偿标准和体系初步确立,补偿机制基本建立,农牧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生态保护红利持续释放,生态文明意识和绿色发展理念不断增强深化,区域生态保护和建设的示范引领作用日益凸显。

  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两山”理念不断深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持续拓展。而今再反观,生态管护员每月领取固定的工资收入,广大群众参与生态保护并从中收益,特色经济林、生态旅游、种草繁育、中藏药材、林下种养等特色产业不断释放红利,生态保护既促进了发展,又推动了乡村振兴,生态保护、环境美好、群众增收、区域发展共生共赢。

  生态生金:打造“绿色提款机”

  生态是自然禀赋,也是经济财富,立足“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和“三个更加重要”战略地位,生态保护贯穿发展始末。今天的青海,正在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为现代化新青海铺展活力“绿脉”。

  从河湟谷地到柴达木盆地,立足生态优势,三大产业不断拓展绿色潜能,生态赋能推动绿色发展处处寻得见,产业结构调整、优势产业布局、生态产业崛起等,无不彰显着青海的比较优势和发展后劲。

  清洁能源产业是生态产业,也是优势产业,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光伏产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链条持续完善。

  在海南藏族自治州境内的塔拉滩上,蔚为壮观的光伏“蓝海”成为一道亮丽风景,一架架光伏电板鳞次栉比,把大自然的无限光能转化为源源绿电,不仅为企业效益和地方发展助力,更为青海打造清洁能源产业高地赋能,青海登榜世界最大装机容量的光伏发电园区和世界最大装机容量的水光互补发电站。

  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不仅带动起上下产业链条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也为其他产业的发展创造了优势和条件,大数据产业就是其中之一。同样是海南州,这里不仅是我省清洁能源“主产地”之一,坚固的产业基础,充沛的绿电资源,正在催生大数据产业不断壮大,在产业耦合中释放着效益最大值,全国首个以100%清洁能源运营的数据中心在海南州大数据产业园上线,清洁能源与大数据在差异化优势中互济互补。

  跨度到生态旅游产业,青海正在加快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从旅游产业发展看青海山水资源价值,“两山”理念被生动诠释,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不断拓展,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青海湖示范区正在创建。

  而在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东和乡麻吉村,油嘴湾生态文化景区凭借山水和草木资源,成为青海的旅游网红“打卡地”。麻吉村的任臣友“背靠”油嘴湾景区,利用自家的小院谋起了营生,把农家乐经营得有声有色,收入增加了、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态产业的发展也在带动乡村振兴的前进步伐。依托生态旅游增收致富,既是生态保护的参与者,也是生态红利的受益者,生态保护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拓展。

  只有干,才能把青海的比较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真正让机遇变成红利、变成资源、变成生产力。持续打造生态文明高地,高质量建设产业“四地”,生态友好、绿色发展的现代化新青海阔步而至。

作者 宋明慧
编辑:包拓业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