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沿109国道向西行驶,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的西南角,一座颇具现代气息的综合展馆——都兰县博物馆映入眼帘。建筑整体呈“H”形设计,A、B两馆分别坐落于两侧,形似古老的城阙,屋顶覆盖着绿瓦,仿佛在向来往的路人低语这片土地所承载的深厚历史与文化底蕴。
都兰热水墓葬群。都兰县文物保护研究中心供图
都兰县博物馆总布展面积744.7平方米,其中的A馆以都兰县历史文化资源和历史沿革为主调,通过展板和沙盘介绍都兰县主要古墓群、遗址、矿物资源、历史文化,以及展出石器、陶器、金银器、丝绸等历史文物;B馆则展出木质品、皮质品、生产生活用品等都兰德都蒙古实物。
当前,正值博物馆闭馆布展,走进馆内,施工人员正为即将开幕的“丝路上的都兰”展览做收尾工作。“博物馆常设精品文物展,以都兰出土的金银器、丝绸、漆器、青铜器为主,免费向公众开放。”都兰县文物保护研究中心主任乔秀玲介绍说:“此次展览以‘丝路上的都兰’为主题,将为游客带来全新的观感和体验。”
都兰县博物馆馆藏的“玛瑙十二曲长杯”。都兰县文物保护研究中心供图
都兰县位于青海省中部,地处柴达木盆地东南缘,历史上曾是吐谷浑古王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古丝绸之路重镇。“通过‘丝路上的都兰’展览,我们期望让更多人感受到都兰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魅力。同时,我们也将不断探索创新,努力为公众呈现更多精彩纷呈的展览。”乔秀玲说。
“这件玛瑙十二曲长杯出土于青海省海西州都兰县热水墓群‘2018血渭一号墓’,用整块酱黄大玛瑙制成,杯形呈长椭圆形,壁厚重,有十二个横向的曲瓣,透光性好,触手光滑,通体呈玻璃光泽,还有片状结晶和细裂纹……”
都兰县博物馆馆藏文物——青瓷莲花尊。记者 苏烽 摄
走进三楼的文物展示区,蓝底白字的解说牌告诉我们每件文物的“前世今生”。环顾四周,石器、陶器、木器、金银器以及丝绸等各类文物琳琅满目,聚光灯下散发着璀璨夺目的光芒。
玛瑙十二曲长杯、青瓷莲花尊、鎏金凤鸟……目前,都兰县博物馆里陈列着312件(套)珍贵的馆藏文物,这些珍贵的文物不仅是都兰县历史的璀璨瑰宝,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文物不言、自有春秋,它们静静地诉说着过往的辉煌,让参观的人能够穿越时空,感受古代文明的魅力。
这背后,是都兰县深耕常态化文物保护工作,让更多人领略到其独特历史文化价值的竭尽全力。
都兰县,因其厚重的文物资源和独特的古墓群而声名远扬,境内共计大小古墓葬及古文化遗址5300余处,不可移动文物82处。其中,尤以距离县城约三十公里的热水古墓群最为瞩目。
热水古墓群,俗称“九层妖塔”,属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大型墓葬群,是青海境内面积最大、保存封土最多的一处墓地,共有封土墓299座,其中经考古确认的墓葬共有232座。
踏上前往热水古墓群的路途,沿途的哇沿水库旁,“您已进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区”的警示标语赫然入目,明确地提醒着每一位过客。
随着车辆缓缓驶近,一座座古老而神秘的封土堆接连浮现。其中,最大的墓葬坐落在一座自然山丘之上,墓冢背靠热水大山,俯视察汗乌苏河,高出地面30多米,远望犹如城阙一般雄伟壮观。
在血渭QM1号墓旁的连排屋子里,三名文物保护员日夜轮班坚守着。“我们会定点巡查30公里左右,把墓葬周边情况进行报备。”每次巡查,费生平会骑着摩托车,穿梭在荒凉的古墓之间,沿着崎岖的山路前行,仔细排查可疑人员和墓葬状态。
“我们都明白保护好文物遗址的重要性,并为能从事这项工作而感到骄傲。”费生平说,自己和同事每周1到2次固定巡查四个点,包括血渭村及其后山和察汗乌苏河对岸,守护周边300多座墓葬的安全。
和费生平一样,2015年10月参加工作的文物干事才春光,每月也至少会巡查一次热水古墓群。“我们肩负着守护这片土地上珍贵文物的重任,只有保护好了,才能给后人留下更多更有价值的文化遗产。”才春光说,现在越来越多的农牧民群众也加入到了文物保护的队伍中。
近年来,都兰县不断强化县域文物保护管理制度,聘用常态化文保员23名,另将辖区的文保员、草管员、林管员等纳入群众文保员队伍,形成常态化、无死角巡查巡护,持续提升文物保护管理水平,有效推动文物保护工作。2024年截至目前,共组织文保员巡山巡查613余次,反馈巡查图片4593余张。
“随着时代变迁,我们不断创新文物保护的理念和方法,以适应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需求,文物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乔秀玲表示。
热水墓群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东方金字塔游客服务中心配套设施建设、“丝路上的都兰”展览……如今的都兰,已成为一处备受瞩目的文化旅游胜地,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而这背后,离不开那些默默奉献于文物保护事业的人们,他们用汗水和智慧,守护着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让历史的记忆得以延续,文化的魅力得以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