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时评 党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创 视频 省委文件 新闻 政务 旅游 生态 体育 专题 图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藏文网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图说青海
【乡村振兴在青海】供港菜田农事忙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王臻 石延寿
发布时间:2025-06-09 10:18:50
编辑:赵生欣

  青海新闻网·江源新闻客户端讯 五月的民和,山川含翠、田野披绿,处处一派盎然生机。

  5月18日,走进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隆治乡桥头村上的供港(出口)蔬菜基地,成片的覆膜田块泛着银光,十多名务工人员正在进行菜苗移栽定植。

隆治乡桥头村供港(出口)蔬菜基地移栽定植忙。石延寿 摄

  “现在栽植的都是辣椒苗,从山东分批次订购,首批到苗10万株,正在抓紧移栽定植。”供港(出口)蔬菜种植合作社——民和县光林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铁令梅说,每亩菜田定植密度为3000株,预计7月中下旬就能采摘上市。

  记者在现场看到,两名务工人员手持地膜打孔器在垄膜上打孔挖穴,其他人员手握辣椒苗,两人一垄行,动作娴熟地逐穴栽苗定植。

  “这个地膜打孔器是五孔的,一次下去打五个孔穴,效率很高。”铁令梅介绍,第一批辣椒苗量不大,雇佣近20人栽植。由于打孔效率高,栽植速度也较快。

  田间,除了忙碌的务工人员,每条垄膜下铺设的两条黑色塑料细管也在发挥作用。“这是设施蔬菜水肥一体化微灌施肥系统的滴灌管。”铁令梅介绍,调配好的水肥混合液通过这些滴灌管道精准输送到蔬菜根部,可显著提升肥效,提高养分利用率。

  为提高蔬菜产量与品质,减少水肥浪费,降低农业面源污染,促进农业绿色、高效、可持续发展,今年民和县投资120万元,在官亭镇官东村、总堡乡哈家村、隆治乡桥头村推广1000亩(66.67公顷)露地蔬菜水肥一体化微灌施肥技术。据民和县现代农业服务中心副主任马丽娜介绍,对比传统漫灌方式,该技术可使肥料利用率提高10%—20%、节水30%—40%,节本增效作用显著。

  民和县地处青藏高原,气候冷凉、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生态环境好,具备发展高原冷凉蔬菜产业的天然优势。

  “去年我们的供港(出口)蔬菜(辣椒)种植面积为400亩(26.67公顷),实现总收入280万元。今年供港(出口)蔬菜种植面积扩大至800亩(约53.33公顷),目前正在抓紧栽植辣椒苗。”铁令梅介绍。

  2024年,民和县在总堡、隆治两乡镇种植供港(出口)蔬菜1100亩(73.33公顷),其中供港(出口)蔬菜基地500亩(33.33公顷)、出口蔬菜基地600亩(40公顷),全年产出供港(出口)蔬菜3220吨,实现产值827.2万元,带动当地2000余人次务工就业,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

新栽植的辣椒苗。石延寿 摄

  显著的增产增收效益,进一步激发了民和县发展供港(出口)蔬菜产业的积极性。2024年10月,依托东西部协作政策机遇,民和县引进青海蔬丰源农牧有限公司,通过企业引进、专业合作社承包和大户种植等方式,大力推行“一村一品”种植模式,在总堡、隆治、官亭等乡镇的六个村落实供港(出口)蔬菜基地2150亩(143.33公顷),种植面积较去年增长95%。

  据了解,今年供港(出口)蔬菜基地由民和县6家种植专业合作社签订种植合同,主要种植辣椒、黄瓜、茄子、西兰花等。4月上旬,基地已完成整地、覆膜、育苗、铺设微灌施肥滴灌等工作;5月中旬开始移栽定植,预计7月中下旬上市供港(出口)。

推荐阅读
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吴晓军主持
吴晓军:为未来五年发展谋定方向擘画蓝图
`2025“第一缕阳光”全球同拍中国年在青海启动
青海省30名药品安全社会监督员受聘上岗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2024年度媒体社会责任报告
2024年青海"昆仑英才·青海学者"项目拟入选人员
西宁开发区携手宁德时代加码 追加投资5亿元
玉树州与武汉音乐学院达成校地合作
24H热点
2025青海·同德“宗日杯”高原越野跑挑战赛鸣枪
【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旧梯焕新,“梯...
青海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携手宁德时代推动锂电产业...
退役不褪色 助力高考行
从雪山到全球 青海冬虫夏草的产业升级与生态共赢之路
【乡村振兴在青海】供港菜田农事忙
【乡村振兴在青海】“驻村”更“助村” 实干促振兴
镜头里的生态答卷——对话祁连山国家公园候选区首...
【洁净青海·绿色算力】从“数字种子”到“创业苗圃...
【文化中国行】每一次雕琢,都是对传统文化的深情告白
热点图片
2025青海·同德“宗日杯”高原越野跑挑战赛鸣枪
2025青海·同德“宗日...
【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旧梯焕新,“梯”升幸福新高度
【锲而不舍落实中央...
青海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携手宁德时代推动锂电产业延链补链发展
青海西宁经济技术开...
退役不褪色 助力高考行
退役不褪色 助力高考行
从雪山到全球 青海冬虫夏草的产业升级与生态共赢之路
从雪山到全球 青海冬...
【乡村振兴在青海】供港菜田农事忙
【乡村振兴在青海】...
【乡村振兴在青海】“驻村”更“助村” 实干促振兴
【乡村振兴在青海】...
镜头里的生态答卷——对话祁连山国家公园候选区首席签约摄影师鲍永清
镜头里的生态答卷—...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
 
img

【乡村振兴在青海】供港菜田农事忙

青海日报
2025-06-09 10:18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全文
img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img

【乡村振兴在青海】供港菜田农事忙

青海日报
2025-06-09 10:18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或发送给朋友、保存图片

【乡村振兴在青海】供港菜田农事忙

  • 2025-06-09 10:18:50
  • 来源:青海日报

  青海新闻网·江源新闻客户端讯 五月的民和,山川含翠、田野披绿,处处一派盎然生机。

  5月18日,走进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隆治乡桥头村上的供港(出口)蔬菜基地,成片的覆膜田块泛着银光,十多名务工人员正在进行菜苗移栽定植。

隆治乡桥头村供港(出口)蔬菜基地移栽定植忙。石延寿 摄

  “现在栽植的都是辣椒苗,从山东分批次订购,首批到苗10万株,正在抓紧移栽定植。”供港(出口)蔬菜种植合作社——民和县光林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铁令梅说,每亩菜田定植密度为3000株,预计7月中下旬就能采摘上市。

  记者在现场看到,两名务工人员手持地膜打孔器在垄膜上打孔挖穴,其他人员手握辣椒苗,两人一垄行,动作娴熟地逐穴栽苗定植。

  “这个地膜打孔器是五孔的,一次下去打五个孔穴,效率很高。”铁令梅介绍,第一批辣椒苗量不大,雇佣近20人栽植。由于打孔效率高,栽植速度也较快。

  田间,除了忙碌的务工人员,每条垄膜下铺设的两条黑色塑料细管也在发挥作用。“这是设施蔬菜水肥一体化微灌施肥系统的滴灌管。”铁令梅介绍,调配好的水肥混合液通过这些滴灌管道精准输送到蔬菜根部,可显著提升肥效,提高养分利用率。

  为提高蔬菜产量与品质,减少水肥浪费,降低农业面源污染,促进农业绿色、高效、可持续发展,今年民和县投资120万元,在官亭镇官东村、总堡乡哈家村、隆治乡桥头村推广1000亩(66.67公顷)露地蔬菜水肥一体化微灌施肥技术。据民和县现代农业服务中心副主任马丽娜介绍,对比传统漫灌方式,该技术可使肥料利用率提高10%—20%、节水30%—40%,节本增效作用显著。

  民和县地处青藏高原,气候冷凉、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生态环境好,具备发展高原冷凉蔬菜产业的天然优势。

  “去年我们的供港(出口)蔬菜(辣椒)种植面积为400亩(26.67公顷),实现总收入280万元。今年供港(出口)蔬菜种植面积扩大至800亩(约53.33公顷),目前正在抓紧栽植辣椒苗。”铁令梅介绍。

  2024年,民和县在总堡、隆治两乡镇种植供港(出口)蔬菜1100亩(73.33公顷),其中供港(出口)蔬菜基地500亩(33.33公顷)、出口蔬菜基地600亩(40公顷),全年产出供港(出口)蔬菜3220吨,实现产值827.2万元,带动当地2000余人次务工就业,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

新栽植的辣椒苗。石延寿 摄

  显著的增产增收效益,进一步激发了民和县发展供港(出口)蔬菜产业的积极性。2024年10月,依托东西部协作政策机遇,民和县引进青海蔬丰源农牧有限公司,通过企业引进、专业合作社承包和大户种植等方式,大力推行“一村一品”种植模式,在总堡、隆治、官亭等乡镇的六个村落实供港(出口)蔬菜基地2150亩(143.33公顷),种植面积较去年增长95%。

  据了解,今年供港(出口)蔬菜基地由民和县6家种植专业合作社签订种植合同,主要种植辣椒、黄瓜、茄子、西兰花等。4月上旬,基地已完成整地、覆膜、育苗、铺设微灌施肥滴灌等工作;5月中旬开始移栽定植,预计7月中下旬上市供港(出口)。

作者 王臻 石延寿
编辑:赵生欣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