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时评 党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创 视频 省委文件 新闻 政务 旅游 生态 体育 专题 图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藏文网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
【再走青藏线——传承弘扬“两路”精神】双向奔赴鱼水情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公保安加 潘 昊
发布时间:2024-08-09 07:03:31
编辑:何继红

从大掌山俯瞰毛尔茨沟村,脚下的梯田宛如通往天上的阶梯。公保安加 摄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太阳爬过头顶,樊宗花与丈夫暂时放下手中的活计,准备回家吃午饭。这个季节,是青海人“浪山”的好时候,尤其是周末,上门购羊的顾客络绎不绝。每天的午饭,夫妇俩只有瞅准空当儿简单对付一顿。

  樊宗花夫妇是湟中区李家山镇毛尔茨沟村村民,6年的苦心经营,使他们成为周边小有名气的家庭牧场主。每年夏秋两季,牧场的羊群膘肥体壮,随之也迎来最忙碌的时候。

  2018年,樊宗花夫妇为自家畜棚挂起了“西宁市湟中区肥沃家庭牧场”的牌子,但苦于没有资金,一年后,牧场依然只有30只羊,远远不足以让一家人以此为主要营生。

  “我们能做到现在这样,得益于部队‘亲人’的帮助,给我们铺了一条路。”2019年初,夫妻俩打定主意,要用贷款的3万元购置牲畜,扩大牧场规模,以求短时间实现规模扩大化。正在此时,与毛尔茨沟村结成帮扶对子的青藏兵站部某勤务保障大队官兵主动上门访民情,解难题。

  忆过往,谈未来。聊天间,上门的部队官兵不时记录着家里的情况以及夫妇俩购置牲畜、扩大家庭牧场养殖规模的心愿。临别时,部队官兵告诉他们,会帮助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

  令樊宗花夫妇意想不到的是,在他们正式将购羊的事儿提上日程时,部队扶持的2万元资金一次性到账。

  “真是雪中送炭啊!”樊宗花夫妇原本打算用贷款资金购置30只羊,有了这笔资金后,他们一次购买了五十多只羊。

  给羊群饮水、喂食饲料,联系顾客、流转撂荒地种植饲料……不论酷暑严寒,为了经营好牧场,樊宗花夫妇每天从清晨忙到日暮,有时到夜深人静才能结束一天的工作。

  如今,樊宗花夫妇的牧场生意越来越红火。就在今年6月中旬以来的短短一个多月时间里,他们的家庭牧场便出售了一百多只羊。谈及牧场,两张晒得黝黑的脸上绽放出由衷的笑容。

  在毛尔茨沟村,提起部队的“亲人”,村民就有说不完的故事。

  2019年,对李广盆来说是难忘的一年。那年她24岁,父母残疾,姐姐已出嫁,她不得不扛起担子。

  也正是那年,部队官兵先后两次上门慰问,并按照她的意愿分两批提供了600只鸡苗,通过一年精心饲养,她一共入账近4万元。

  如今,李广盆已成为村里的妇联主任,在照看年幼孩子的同时,她参与村庄建设和发展,用情用心回报着自己打小生长的这片土地。

  2019年以来,共建部队通过帮建基层党组织、扶持产业项目、开展智力扶贫等一系列适于乡村,易于落地的“招数”,为乡村发展建设以及村民脱贫致富注入一股新的力量。

毛尔茨沟村被雨水冲毁的路段正在维修。公保安加 摄

  行走在毛尔茨沟村,部队帮扶共建的印记处处可见。

  从毛尔茨沟村大掌山山顶俯瞰,脚下的村庄犹如一只张开的大手,山梁纵横,沟壑相连,而每一条沟底,都有一条平坦的硬化路一股脑儿伸向山沟深处树木葱茏的自然村。

  “九沟十八湾”的毛尔茨沟村地形复杂,土质松软,虽然早已在众志成城的“治山治水”行动中改换了面貌,但每年雨季来临,通向每一个自然村的部分扼要路段依然难逃被冲毁的命运。

  在毛尔茨沟村村民历史性地实现脱贫摘帽后,共建部队的目光又投向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尤其为了保持通村道路畅行无阻,部队每年提供5万至10万元资金,用于硬化路修补建设。

  有了前几年打下的基础,路、网、水、电等基础设施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眼下,村里正计划着用部队提供的20万元扶持资金,以闲置的学校房屋为基础,成立退役军人孵化基地。

  “全村三百多户,有三十多名退役军人,他们一定可以成为村庄发展建设的主力军。”作为一名退役军人,毛尔茨沟村党支部书记李启盛对此抱着满腔信心。

  戎装已退,本色在心。几十年前,李启盛走出毛尔茨沟村成为一名军人,退役后创办企业。如今,他又回归当初启程的这片土地上,誓将带着村民干出一番事业。“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在共建部队帮扶的同时,我们也要传承弘扬‘两路’精神,在新时代努力创造新的奇迹。”

推荐阅读
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陈刚主持
吴晓军在省水利厅、省数据局调研
青海门源:成立首批“名匠工作室”
纪录片《守护中华水塔》8月8日晚在CCTV-9首播
省委网信办公布"清朗"系列专项行动整治典型案例
青海全民阅读推广中心、推广站点拟确定对象公示
玉树州全面实施学前教育免费午餐项目
西宁新千:最具本地特色的夜市
24H热点
【再走青藏线——传承弘扬“两路”精神】双向奔赴...
2024年青海省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结果揭晓
青海同日实现2例造血干细胞捐献
2024青海省老字号嘉年华暨“高原之夏”夜生活节今...
青海省综合医改工作推进视频会议召开
瀚海潮涌七十载 戈壁繁华千秋岁——海西蒙古族藏族...
青海省“全民健身月”系列活动启动
【牢记嘱托 实干笃行】274吨有机蔬菜飞往北上广等地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热”...
青海海东:政务服务提档升级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热点图片
西成铁路尖扎黄河特大桥向黄河迈进
西成铁路尖扎黄河特...
【乡村振兴在青海】画布上绘就的美丽图景
【乡村振兴在青海】...
【农经观察】冷凉蔬菜:高原上生长的绿色瑰宝——“打造青字号 走好振兴路”系列报道之七
【农经观察】冷凉蔬...
【乡村振兴在青海】覆膜麦田绘出夏收好“丰”景
【乡村振兴在青海】...
【农说】发挥优势 打造高原冷凉蔬菜品牌
【农说】发挥优势 打...
西成铁路沈家村1号隧道顺利贯通
西成铁路沈家村1号隧...
小高陵:一锹挥舞万山变
小高陵:一锹挥舞万山变
社区“小板凳” 共治“大平台”
社区“小板凳” 共治...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
 
img

【再走青藏线——传承弘扬“两路”精神】双向奔赴鱼水情

青海日报
2024-08-09 07:03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全文
img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img

【再走青藏线——传承弘扬“两路”精神】双向奔赴鱼水情

青海日报
2024-08-09 07:03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或发送给朋友、保存图片

【再走青藏线——传承弘扬“两路”精神】双向奔赴鱼水情

  • 2024-08-09 07:03:31
  • 来源:青海日报

从大掌山俯瞰毛尔茨沟村,脚下的梯田宛如通往天上的阶梯。公保安加 摄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太阳爬过头顶,樊宗花与丈夫暂时放下手中的活计,准备回家吃午饭。这个季节,是青海人“浪山”的好时候,尤其是周末,上门购羊的顾客络绎不绝。每天的午饭,夫妇俩只有瞅准空当儿简单对付一顿。

  樊宗花夫妇是湟中区李家山镇毛尔茨沟村村民,6年的苦心经营,使他们成为周边小有名气的家庭牧场主。每年夏秋两季,牧场的羊群膘肥体壮,随之也迎来最忙碌的时候。

  2018年,樊宗花夫妇为自家畜棚挂起了“西宁市湟中区肥沃家庭牧场”的牌子,但苦于没有资金,一年后,牧场依然只有30只羊,远远不足以让一家人以此为主要营生。

  “我们能做到现在这样,得益于部队‘亲人’的帮助,给我们铺了一条路。”2019年初,夫妻俩打定主意,要用贷款的3万元购置牲畜,扩大牧场规模,以求短时间实现规模扩大化。正在此时,与毛尔茨沟村结成帮扶对子的青藏兵站部某勤务保障大队官兵主动上门访民情,解难题。

  忆过往,谈未来。聊天间,上门的部队官兵不时记录着家里的情况以及夫妇俩购置牲畜、扩大家庭牧场养殖规模的心愿。临别时,部队官兵告诉他们,会帮助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

  令樊宗花夫妇意想不到的是,在他们正式将购羊的事儿提上日程时,部队扶持的2万元资金一次性到账。

  “真是雪中送炭啊!”樊宗花夫妇原本打算用贷款资金购置30只羊,有了这笔资金后,他们一次购买了五十多只羊。

  给羊群饮水、喂食饲料,联系顾客、流转撂荒地种植饲料……不论酷暑严寒,为了经营好牧场,樊宗花夫妇每天从清晨忙到日暮,有时到夜深人静才能结束一天的工作。

  如今,樊宗花夫妇的牧场生意越来越红火。就在今年6月中旬以来的短短一个多月时间里,他们的家庭牧场便出售了一百多只羊。谈及牧场,两张晒得黝黑的脸上绽放出由衷的笑容。

  在毛尔茨沟村,提起部队的“亲人”,村民就有说不完的故事。

  2019年,对李广盆来说是难忘的一年。那年她24岁,父母残疾,姐姐已出嫁,她不得不扛起担子。

  也正是那年,部队官兵先后两次上门慰问,并按照她的意愿分两批提供了600只鸡苗,通过一年精心饲养,她一共入账近4万元。

  如今,李广盆已成为村里的妇联主任,在照看年幼孩子的同时,她参与村庄建设和发展,用情用心回报着自己打小生长的这片土地。

  2019年以来,共建部队通过帮建基层党组织、扶持产业项目、开展智力扶贫等一系列适于乡村,易于落地的“招数”,为乡村发展建设以及村民脱贫致富注入一股新的力量。

毛尔茨沟村被雨水冲毁的路段正在维修。公保安加 摄

  行走在毛尔茨沟村,部队帮扶共建的印记处处可见。

  从毛尔茨沟村大掌山山顶俯瞰,脚下的村庄犹如一只张开的大手,山梁纵横,沟壑相连,而每一条沟底,都有一条平坦的硬化路一股脑儿伸向山沟深处树木葱茏的自然村。

  “九沟十八湾”的毛尔茨沟村地形复杂,土质松软,虽然早已在众志成城的“治山治水”行动中改换了面貌,但每年雨季来临,通向每一个自然村的部分扼要路段依然难逃被冲毁的命运。

  在毛尔茨沟村村民历史性地实现脱贫摘帽后,共建部队的目光又投向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尤其为了保持通村道路畅行无阻,部队每年提供5万至10万元资金,用于硬化路修补建设。

  有了前几年打下的基础,路、网、水、电等基础设施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眼下,村里正计划着用部队提供的20万元扶持资金,以闲置的学校房屋为基础,成立退役军人孵化基地。

  “全村三百多户,有三十多名退役军人,他们一定可以成为村庄发展建设的主力军。”作为一名退役军人,毛尔茨沟村党支部书记李启盛对此抱着满腔信心。

  戎装已退,本色在心。几十年前,李启盛走出毛尔茨沟村成为一名军人,退役后创办企业。如今,他又回归当初启程的这片土地上,誓将带着村民干出一番事业。“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在共建部队帮扶的同时,我们也要传承弘扬‘两路’精神,在新时代努力创造新的奇迹。”

作者 公保安加 潘 昊
编辑:何继红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