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湘扎根基层,先后从事修井作业、采油、采气、注水、调度、技术员等岗位工作,始终将技改革新、创新创效、交流学习、技艺传承、劳动竞赛等活动结合起来,为企业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获得油田创新多项奖项。
——青海省总工会推荐理由
走技能成才这条路,也能登上人生巅峰。
——“青海高原工匠”、青海油田公司采油二厂采油工何湘
一
听说了吗,青海油田采油二厂的采油工何湘入选“青海高原工匠”啦!
他怎么评上这个称号?你算问对了人。这不,我刚到花土沟,就是专程来找他的。
你可来过这花土沟?它位于柴达木盆地西北部,地理环境复杂、气候恶劣。“天上无飞鸟,遍地不长草,四季少雨雪,风吹石头跑,头上烈日晒,脚下热沙烧。冬天寒风吹,夏天蚊虫咬,整日缺水喝,常年不洗澡”,当地流传的这几句顺口溜,就是早些年花土沟艰苦环境的真实写照。作为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茫崖市政府所在地,花土沟镇子不大,远处是沉静的尕斯库勒湖,再远处,便是那巍巍昆仑。世界海拔最高的油田——中国石油青海油田便坐落于此。
高原的夏日,天空湛蓝。一大早,太阳就“热情”得不得了。按照约定的时间来到采油二厂,刚到门口,一个橘红色的身影就闪了出来。
“你好!”中等个头,皮肤白净,写满紧张的脸看着斯斯文文,仿佛不是常年在野外工作。走进他在楼上的工作室,何湘反而像是客人,拘谨地站在椅子背后,一双手紧紧攥着椅背,嘴巴张了又闭,直到脸憋得通红,才蹦出俩字:欢迎。
“在这儿聊聊?”我问。
“行。”沉默了几秒,何师傅又补了一句:“可这两天公司开展技术比武,我是裁判,得等我明晚下班……”
看我有些为难,站在他旁边的同事姜洁出来解围:“我师傅是公司劳动模范、技能专家,比赛期间真脱不开身……”
当事人分身乏术,我决定跟他的同事去井上看看。
二
从花土沟到何湘工作的昆北油田,要穿过大片大片的戈壁滩。在“搓板路”上一路向东,越走越荒凉。窗外,除了黄色还是黄色,就连那路边的风滚草,都蒙着一层土,感觉比旁处的更饱经风霜。一眼望去,只有数不尽的抽油机周而复始地运转,一下一下,像是在不断叩问大地。
我想换做是你,乍一到这地方,看见这走不到头的茫茫戈壁,肯定会发愁。走着走着我也开始琢磨,要让我到这来,我能干成啥样?会不会也像有的人那样,觉着没啥指望。
看我一脸愁容,性格大大咧咧的姜洁打开了话匣子。
“我们作业区就在靠近昆仑山脚下的那片戈壁滩上。你们觉得荒凉,可我师傅喜欢这地方,他在这儿干了26年,不仅自己越干越起劲儿,还让我们都觉得这工作越干越有奔头,你说怪不?”
1978年,何湘的父亲何国占从部队转业到花土沟,两年后,何湘和家人一起从四川蓬安来到油田。
转眼时间来到了1995年,17岁的何湘考入青海油田技工学校,两年采油气专业课一上完,就被安排到采气一厂实习一年。
“年轻人,能吃苦吗?”1998年7月,实习期满的何湘和五六名同学一道被分到了采油二厂,当起了修井工。上班第一天,看着白白净净的何湘,老师傅打趣道。
“吃苦?”何湘心里琢磨,没太听懂。其实,相比其他厂区,二厂离花土沟基地挺远,社会依托差,是青海油田自然条件最艰苦、组织运行难度最大的生产单位之一。那会儿刚分到厂里的年轻人都得从修井工这个岗位上走一遭,一是适应,二是锻炼。
没几天,这个小伙子就明白了老师傅的意思。两班倒的工作都是体力活,干完12小时一下班,躺在宿舍的钢丝床上,腰疼得起都起不来。
“我师傅当年的性格,比现在还要内向。”姜洁说,因为看起来“脑子不太灵光”,一开始何湘没少挨批评。“听说上班第一天就不小心砸伤了脚,连累班长挨了顿骂。没几天又挤伤了手,怕被领导知道,没敢吱声。”
故事讲到这儿,车子突然在一处厂房前停了下来。走近一看,门口挂了块牌子:何湘职工技术创新工作室。屋里有抽油机的模型,还有不少杂七杂八的零件。
“别看这里地方不大,可从2013年成立以来,以我师傅为代表的工作室团队完成革新攻关近60项,其中17项获得省部级奖励,11项获得油田公司奖励,10余项在昆北油田推广应用。”
“创新?”我心里有些纳闷。在这样一个数万人的大企业,技术创新应该常见,何湘有啥特别之处?
“输液管见过吧?”姜洁也不卖关子,指着摆在墙边的抽油机模型打开了话匣子。“以前往井上加清蜡剂,是用大桶灌进去,停留时间短,效果一般。有一回,师傅陪师娘去医院打针,看着滴答滴答的输液管突然来了灵感。回到井上,他把输液管插到大桶上,用‘哥俩好’粘结实就拿去做实验,发现接头处容易被腐蚀,又换成了金属接头。”
“我想起来了,就是这个被称为‘输液管点滴加药’的发明,被巡井的领导发现,在作业区推广开来。十几年下来,2元钱的成本为油田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这个年轻人越讲越兴奋,索性走到墙角、打着手势说:“你别小看这堆破烂,都是他从废料堆里‘淘’回来的宝贝。几年前,那会儿抽油机的光杆因为表面总是摩擦、不够光滑,密封性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师傅没少琢磨。有一天他在巡井时突然有了点子,找来一堆废料捣鼓了半天,没想到真成了!”
细细一听,这个发明似乎不比那个输液管高级——在抽油机的光杆上增加一个装置,加入换下来的废机油,让其表面形成一层油膜,既隔绝了氧气,又增加了密封性。
“一口井光杆出现异常,更换就得上万元。师傅做的这个玩意,几乎没啥成本!”
的确,从脑子里的几十种想法到自己利用废料制作装置,再经过四五次修改,最终应用到油井上,看起来,这个自润滑装置最大的成本就是何湘花费的时间与精力了。
“师傅平时最喜欢的事情就是翻废料堆,隔一两天就去一次,捡来的‘宝贝’都放在这儿,没准哪天就用上了。像是用10元钱解决部分抽油机减速箱输出轴漏油的问题,一年就节约了十几万元的生产成本。他还通过自己加工、拆解旧阀门替换的方法‘复活’问题件,大幅度提高了阀门的复用率!”
灵感来源于生活,材料更是随处可见。通过悉心、细致地观察,用“四两拨千斤”的巧劲儿搞创新,你看,这何师傅,还真有两把刷子!
三
走出工作室,一股热浪扑面而来。太阳更大了,晒得脸直发疼。无数只蚊子从四面八方围了过来,打定主意要饱餐一顿。
“瞧,正比赛呢!”上车没走多远,就看到几个人顶着烈日围在一起讨论着什么,身后的油井上,挂着“采油二厂第二十四届技术技能竞赛”的横幅。担心影响比赛,我们把车停在一旁,想等比赛间隙,跟何师傅聊上几句。
“何师傅可太严厉了!”听说我们来找裁判,熟悉他的年轻人俏皮一笑。
“怎么个严厉法?”
于是,我又听到新的故事。
技能比武前,厂里组织培训,晚上7点半到9点是自习时间。作为教练,轮休一结束何湘就去检查,发现培训成绩不理想不说,大家态度散漫,就把时间延长到了9点半。
“上班累一天了,这个时间太晚了吧!”有选手当面提出意见。
“我这是通知,不是商量,不服气拿实力说话!”平时就不苟言笑的何湘往讲台上一站,大家都有些发怵,谁都知道,工作中何师傅说一不二。
谢达鹏是何湘的徒弟之一。接触的多了,何湘发现,这个年轻人踏实、努力,参加比赛成绩总是名列前茅,要是能再加把劲儿,就有机会去更大的舞台上发光发热。
“师傅啥事儿啊?”有一天中午吃完饭,何湘在食堂叫住了谢达鹏。
“这次推荐你参加国赛。你在咱们厂水平不错,可去这种级别的比赛还有差距……”何湘话不多,却句句在理。在师傅的督促下,谢达鹏刻苦练习,初出茅庐就拿了个铜奖回来。
我屏息听着他们的谈话,新的细节不断地补充进来:什么休息的时候不是在打扫就是在学习啦,昆北油田刚投入运行时每天干到半夜一两点啦、讲课的PPT都得一遍遍修改调整啦……记都记不完。
“可看他这性格很‘佛系’啊!”我心里纳闷儿。
“你不知道,他就是话少,骨子里要强着呢!”
原来刚参加工作那几年,何师傅还是别人口中的小何。一天上班下班,虽然兢兢业业,可心里没啥大志向。看老师傅们在考技师,他心想,退休前能拿到技师资格就行。就连厂里最热闹的比武大赛,他也只在2002年草草参加过一次。
2008年的一天,何湘碰到一起从技校分来的同学柱子。平时俩人工作都在野外,没什么机会见面,这次相遇,何湘才发现柱子早已今非昔比。
“今年比赛想拿第几啊?”
“不拿第一我来干啥?”看着昔日同窗自信的样子,何湘心里五味杂陈,他下定决心也要干出个样来。
就这样,何湘开始认真复习,就连巡井,都把书放在一旁的座位上,边走边背。2010年技能大赛,终于拿到了第一名。2011年,取得技师资格,2014年被评为高级技师,2015年作为企业级采油技能专家带人参加竞赛,2023年成为企业单位首席技师……在国家畅通、拓宽技能人才成长通道的改革浪潮中,何湘一步一个脚印,成为了小有名气的何师傅。
“他要求这么高,你们还愿意跟他学?”我又忍不住打听。
这个讲:“都说教会徒弟饿死师父,但何师傅愿意带我们,他总说把我们带出来才有人接替他……”
那个说:“师父说,只要肯钻研,走技能这条路照样有出息!”
……
大家正聊着,考试结束了。太阳高高挂在天上,戈壁滩上那一抹红向我们走来。
“何师傅!”大伙热情地朝何湘招手,大声喊他。
“哎!”何湘热切地回应着。摘下安全帽,豆大的汗珠沿着脸上那条被晒伤的印记流了下来……
【手记】会创新
何湘所在的油田采油二厂远在昆仑山下,离花土沟生活区很远,路又不好走,所以在工作的那几个月里,他和班组同事都是住在宿舍,条件更为艰苦。别的不说,几天采访下来,我发现就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跟外界打交道少了,不太会说话。这种不太会说话,不是说他说话直,而是在采访时,他需要思考许久才能表达出自己的意思,换句话说,二十多年几乎工作在与世隔绝的环境中,除了戈壁滩上的一个个油井,来来回回就是那几个同事,自然条件艰苦倒不算什么,心理压力却特别大。
在采访何湘之前,总觉得在油田搞创新是件挺复杂的事情。在我这个“门外汉”眼中,无论是抽油机那个庞然大物,还是采油这套繁琐的流程,都让我觉得,想要在这个过程中进行技术革新,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
可何湘却让这一切变得简单起来。他在平凡日常中悉心、细致观察,寻找创造灵感。无论是从输液管中获得灵感还是对废料进行二次利用,他的小改小革都给人一种“接地气”的感觉,仿佛在告诉我们:瞧,创新就是这么简单。
小改小革凝聚“大智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追求卓越,关键在于不断创新,通过创新获得新的技艺、生产更好的产品。就像何湘,他的目标就是让“小革新”发挥出“大作为”,让油井产出更多油。
有人说,我们把人的一生掰开揉碎,就会看到时代的印记,如同璀璨银河上的点点星光散落其中。其实,换个角度来说,何湘只是无数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油田人之一。在党中央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今天,在迎来历史上最好发展时期的青海,他们的成长、成才,会让高质量发展更有特色、更有成色。在这股浪潮下,高技能人才使命光荣、大有可为,基层一线能够成为千千万万技术工人技能成才、匠心筑梦的热土。(作者: 咸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