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时评 党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创 视频 省委文件 新闻 政务 旅游 生态 体育 专题 图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藏文网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图说青海
从土灶台到人生舞台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牛玉娇 刘娟娟
发布时间:2025-05-08 08:47:02
编辑:易 娜
王鹏(左)在授课中。牛玉娇 摄

  青海新闻网·江源新闻客户端讯 1992年,在甘肃省庆阳市宁县的一个偏远山村,年仅18岁的王鹏正站在命运的十字路口。

  尽管他的求学之路在上完初中就结束了,且在求学期间,还需承担繁重的家务,每天清晨5点便踏上崎岖的山路去挑水,来回需一个多小时,放学后还得割草、种地,但他从未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为了逃离这座让他感到“沉重”的大山,他决定踏上征途,目的地——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

  当王鹏第一次来到互助县城时,眼前的景象令他震撼:高楼拔地而起,柏油路宽阔平坦,一尘不染。他暗暗发誓,一定要出人头地!

  同一时期,28岁的杨成业刚刚担任互助职业技术学校文化课教师,正面临着学校发展的初期挑战。

  为了招生,他需要和同事们走村入户,动员偏远农村的孩子和社会青年入学。然而,他们常常听到的却是这样的回复:“读职校能盖瓦房吗?”“读完职校孩子还那么小,能挣来几个钱……”“赶紧走,赶紧走,我们不读。”……

  招生工作的艰难超乎想象,被轰出门是常有的事。但杨成业和同事们没有放弃,而是选择住在村里,他们在全县200多个自然村、1000多户农家留下了足迹,帮村民办冬储饲料,替农户修拖拉机,给村民打碾,就这样,换来了一个个学生的“入学凭证”。

  可谓是“千方百计、千言万语、千山万水、千辛万苦”。这段经历后来也成为了职校宝贵的“四千精神”。

  1995年3月开始,互助职校烹饪班内的几口铁锅在土灶台上每日滋滋作响。王鹏成为第一届烹饪班的学生。他学着老师的样子,抄起重重的铁锅颠勺、用镰刀割草时留下疤痕的手切土豆丝,一堂课下来,脸上身上全是黑灰。

  这个陇东青年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有天也会留在县城里,成为拿着“高薪”的“大厨”。

  王鹏说:“我毕业就有工作,第一份工作在互助酒厂下属的饭店,工资很稳定,我就在想,接下来一定要在这里安个家。”

  然而,职校的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全国职业教育陷入低谷。职校职工开了无数次大会,商讨互助职校的“出路”。

  “不如走出去看看!”杨成业说,当时的校领导解放思想、拓宽思路,南下北上去考察,与高等职校和企业寻求合作,探索出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从自主办学到社会参与办学。

  “市场需要什么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人才,先从自己‘家门口’的市场开拓。”

  杨成业说,随着合作机遇的增多,职校的专业范围逐渐扩大,先后开设了青稞酒酿造专业、服装设计专业、旅游专业,学生毕业后就能在县城找到工作,后来,增设了计算机、针织、公共服务、电梯工程等热门专业,这些专业让学生们有机会走出省门,实现梦想。

  同时,职校还与多所高职学校建立合作关系,实现了中高职对接,为学生提供了持续提升学历和拓宽就业渠道的机会。

  此时,王鹏也迎来了人生中新的转折点。

  “王鹏,请您回学校当老师怎么样?”

  校长亲自上门请王鹏回校任职,他先是一愣,随即,便爽快答应。如今,在互助县小庄村,几乎每个茶园里都有王鹏的学生,有的学生开了饭店当了老板,收入可观,王鹏说:“没有在职校求学的经历就没有我的今天。”

  互助职校不仅实现了他们的个人价值,更为社会输送了大量专业技术型人才。当价值百万的透明电梯教学模型运抵校园时,杨成业这位副校长抱着说明书难掩激动之情。而王鹏正在新建的烹饪实训楼里,教学生用激光测温仪控制油温——十年前烟熏火燎的土灶,已变成智能化明厨亮灶。

  2007年5月,互助县职业技术学校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知名度和社会认可度大幅提升。到目前,互助职校已为社会输送22900余名专业技术型人才。近三年,学校提供了5860人的职业技能鉴定和6320人次的农民工培训,这些努力为促进当地劳动力异地转移、搭建就业平台、增加劳务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今年,是互助职校建校40周年。杨成业回忆这40年风雨历程时感慨地说:“互助职校从最初的2个专业到现在的27个专业,招生规模从年均不到200人稳定到现在的年均1200人,就业率每年增长5%,如今已达96%,这些都是互助职校的宝贵财富。”

  风过高原,炉火正旺。从土灶台到智能厨房,从焊接零件到电梯按钮,一代代少年在这里淬炼出改变命运的密钥,正如崖壁上倔强的柠条花,只要抓住一丝岩缝,就能在贫瘠处绽放整个春天。

  (来源:青海日报)  

推荐阅读
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吴晓军主持
吴晓军罗东川会见我省全国劳动模范
`2025“第一缕阳光”全球同拍中国年在青海启动
青海省30名药品安全社会监督员受聘上岗
全省新闻系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人员的公示
2025年青海省全民阅读优秀项目公示
青海尖扎:民俗生态激活文旅动能
青海湟源:“五一”假期文旅“热力值”拉满
24H热点
【镜观】“幸福食堂”吃出“幸福滋味”
【文化中国行】穿越时光年轮 勾勒文明图鉴
【中国梦·劳动美——凝心铸魂跟党走 团结奋斗新征...
让学生身上有汗 眼里有光 脚下有力
“五一”假期期间 青海机场公司旅客运输量创历史新高
青海五一文旅市场实现“双增长”接待游客344.37万...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激活内...
第二届“青超联赛”球队在多巴基地集结
支教接力在高原种下希望的种子
“阿嫂们又来参加非遗技艺学习啦”
热点图片
【镜观】“幸福食堂”吃出“幸福滋味”
【镜观】“幸福食堂...
【文化中国行】穿越时光年轮 勾勒文明图鉴
【文化中国行】穿越...
【中国梦·劳动美——凝心铸魂跟党走 团结奋斗新征程】砾土上的齿轮与星子——记中国石油青海油田井下作业公司技能专家、首席技师吴正银
【中国梦·劳动美——...
让学生身上有汗 眼里有光 脚下有力
让学生身上有汗 眼里...
“五一”假期期间 青海机场公司旅客运输量创历史新高
“五一”假期期间 青...
青海五一文旅市场实现“双增长”接待游客344.37万人次 旅游总收入14.6亿元
青海五一文旅市场实...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激活内生动力 锻造新质生产力高原样本——推动青海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政”能量(四)
【新时代 新征程 新...
第二届“青超联赛”球队在多巴基地集结
第二届“青超联赛”...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
 
img

从土灶台到人生舞台

青海日报
2025-05-08 08:47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全文
img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img

从土灶台到人生舞台

青海日报
2025-05-08 08:47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或发送给朋友、保存图片

从土灶台到人生舞台

  • 2025-05-08 08:47:02
  • 来源:青海日报
王鹏(左)在授课中。牛玉娇 摄

  青海新闻网·江源新闻客户端讯 1992年,在甘肃省庆阳市宁县的一个偏远山村,年仅18岁的王鹏正站在命运的十字路口。

  尽管他的求学之路在上完初中就结束了,且在求学期间,还需承担繁重的家务,每天清晨5点便踏上崎岖的山路去挑水,来回需一个多小时,放学后还得割草、种地,但他从未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为了逃离这座让他感到“沉重”的大山,他决定踏上征途,目的地——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

  当王鹏第一次来到互助县城时,眼前的景象令他震撼:高楼拔地而起,柏油路宽阔平坦,一尘不染。他暗暗发誓,一定要出人头地!

  同一时期,28岁的杨成业刚刚担任互助职业技术学校文化课教师,正面临着学校发展的初期挑战。

  为了招生,他需要和同事们走村入户,动员偏远农村的孩子和社会青年入学。然而,他们常常听到的却是这样的回复:“读职校能盖瓦房吗?”“读完职校孩子还那么小,能挣来几个钱……”“赶紧走,赶紧走,我们不读。”……

  招生工作的艰难超乎想象,被轰出门是常有的事。但杨成业和同事们没有放弃,而是选择住在村里,他们在全县200多个自然村、1000多户农家留下了足迹,帮村民办冬储饲料,替农户修拖拉机,给村民打碾,就这样,换来了一个个学生的“入学凭证”。

  可谓是“千方百计、千言万语、千山万水、千辛万苦”。这段经历后来也成为了职校宝贵的“四千精神”。

  1995年3月开始,互助职校烹饪班内的几口铁锅在土灶台上每日滋滋作响。王鹏成为第一届烹饪班的学生。他学着老师的样子,抄起重重的铁锅颠勺、用镰刀割草时留下疤痕的手切土豆丝,一堂课下来,脸上身上全是黑灰。

  这个陇东青年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有天也会留在县城里,成为拿着“高薪”的“大厨”。

  王鹏说:“我毕业就有工作,第一份工作在互助酒厂下属的饭店,工资很稳定,我就在想,接下来一定要在这里安个家。”

  然而,职校的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全国职业教育陷入低谷。职校职工开了无数次大会,商讨互助职校的“出路”。

  “不如走出去看看!”杨成业说,当时的校领导解放思想、拓宽思路,南下北上去考察,与高等职校和企业寻求合作,探索出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从自主办学到社会参与办学。

  “市场需要什么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人才,先从自己‘家门口’的市场开拓。”

  杨成业说,随着合作机遇的增多,职校的专业范围逐渐扩大,先后开设了青稞酒酿造专业、服装设计专业、旅游专业,学生毕业后就能在县城找到工作,后来,增设了计算机、针织、公共服务、电梯工程等热门专业,这些专业让学生们有机会走出省门,实现梦想。

  同时,职校还与多所高职学校建立合作关系,实现了中高职对接,为学生提供了持续提升学历和拓宽就业渠道的机会。

  此时,王鹏也迎来了人生中新的转折点。

  “王鹏,请您回学校当老师怎么样?”

  校长亲自上门请王鹏回校任职,他先是一愣,随即,便爽快答应。如今,在互助县小庄村,几乎每个茶园里都有王鹏的学生,有的学生开了饭店当了老板,收入可观,王鹏说:“没有在职校求学的经历就没有我的今天。”

  互助职校不仅实现了他们的个人价值,更为社会输送了大量专业技术型人才。当价值百万的透明电梯教学模型运抵校园时,杨成业这位副校长抱着说明书难掩激动之情。而王鹏正在新建的烹饪实训楼里,教学生用激光测温仪控制油温——十年前烟熏火燎的土灶,已变成智能化明厨亮灶。

  2007年5月,互助县职业技术学校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知名度和社会认可度大幅提升。到目前,互助职校已为社会输送22900余名专业技术型人才。近三年,学校提供了5860人的职业技能鉴定和6320人次的农民工培训,这些努力为促进当地劳动力异地转移、搭建就业平台、增加劳务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今年,是互助职校建校40周年。杨成业回忆这40年风雨历程时感慨地说:“互助职校从最初的2个专业到现在的27个专业,招生规模从年均不到200人稳定到现在的年均1200人,就业率每年增长5%,如今已达96%,这些都是互助职校的宝贵财富。”

  风过高原,炉火正旺。从土灶台到智能厨房,从焊接零件到电梯按钮,一代代少年在这里淬炼出改变命运的密钥,正如崖壁上倔强的柠条花,只要抓住一丝岩缝,就能在贫瘠处绽放整个春天。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 牛玉娇 刘娟娟
编辑:易 娜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