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发栋(左二)在村里入户。通讯员 祁进虎 供图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7月23日,天刚刚亮,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就把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三角城镇海峰村驻村第一书记杨发栋吵醒。
进入防汛期,海晏上下忙碌在“七下八上”的汛期防汛工作中。22日晚从防汛点回来,已经到凌晨,刚睡了没几个小时天就亮了。睡意朦胧的杨发栋接过电话,电话那头是海峰村党支部书记顾晓林。
“老杨,今天县上派人下来要对芦花鸡项目前期准备情况进行调研,你赶紧起床,我俩准备一下。”杨发栋用沙哑的声音回复了声好,昨晚淋雨让他的感冒又加重了。
挂断电话,看一眼时间,是早上7点12分。起床洗漱,走出宿舍,又是一个阴雨天,党群服务中心那面国旗在细雨中飘动着。望着国旗杨发栋也不经意回想起,从省委政法委派驻到海峰村当驻村第一书记已经一年了。
一阵汽笛将老杨拉回现实。顾书记火急火燎地下车跑过来。“晚上冷不冷?要不要再给你拿床被子,进入汛期以来,你一直吃住在村,真是辛苦你了……”说着话的二人向办公室走去。
8时40分,政府相关部门人员走进海峰村大院,杨发栋两人热情地上前迎接。“我们做了充分的调研,也收集了一些村情民意,这个项目建成后每年能为村集体经济增收45万元,比起去年50万元的村集体经济,我们将得到质的提升……”在杨发栋的初步介绍下,大家一同前往项目建设地实地查看。
10时25分,调研组一行人离去。杨发栋回办公室拿起那本被自己翻得破烂的脱贫户台账,带着两名工作队员驾车往脱贫户李永德家走去,完成这户走访,满满3轮次的全覆盖入户排查就结束了。入户时,杨发栋又给大家讲起了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时的重要讲话精神。
“杨书记,去年你为我们31户脱贫户,争取了一万三千多元的生活用品和日常药品,一直没跟你说声谢谢!”杨发栋临走前,李永德紧握他的手,不住地说着感谢的话。
从李永德家出来,已经是中午12时。“2023年,老杨协助村里制定的村规民约,被评为全省优秀村规民约,今天县上的融媒体中心要对此事进行专访,估计已经到村里了。”杨发栋将车调转又往村委驶去,驻村一年这辆车跑了近4万公里。
采访完毕已经是14时多,杨发栋才发觉自己连早饭都没吃。简单吃过一口饭,他和顾书记组织村“两委”成员和驻村工作队员,对今年村社“十有”工程项目落实情况碰了个头,商议村史馆建设还缺资金,还要想办法再争取些资金。
会还没结束,一个电话又打了进来。
“知道了,我和顾书记再商量一下。”村委会一直没通自来水,今年,杨发栋申请派出单位解决,施工方直接给老杨打来了电话,询问何时开工。
“老杨,今年在你的协调下,派出单位给的那30万元综治维稳专项经费,咱们今天也商量一下具体使用情况。”会议结束已经是17时。老杨回到宿舍,终于有了片刻的休息。拿出一袋感冒灵颗粒服下,又整理起昨天镇上农村厕所革命调度会的会议纪要。
窗外阴雨连连,老杨整理完会议纪要,心想着这项工作还要怎么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