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6月3日,走进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长江源村,干净整洁的村道两侧绿树葱郁,白色的太阳能路灯,鲜艳的五星红旗格外醒目,村子中央宽阔的广场上,小孩玩耍嬉闹,老人健身聊天,欢声笑语不断,一派祥和安乐、幸福宜居的乡村景象。
来到村民扎西才仁家的藏式民居,环院绕宅的绿化树生机盎然,打扫得干干净净的房间里,藏式家具古色古香,液晶电视、冰箱、抽油烟机、洗衣机等家电一应俱全。扎西才仁的妻子尼桑在厨房燃气灶上正熬煮着一锅奶茶,飘出浓浓的香气。
“现在,草场的草长得很好,水也很清,一路还能见到很多野生动物,我们的草原真的变得越来越美了!”现年34岁的扎西才仁是长江源村的一名草原生态管护员,巡护点是沱沱河附近的拉智村草场,他高兴地向我们描述着巡山路上的所见所感。
一旁的妻子尼桑翻出手机里巡山时拍摄的照片,用不太流利的普通话向我们介绍草原上的情况。作为长江源村的一名湿地生态管护员,她和丈夫经常结伴上山,巡护着沱沱河周边的湿地、河流。
“生态管护员在保护家园的同时,也享受着国家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资金和各项优惠政策,吃穿住行都不愁。”扎西才仁说。
扎西才仁和尼桑的家原来在长江源头沱沱河畔的山上,2004年开始,他们陆续搬迁到400公里以外的格尔木市南郊的长江源村,入住了政府为他们盖好的房屋。从山上到山下,从游牧到定居,扎西才仁和尼桑亲身经历了搬迁前后的生活巨变。
“我们那时候年纪还小,山上海拔很高,生活艰苦,上学、看病都不方便。现在啥都好了,做饭有天然气,孩子们在家门口上学,镇卫生院设施齐备,看病也很方便,日子真是越过越幸福。”对比着从山上搬到山下的生活,扎西才仁一脸的满足。
尼桑告诉记者,现如今,她和丈夫不仅认真巡护山上的草场,还积极维护山下的居住环境。每次参加镇上开展的环境卫生整治,夫妻俩铆足了劲儿,和大家一起把村子打扫得干干净净。与此同时,尼桑还经常向儿子尕玛才仁讲维护生态环境的故事,她觉得,给孩子讲这些故事,一方面是要告诉他保护家园环境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是要教育孩子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夏天到了,草长起来了,我们巡护的次数就增多了。过些天,我打算住在沱沱河那边,每天到草场上转一圈。”扎西才仁说,想做好草原生态管护员的工作,就得深入长江源沱沱河腹地,监管好草原生态和环境卫生,每次进山巡护,虽然辛苦,但一想到现在的幸福生活,他就觉得特别有干劲。
“过几天,我和你一起去!”尼桑为丈夫倒上一碗热乎乎的奶茶,表示支持。
同样作为草原生态管护员,村民才仁三周提起现在的生活感恩地说:“我7岁左右就随家人从山上搬到山下生活,小时候在村里的长江源民族学校念书,长大了在家门口就业挣钱,别提有多幸运了!”
才仁三周介绍说,今年3月份起,自己在做好生态管护员工作的同时,在村里的“长江牧歌”野奢帐篷营地做兼职服务员,每个月还有3500元的工资收入。据他透露,随着夏天来临,村里的游客越来越多,营地的生意越来越好,他的工资还有可能增加。
“工作就在家门口,挣钱顾家两不误,日子真是一年比一年好!”才仁三周喜不自禁,他期望着儿子白玛尕桑长大后,也会像自己一样,在家门口上学、工作,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这两年,长江源村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打造高原特色藏式风情旅游村落,村集体经济收入蒸蒸日上,乡亲们的腰包越来越鼓。”长江源村驻村第一书记梁亮说,去年长江源村集体经济收益首次突破10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67万元,大家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劲头越来越足。
漫步长江源村,处处透露着活力与生机,这个向阳而生崛起在青海大地的生态移民新村,正行驶在乡村振兴的“快车道”上,满怀信心奔向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