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时评 党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创 视频 省委文件 新闻 政务 旅游 生态 体育 专题 图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藏文网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图说青海
以花为媒 贵德梨搭上产业化快车
作者:张卫平 马璞馨
发布时间:2025-05-08 08:46:56
编辑:易 娜

  青海新闻网·江源新闻客户端讯       

  (一)

  高原4月,春天的脚步开始从绿意先染的冬麦和枝头刚发的芽苞看出端倪。4月中旬,贵德这个依偎在黄河臂弯里的小县城,似乎只在一夜之间,就被雪堆玉砌的梨花装点,花香肆意飘散在县城的每个角落。

  “与其他地区的梨花相比,贵德梨花的盛大和壮观是集于一身的,集于那一株株几百年树龄的沧桑里,记录着这片大地数百年来的历史、变迁和故事,是贵德人的乡土记忆。”贵德本土作家、贵德公路超限检测站副站长贾国龙在书写家乡的一篇散文中这样写道。

  贵德县地处黄河谷地,气候温润,昼夜温差大,形成独特的小气候。贵德人喜欢种树,尤其喜欢在房前屋后种植果树,因梨树树型高大美观,既有经济价值,又可遮阳,成为首选树种。在贵德县河西镇、河阴镇、河东乡3个乡镇,几乎家家都有梨树。梨树在贵德,至少已经有三四百年的种植历史,品种主要以长把梨与软儿梨为主。有老果农说,贵德县还有500年至700年的老梨树。据统计,贵德梨树总种植面积万亩以上。

  贵德长把梨属白梨系统,也有人把它归入新疆梨系统,又名甜梨或长柄梨,果肉白嫩,质酥软脆,汁多味芳,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成熟,可贮藏到次年三四月份。经贮藏后的长把梨果肉糖化,溶融变软,胜似蜜糖,有的梨果贮藏后变为糖心,其味更佳。

经冷冻储藏后的软儿梨成为当地特色。马璞馨 摄

  (二)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梨和其他果品是贵德果农们一笔不小的家庭收入。今年48岁的贾国龙小时候就有几次跟着父亲或舅舅,赶着毛驴车去其他村镇卖梨或以梨换粮的经历。当年,贵德果农用毛驴车把梨卖到西宁、贵南、兴海、同德这些很少产梨的地区,换回现金和生活物资,也通过口口相传,为它带来品牌效应,让贵德因梨而“贵”。随着社会发展,长把梨、软儿梨为果农增收的作用越来越不明显,销量逐年下降。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对地产杂果的疏忽,栽培管理一直跟不上,造成多种杂果树种退化、老化,产量品质不断下降。

  “2005年开始,研究团队对地方杂果资源在贵德县的分布情况展开调查,初步掌握贵德县地方梨树资源为4.8万棵,是我省梨树资源量分布最大的县,同时有树龄七八百年的老梨树。这些地方梨品种包括长把梨、软儿梨、冬果梨、搅团梨、黄皮酥梅梨等。”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顾文毅副研究员说,贵德县果树种植基本以庭前屋后分散种植为主,难以形成规模,栽培方式仍采用较为原始的乔化栽培,传统落后的经营模式和栽培技术手段,加之粗放的管理,使得树体高大,各项农艺措施难以实施,最终树体老化,品质和产量明显下降,导致出售困难,极大地挫败了果农种植的积极性和热情。而原有的地方良种似乎已不再是优势,制约了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

  事物从诞生到消退,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随着对梨树情有独钟的老人陆续老去或离世,以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外出求学务工,少有人问津的贵德梨也越来越像“鸡肋”。果熟季节,除少量果农还在路边摆摊销售,赚取微薄收入以外,大批梨树因无人打理,果实只能随风飘落或挂在枝头变成梨干,有些果农则会用落果投喂家禽家畜。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果品市场的更加多元丰富,成为压垮贵德梨的“最后一根稻草”。如果不到原产地,流通市场难觅其踪,这一切,让曾经名噪一时的“贵德梨”跌落“神坛”。

  面对如此大面积的退化果林,如何让科技赋能产业,贵德县的脚步从未停歇。从2005年开始,通过青海省科技厅的项目支持,青海省农林科学院相关技术人员前往贵德,对已有果树资源展开调查,同时为果农提供标准化栽培技术服务和指导。此后,一批批林果专家科技攻关,采取高接换优、复壮栽培等一系列手段改善老品种,为果树改良复壮。

每年国庆节前后,贵德长把梨和软儿梨迎来成熟期(资料图)。杨菁 摄

  (三)

  时代车轮滚滚,以碾压之势快速淘汰着旧事物,拥抱新生活。

  1998年,贵德县首届梨花艺术节开幕。于梨而言,这一标志性事件,是一个时代的落幕,也是另一段征程的开启。

  贾国龙的父辈以及和他一样的一代一代老果农可能无法想象,一只梨,原来还可以这么玩。从20多年前开始,一系列旅游业提档升级问题,被提上每一届贵德县委县政府的工作日程,成为由政府层面牵头推动的头等大事。

  今年4月12日,2025海南·贵德第十九届黄河文化旅游季启幕,以花为媒、以水为介,经过20多年打造,黄河文化旅游季不仅成为贵德规格最高、规模最大、最具特色、全民参与的盛会,更是展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多元平台和贵德文旅的主打品牌。从首届梨花艺术节开始,20多年间,贵德县持续举办和打造的旅游节随着外延扩展,名称也有变化,但它的发端就是梨花,时间一般也选定在梨花初放的日子。

  一条条道路宽阔笔直,一座座星级宾馆拔地而起,一个个饭馆和酒肆夜晚透射出明亮的光……随着黄河文化旅游季的举办,贵德县创建4A级景区两个、3A级景区两个、丙级民宿3家、星级乡村文化和旅游接待点76家、乡村旅游重点村16个。贵德县还举办了青海·贵德青、甘、川“舞动黄河”——国家级非遗则柔邀请赛、“春到高原”花儿演唱会、电音节、旅行社推介踩线、青海省全民欢乐彩色跑等文体旅活动,旅游从业人员达4300人,一次性可满足9000余人住宿,4万余人就餐,一条不断完整的旅游产业链条逐步清晰……

  这些年,贵德县主动融入青甘大环线、环青海湖等精品旅游路线,串联国家地质公园、拉脊山等景区景点,打造了“春和景明——赏梨花堆雪之旅”“贵德春行·梨花堆雪”“青海·贵德——赏秋景 黄河文化体验之旅”“古韵贵德之旅”等多条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路线的旅游线路,同时打造以清清黄河为核心的生态旅游资源,建设了东山片区、江拉林场、黄河湿地林地等森林生态游景点以及巴卡台、都秀、拉德等草原观光体验游景点和“农春河畔·梨花谷”。  

贵德县梨苑林卡里的许多百年老树,成为游客赏花打卡地。马璞馨 摄 

  (四)

  从一家到上百家,随着贵德县生态旅游业的崛起,大大小小的农家乐也如雨后春笋,成为大批游客赏花品梨和吃农家饭的必选项。

  白喜军算是贵德梨花火了之后,第一批从甘肃老家到贵德开农家乐的外地创业者,他先是为一家单位在贵德开设的农家院做菜,主打“青海老八盘”和川菜、粤菜。2010年,看准商机的白喜军自己投资开办第一家农家院——田园春,“那些年,到了旅游季,天天客满,一座难求。”5年后,白喜军扩大规模,投资上百万元,建起一座“小白农庄”,高光时刻,农庄仅员工就达72人,在贵德县小有名气。小有名气的,还有白喜军带领团队研发的贵德“梨宴”。有一次,忙碌一天的白喜军和员工把梨、玉米、土豆等当地各种农特产品混煮一锅,吃着简单的员工餐,这是当地民间常有的一种吃法。恰有朋友来访,问他在吃什么,白喜军随口回答:“梨宴!”没想到几天后就有人来到农庄,要点梨宴。这句玩笑,再一次让白喜军脑洞大开:“对啊!贵德是瓜果之乡,为什么不研制一套梨宴呢?”外出学习、请教专家,这些年,白喜军带领团队开发梨宴、完善菜品,拔丝梨、烤梨、梨香蜜炼、梨香排骨,几年时间里,梨宴家族已经有300多个成员,梨宴也成为贵德美食的特色品牌。

  总有一些人,把握时机,追逐梦想,踏浪而行,来自西宁市的丁智军也是其中一员。

  4月24日,在贵德县文化旅游产品创业园区的青海黄河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一款名叫“软儿梨”的饮料正在加紧生产。生产负责人孔顺忠不断接听电话,这款饮料多年前已经推广到省内各大商超和餐馆,供不应求。2013年,丁智军看好贵德旅游业,先后投资5900万元,规模化建厂,利用本地原料优势生产梨系列、沙棘等饮料,年产“软儿梨”饮料1000吨。到梨成熟季节,冷库可以大量存储原材料,保证一年四季生产不断线。最近,这家公司一条梨罐头生产线正在安装,计划今年投产。

  没有文化的旅游,就没有强劲的生命力。有着数百年历史的贵德梨,正以一种新的文化形态,深度介入人们的生活,并焕发出耀眼光芒。如今,贵德长把梨、贵德软儿梨已经获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为保护地方特有品种、做强贵德梨产业注入一支“强心剂”。

千树万树梨花开。童世钰 摄

  (五)

  又是一年旅游季,贵德梨花再次盛装出镜,迎送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

  发展从来不会一帆风顺、一蹴而就,而总是在不断出现矛盾、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螺旋式上升。贵德同样在应对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

  旅游季节性明显的瓶颈是青海旅游业的共性。贵德旅游旺季主要集中在春季梨花盛开以及夏季气候宜人之时,每年4月游客众多,但其他季节游客数量大幅减少,淡旺季落差大;景区景点多以观光游为主,缺乏深度体验和参与性强的特色文化项目,难以满足游客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部分景区基础设施滞后,旅游通达能力弱;旅游住宿、餐饮等服务质量和水平参差不齐,存在乡村旅游接待点基础设施简陋、服务质量差的情况,难以满足中高端游客的需求。这些短板,都影响着游客的出行体验,也是贵德县要致力解决的问题。

  但人们也从中看到,以梨为始,以梨为名,从梨园到黄河,从好吃到好玩,一场浩大的以生态旅游为标签的变革和实践,正在清清黄河岸边展现出蓬勃朝气和顽强生命力。

  (来源:西海都市报)       

推荐阅读
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吴晓军主持
吴晓军罗东川会见我省全国劳动模范
`2025“第一缕阳光”全球同拍中国年在青海启动
青海省30名药品安全社会监督员受聘上岗
全省新闻系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人员的公示
2025年青海省全民阅读优秀项目公示
青海尖扎:民俗生态激活文旅动能
青海湟源:“五一”假期文旅“热力值”拉满
24H热点
【镜观】“幸福食堂”吃出“幸福滋味”
【文化中国行】穿越时光年轮 勾勒文明图鉴
【中国梦·劳动美——凝心铸魂跟党走 团结奋斗新征...
让学生身上有汗 眼里有光 脚下有力
“五一”假期期间 青海机场公司旅客运输量创历史新高
青海五一文旅市场实现“双增长”接待游客344.37万...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激活内...
第二届“青超联赛”球队在多巴基地集结
支教接力在高原种下希望的种子
“阿嫂们又来参加非遗技艺学习啦”
热点图片
【镜观】“幸福食堂”吃出“幸福滋味”
【镜观】“幸福食堂...
【文化中国行】穿越时光年轮 勾勒文明图鉴
【文化中国行】穿越...
【中国梦·劳动美——凝心铸魂跟党走 团结奋斗新征程】砾土上的齿轮与星子——记中国石油青海油田井下作业公司技能专家、首席技师吴正银
【中国梦·劳动美——...
让学生身上有汗 眼里有光 脚下有力
让学生身上有汗 眼里...
“五一”假期期间 青海机场公司旅客运输量创历史新高
“五一”假期期间 青...
青海五一文旅市场实现“双增长”接待游客344.37万人次 旅游总收入14.6亿元
青海五一文旅市场实...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激活内生动力 锻造新质生产力高原样本——推动青海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政”能量(四)
【新时代 新征程 新...
第二届“青超联赛”球队在多巴基地集结
第二届“青超联赛”...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
 
img

以花为媒 贵德梨搭上产业化快车

西海都市报
2025-05-08 08:46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全文
img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img

以花为媒 贵德梨搭上产业化快车

西海都市报
2025-05-08 08:46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或发送给朋友、保存图片

以花为媒 贵德梨搭上产业化快车

  • 2025-05-08 08:46:56
  • 来源:西海都市报

  青海新闻网·江源新闻客户端讯       

  (一)

  高原4月,春天的脚步开始从绿意先染的冬麦和枝头刚发的芽苞看出端倪。4月中旬,贵德这个依偎在黄河臂弯里的小县城,似乎只在一夜之间,就被雪堆玉砌的梨花装点,花香肆意飘散在县城的每个角落。

  “与其他地区的梨花相比,贵德梨花的盛大和壮观是集于一身的,集于那一株株几百年树龄的沧桑里,记录着这片大地数百年来的历史、变迁和故事,是贵德人的乡土记忆。”贵德本土作家、贵德公路超限检测站副站长贾国龙在书写家乡的一篇散文中这样写道。

  贵德县地处黄河谷地,气候温润,昼夜温差大,形成独特的小气候。贵德人喜欢种树,尤其喜欢在房前屋后种植果树,因梨树树型高大美观,既有经济价值,又可遮阳,成为首选树种。在贵德县河西镇、河阴镇、河东乡3个乡镇,几乎家家都有梨树。梨树在贵德,至少已经有三四百年的种植历史,品种主要以长把梨与软儿梨为主。有老果农说,贵德县还有500年至700年的老梨树。据统计,贵德梨树总种植面积万亩以上。

  贵德长把梨属白梨系统,也有人把它归入新疆梨系统,又名甜梨或长柄梨,果肉白嫩,质酥软脆,汁多味芳,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成熟,可贮藏到次年三四月份。经贮藏后的长把梨果肉糖化,溶融变软,胜似蜜糖,有的梨果贮藏后变为糖心,其味更佳。

经冷冻储藏后的软儿梨成为当地特色。马璞馨 摄

  (二)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梨和其他果品是贵德果农们一笔不小的家庭收入。今年48岁的贾国龙小时候就有几次跟着父亲或舅舅,赶着毛驴车去其他村镇卖梨或以梨换粮的经历。当年,贵德果农用毛驴车把梨卖到西宁、贵南、兴海、同德这些很少产梨的地区,换回现金和生活物资,也通过口口相传,为它带来品牌效应,让贵德因梨而“贵”。随着社会发展,长把梨、软儿梨为果农增收的作用越来越不明显,销量逐年下降。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对地产杂果的疏忽,栽培管理一直跟不上,造成多种杂果树种退化、老化,产量品质不断下降。

  “2005年开始,研究团队对地方杂果资源在贵德县的分布情况展开调查,初步掌握贵德县地方梨树资源为4.8万棵,是我省梨树资源量分布最大的县,同时有树龄七八百年的老梨树。这些地方梨品种包括长把梨、软儿梨、冬果梨、搅团梨、黄皮酥梅梨等。”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顾文毅副研究员说,贵德县果树种植基本以庭前屋后分散种植为主,难以形成规模,栽培方式仍采用较为原始的乔化栽培,传统落后的经营模式和栽培技术手段,加之粗放的管理,使得树体高大,各项农艺措施难以实施,最终树体老化,品质和产量明显下降,导致出售困难,极大地挫败了果农种植的积极性和热情。而原有的地方良种似乎已不再是优势,制约了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

  事物从诞生到消退,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随着对梨树情有独钟的老人陆续老去或离世,以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外出求学务工,少有人问津的贵德梨也越来越像“鸡肋”。果熟季节,除少量果农还在路边摆摊销售,赚取微薄收入以外,大批梨树因无人打理,果实只能随风飘落或挂在枝头变成梨干,有些果农则会用落果投喂家禽家畜。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果品市场的更加多元丰富,成为压垮贵德梨的“最后一根稻草”。如果不到原产地,流通市场难觅其踪,这一切,让曾经名噪一时的“贵德梨”跌落“神坛”。

  面对如此大面积的退化果林,如何让科技赋能产业,贵德县的脚步从未停歇。从2005年开始,通过青海省科技厅的项目支持,青海省农林科学院相关技术人员前往贵德,对已有果树资源展开调查,同时为果农提供标准化栽培技术服务和指导。此后,一批批林果专家科技攻关,采取高接换优、复壮栽培等一系列手段改善老品种,为果树改良复壮。

每年国庆节前后,贵德长把梨和软儿梨迎来成熟期(资料图)。杨菁 摄

  (三)

  时代车轮滚滚,以碾压之势快速淘汰着旧事物,拥抱新生活。

  1998年,贵德县首届梨花艺术节开幕。于梨而言,这一标志性事件,是一个时代的落幕,也是另一段征程的开启。

  贾国龙的父辈以及和他一样的一代一代老果农可能无法想象,一只梨,原来还可以这么玩。从20多年前开始,一系列旅游业提档升级问题,被提上每一届贵德县委县政府的工作日程,成为由政府层面牵头推动的头等大事。

  今年4月12日,2025海南·贵德第十九届黄河文化旅游季启幕,以花为媒、以水为介,经过20多年打造,黄河文化旅游季不仅成为贵德规格最高、规模最大、最具特色、全民参与的盛会,更是展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多元平台和贵德文旅的主打品牌。从首届梨花艺术节开始,20多年间,贵德县持续举办和打造的旅游节随着外延扩展,名称也有变化,但它的发端就是梨花,时间一般也选定在梨花初放的日子。

  一条条道路宽阔笔直,一座座星级宾馆拔地而起,一个个饭馆和酒肆夜晚透射出明亮的光……随着黄河文化旅游季的举办,贵德县创建4A级景区两个、3A级景区两个、丙级民宿3家、星级乡村文化和旅游接待点76家、乡村旅游重点村16个。贵德县还举办了青海·贵德青、甘、川“舞动黄河”——国家级非遗则柔邀请赛、“春到高原”花儿演唱会、电音节、旅行社推介踩线、青海省全民欢乐彩色跑等文体旅活动,旅游从业人员达4300人,一次性可满足9000余人住宿,4万余人就餐,一条不断完整的旅游产业链条逐步清晰……

  这些年,贵德县主动融入青甘大环线、环青海湖等精品旅游路线,串联国家地质公园、拉脊山等景区景点,打造了“春和景明——赏梨花堆雪之旅”“贵德春行·梨花堆雪”“青海·贵德——赏秋景 黄河文化体验之旅”“古韵贵德之旅”等多条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路线的旅游线路,同时打造以清清黄河为核心的生态旅游资源,建设了东山片区、江拉林场、黄河湿地林地等森林生态游景点以及巴卡台、都秀、拉德等草原观光体验游景点和“农春河畔·梨花谷”。  

贵德县梨苑林卡里的许多百年老树,成为游客赏花打卡地。马璞馨 摄 

  (四)

  从一家到上百家,随着贵德县生态旅游业的崛起,大大小小的农家乐也如雨后春笋,成为大批游客赏花品梨和吃农家饭的必选项。

  白喜军算是贵德梨花火了之后,第一批从甘肃老家到贵德开农家乐的外地创业者,他先是为一家单位在贵德开设的农家院做菜,主打“青海老八盘”和川菜、粤菜。2010年,看准商机的白喜军自己投资开办第一家农家院——田园春,“那些年,到了旅游季,天天客满,一座难求。”5年后,白喜军扩大规模,投资上百万元,建起一座“小白农庄”,高光时刻,农庄仅员工就达72人,在贵德县小有名气。小有名气的,还有白喜军带领团队研发的贵德“梨宴”。有一次,忙碌一天的白喜军和员工把梨、玉米、土豆等当地各种农特产品混煮一锅,吃着简单的员工餐,这是当地民间常有的一种吃法。恰有朋友来访,问他在吃什么,白喜军随口回答:“梨宴!”没想到几天后就有人来到农庄,要点梨宴。这句玩笑,再一次让白喜军脑洞大开:“对啊!贵德是瓜果之乡,为什么不研制一套梨宴呢?”外出学习、请教专家,这些年,白喜军带领团队开发梨宴、完善菜品,拔丝梨、烤梨、梨香蜜炼、梨香排骨,几年时间里,梨宴家族已经有300多个成员,梨宴也成为贵德美食的特色品牌。

  总有一些人,把握时机,追逐梦想,踏浪而行,来自西宁市的丁智军也是其中一员。

  4月24日,在贵德县文化旅游产品创业园区的青海黄河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一款名叫“软儿梨”的饮料正在加紧生产。生产负责人孔顺忠不断接听电话,这款饮料多年前已经推广到省内各大商超和餐馆,供不应求。2013年,丁智军看好贵德旅游业,先后投资5900万元,规模化建厂,利用本地原料优势生产梨系列、沙棘等饮料,年产“软儿梨”饮料1000吨。到梨成熟季节,冷库可以大量存储原材料,保证一年四季生产不断线。最近,这家公司一条梨罐头生产线正在安装,计划今年投产。

  没有文化的旅游,就没有强劲的生命力。有着数百年历史的贵德梨,正以一种新的文化形态,深度介入人们的生活,并焕发出耀眼光芒。如今,贵德长把梨、贵德软儿梨已经获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为保护地方特有品种、做强贵德梨产业注入一支“强心剂”。

千树万树梨花开。童世钰 摄

  (五)

  又是一年旅游季,贵德梨花再次盛装出镜,迎送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

  发展从来不会一帆风顺、一蹴而就,而总是在不断出现矛盾、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螺旋式上升。贵德同样在应对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

  旅游季节性明显的瓶颈是青海旅游业的共性。贵德旅游旺季主要集中在春季梨花盛开以及夏季气候宜人之时,每年4月游客众多,但其他季节游客数量大幅减少,淡旺季落差大;景区景点多以观光游为主,缺乏深度体验和参与性强的特色文化项目,难以满足游客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部分景区基础设施滞后,旅游通达能力弱;旅游住宿、餐饮等服务质量和水平参差不齐,存在乡村旅游接待点基础设施简陋、服务质量差的情况,难以满足中高端游客的需求。这些短板,都影响着游客的出行体验,也是贵德县要致力解决的问题。

  但人们也从中看到,以梨为始,以梨为名,从梨园到黄河,从好吃到好玩,一场浩大的以生态旅游为标签的变革和实践,正在清清黄河岸边展现出蓬勃朝气和顽强生命力。

  (来源:西海都市报)       

作者 张卫平 马璞馨
编辑:易 娜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